纪念生辰致敬母难日(江阴八十一日祭)

历史上,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清朝男人剃发蓄辫,大男人拖着个辫子。这是清兵入关实行的一种国策,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不剃发蓄辫的就砍头,也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其实,这是关外满族统治者想以总共几百万人来同化关内近亿汉人,这种“蛇吞象”式痴心妄想,就是心里虚的主要表现。围绕着“剃发令”,汉人奋起反抗,针锋相对的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反抗与镇压异常残酷。

纪念生辰致敬母难日(江阴八十一日祭)(1)

清兵入关,逐步统一中国,清兵的主体是满族人。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到了清朝时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加强了与汉区的联系,促进了女真社会的经济发展,出现“满洲民殷国富”的局面。而女真人的习惯也是老祖宗靺鞨人传下来的。靺鞨的习俗就是编辫子。在头的中间扯一根发丝为分界,前面的全部剃掉,后面的编成辫子垂下来,辫子上可以挂很多挂饰。这与他们骑马打猎的生活有关。

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子,在历史上并不只是清兵入关才有。早在南宋时朝,金国在其统治地区就要求所有居民都必须髡发,不剃发​的就处死。这是武装和文化的同时侵略,底气就是肌肉加大刀,强制服从,无条件执行。可见这辫子的内涵是很深的,是无耻而可恶的。凡事有压迫就有反抗,清兵入关后,各地反清斗争连续不断。其中,直接以反对剃发爆发的战斗,最具代表性的是“江阴八十一日”。

纪念生辰致敬母难日(江阴八十一日祭)(2)

1645年夏,清兵占领的江阴知县方亨,循例颁布剃发令。江阴人民拒绝剃发,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了反清斗争。他们杀了清知县方亨,开始与清兵作战。闰六月二十一,清贝勒博洛命刘良佐统领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投入城中。江阴军民公议后,一致拒绝。刘良佐从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前典史阎应元。在阎应元的指挥下,城中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兵蜂拥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自亲驾云梯上城,结果上将五死四伤。刘良佐更怒,第二天又以步军三万攻城,并下令如有退者立斩。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接着就准备应对清兵更大规模的攻击,抓紧准备守城工具,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

纪念生辰致敬母难日(江阴八十一日祭)(3)

清军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清兵只好做出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直至清兵调集来二百余座大炮,全部用于攻打东北城,清兵疯狂炮轰后,采取炮中只放烟雾,趁守城人后撤躲避炮击时,清兵蜂拥而上,攻上城墙,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

江阴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题写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全部视死不降而被杀。江阴县衙内,存活的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自焚,典史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他的妻子和姐姐也投井自杀。中书戚勋、诸生许用全都举家自焚不降。

纪念生辰致敬母难日(江阴八十一日祭)(4)

江阴军民这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之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这是满族统治者在江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又一罪恶行径。江阴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就连七岁孩童都毅然就义,无一人投降。清军屠城两日后方才“出榜安民”,此时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因躲在寺观塔上而保全了性命。

壮哉!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兵数万人,推动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江阴八十一日”起因是剃发蓄辫,“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彰显的民族大节,为华夏反侵略史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文/蔡驷 图/网络) (文/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