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哪个更厉害(长盛不衰的秘诀)
在电视剧中,琅琊这个地名可谓是频频出现,不论是电视剧《琅琊榜》,还是《上阳赋》中只手遮天的琅琊王氏,都在不断诉说着属于“琅琊”的风闻趣事。
以上虽然只是小说中的内容,但在真实历史中,琅琊王氏也是中国古代相当有名望的一个家族。历史上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琅琊王氏实力最顶峰的时期。
那么,琅琊王氏究竟是如何兴起的呢?
源起乱世,抱团取暖
在战乱纷繁的古代乱世,人人朝不保夕,只能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族群来增强自己的力量,以求自保。
即使是在今天的部分农村地区,仍保有类似的文化遗存。比如说以“刘庄”命名的村庄,该村的人大部分姓刘,上数三代还可能是有血亲关系的一家人。
琅琊王氏就是如此,古琅琊在现今山东的临沂一带,而琅琊王氏就是生活在琅琊的王姓望族,与之类似的还有诸城葛氏(后称诸葛),太原王氏等等。
琅琊王氏的祖先,最早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
王翦的儿子名叫王贲,也是秦国大将,父子二人助秦国攻破六国统一天下,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秦二世时期,王贲的儿子王离,生子王元和王威。
历史中,王威的结局未被记载,王离的另一个儿子王元,为躲避秦乱,带领一部分族人迁往山东琅琊,历史上把这一房的人称为琅琊王氏。
另有一部分族人迁往山西太原,历史上把这一房的人称为太原王氏。说到底,不论是琅琊王氏,还是太原王氏都尊以秦国大将王翦为祖先。
所以说我们今天讨论的琅琊王氏,也就是秦末时期,为躲避战乱,王元带领族人迁往山东琅琊一带,以求安稳生活的这群人。
说安稳也不安稳,自王元之后,琅琊王氏一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自西汉至唐五代,前后长达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一族在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常年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
忠言直谏,初露头角在王元带领族人逃至琅琊周边之后,刘邦统一天下,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而王元等人的眼界也是十分开阔的,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教育传承十分用心。
经历了几代发展传承,琅琊王氏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明星——王吉。
家族资源虽算不上雄厚,但多少也算是一个地主,远比普通人家获取的教育资源好的多。再加上王吉年幼好学,才思敏捷,事迹很快就为乡里所知。
适逢西汉朝廷用察举制选拔人才,王吉得以举孝廉入仕,做了山东卢县的一个小官,后又在昌邑王刘贺手下出谋划策。
汉昭帝死后,刘贺登基,王吉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但刘贺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王吉多次上疏进谏,均被拒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仅在位27天的刘贺,因不得民心,被霍光一党所废黜。
之后汉宣帝践祚,王吉这匹千里马也终于等来了他的伯乐,因力谏有功,他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自此,琅琊王氏开启了他们的开挂之路。
借风而起,初定乾坤
魏晋时期琅琊王氏的发家,得益于王祥与王览两兄弟,因为卧冰求鲤和王览争鸩就是这两兄弟的故事,还分列“二十四孝”和“二十四悌”之中。
汉末战乱,王祥携其母及弟王览在庐江避祸,隐居三十多载。直至母亲去世,王祥才在弟弟王览的规劝下,应徐州刺史吕虔召,步入仕途。
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多次平定,使得州界清静,政令教化才得以大行。
凭借过人才识和为官能力,王祥一路官至侯爵,一直到西晋武帝即位,又进侯爵为公爵,成为朝廷元老级人物。
弟弟王览,虽然才能不及哥哥,但也极为优秀,孝友恭恪,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朝,一度官至光禄大夫,培养出的六个儿子在朝廷上也多有建树。
魏晋时期虽实行九品中正制来考核和选拔官员,但察举制和征辟制仍在使用,也使得地方长官和朝廷大员,有着很大的官员任免权力。
琅琊王氏当中出了王祥和王览这样的朝廷命官,福荫自然也就惠及了整个琅琊王氏的子孙后代。
在二人的不懈努力下,琅琊王氏从最开始偏居一隅的小地主,逐渐兼并土地,大规模入仕,开始往豪族大强上发展。
从此,朝堂之上的王氏一族渐渐多了起来,子孙后代也屡屡进入朝廷的核心,逐渐成为西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到了东晋时期,琅琊王氏更是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八王之乱,共分天下西晋末年,为了夺取皇位,各路诸侯掀起了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在血缘亲疏上,他都难以继承大统,所以他急需通过拉拢世家大族来树立自己的合法性,而当时逐渐坐大的琅琊王氏一族就成了司马越的首要目标。
司马越在掌权之后,任当时的琅琊王氏话事人王衍为司徒,兼尚书令,官至宰相。
王敦、王导也借此进入了司马越军府,王导当时任参军,参与军事谋划。“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
在皇帝司马衷无故驾崩后,司马越迎立司马衷的异母弟弟司马炽为帝。如果说司马炽像司马衷一样不谙政事,司马越也不会与他有矛盾,但往往事与愿违。
随着司马炽励精图治,想要做一个好皇帝的时候,司马越越来越感觉到新皇帝对自己的威胁,总感觉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要反。
于是,司马越与司马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演化为通司马越妄想通过出藩许昌来摆明态度,要挟司马炽。
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权力的存在不会消失,并且会把王朝推向一个危险的境遇,与此同时,一个可能会对家族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抉择,摆在王导和王敦面前。
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于是两方权衡,王导两兄弟敲定了一个扶持人——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东晋第一位皇帝。
历史证明,琅琊王氏一族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次的选择也铸就了他们一族接下来的辉煌。
司马睿称帝之后,当初扶持他的琅琊王氏一族得到重用,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琅琊王氏的势力遍布东晋王朝的各个角落。
自此,“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除此之外,琅琊王氏在文化上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及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出自琅琊王氏一族。
惨烈落幕,幸存星火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由繁荣到衰败的过程,这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琅琊王氏一族的发展史亦是如此。
按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朝虽然覆灭了,但琅琊王氏的势力仍然存在,直到南朝齐永明十一年。齐武帝萧赜一直忌惮这个前能够和司马家族瓜分天下的琅琊王氏家族,无时无刻不想找机会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终于在朝担任要职的王奂擅权杀人,被朝廷抓到了把柄,萧赜喜不自胜,趁着这个机会小事大作,将琅琊王氏一族诏令满门。
只有一人侥幸逃过此劫,他化妆成和尚,独自越过边境,逃往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这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王肃北奔”。
这不仅仅是琅琊王氏的一次救赎,更是在南北朝乱世中为中华文化保留了火种,也让王肃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根据《北史·王肃传》记载,王肃给北魏的鲜卑朝廷带来了大量汉文化,尤其是在北魏礼乐典章制度方面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别说,唐代琅琊王氏出来四位宰相,分别是王方庆、王睿、王玙、王抟。琅琊王氏的传奇仍然在继续演绎。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南朝时期的王俭、北魏时期的王肃、还是唐朝时期的四位宰相,他们与两晋时期的琅琊王氏相比却如沧海一粟,不可避免璀璨的明珠光辉,终有一天也要暗淡下去了。
结语:总的来说,琅琊王氏兴盛的原因,与其严谨的家风息息相关。王吉曾告诫过子孙后代行事说话要“言宜慢,心宜善”,意思就是说话行事都要三思而行,心存善意,多行善举。
王祥临终前在训子孙遗令中也告诫子孙要恪守“信、德、孝、悌、让”的立身之本。
这些精神在王羲之喜欢的作品的《诫子书》当中也多有体现。
家风如此,何愁不繁荣!一个大家族的家风,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经验总结,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涵养所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为本,才是百年大计。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民族,只有要教育摆在显要的位置,才会有兴旺发达的动力,富民强国的齿轮才会越转越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