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

本文来源:南国学术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

[作者简介] 浅野裕一(あさのゆういち),197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专业,1976年在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期满;其后历任岛根大学讲师、副教授,东北大学教养部教授、国际文化学科教授,2009年退休;现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黄老道的成立与展开》《孔子神话——作为宗教之儒教的形成》《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的生存热情和构想力》《古代中国的言语哲学》《古代中国的文明観——儒家・墨家・道家之论争》《战国楚简研究》《上博楚简与先秦思想》等。

摘 要

有关《论语》一书的成书过程,日本汉学家武内义雄作过细致的考察。他认为,“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均非汉初出现,亦不存在传授其学问的学派;传世的《论语》文本,是将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作为祖型的文本。至于《论语》的书名,《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但是,鉴于《论语》中包含曾子临终之言以及屡见记述上的不断重复等现象,反映出《论语》并非是直传弟子将所记录的孔子之言汇集并逐一讨论确定的。所以,《汉书·艺文志》有关《论语》的说法不能成立。观察“古文”与“今文”在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土的战国楚简为依据,可以发现,单纯以记录“古论语”的“古文”书中有“论语”和“言”字偏旁,是不能断定此即“今文”中“论”字的。因为,“古文”中有无偏旁、偏旁之位置、部首之种类等文字的结构元素尚未稳定,即便“古文”有“言”字旁,在“今文”中亦可找到不少转变成无“言”字旁之例证。传世《论语》所本“古论语",是由来历各异的孔子语录聚集而成;尤其是在孔子称呼上有“子”“夫子”“仲尼”“孔子”等,缺乏统一性,也印证《论语》是各种文本合辑的产物;而已公布的郭店楚简有儒家文献十种,上博楚简有儒家文献十七种,其中共通的只有《缁衣》和《性自命出》,说明当时并非是以十篇二十篇的固定形态流传,几乎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从《论语》的内容和形成方式可以推测,时至第二代、第三代门人,在将汇集搜集而来的孔子与门人对话材料编辑成书之际,以收集竹简顺序编辑而成之语录而名为《仑语》的可能性较大,因而该书叫《仑语》才对。所谓“仑(侖)”,是由“亼”与“册”组成的会意字——“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

”,意思是:收集竹简并按顺序编辑。

关键词

《论语》 《仑语》 正名

孔子言:“必也正名乎。”

(《论语·子路》)这可以被视为正名思想的开端。本文在此遵循孔子(前551—前479)遗训,试为《论语》名称正其名。

文本的传承

作为《论语》的文本,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述及“六艺略”中的《论语》时,共录有“《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三种。有关“《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32—92)又自注道:“出孔子壁中,两《子张》。”此即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汉景帝之子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建宫殿而拆除孔子旧宅时,从墙壁里发现的壁中书“古文论语”。由于该文本在《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一句以下独立成篇,故有“子张篇"和“子张十九篇"两种。

有关“齐二十二篇”,班固也自注道:“多《问王》、《知道》。”换言之,即与“鲁二十篇”相比较,多出《问王》、《知道》两篇。至于“鲁二十篇”,在班固自注中则无任何相关记载。

武内义雄(たけうちよしお,1886—1966)在《论语之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39)一书中有以下论述:在汉武帝以前,由《学而》《乡党》组成的齐鲁二篇本,由《雍也》《公冶长》《为政》《八佾》《里仁》《述而》《泰伯》组成的河间七篇本,以及由《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子张》《尧曰》七篇组成的“齐论语"的原始形态等其他孔子语录,已经有流传。

其后,在汉武帝时期,于孔子旧宅发现了由先秦古文写成的“古论语”二十一篇;而流传至今的《论语》,就是根据“古论语”再用汉代通行的文字汉隶重新抄写的。理由是:如果查看传承《论语集解》何晏序以及《汉书·艺文志》“齐论二十二篇”的学者——王卿、庸生、王吉、宋畸、五鹿充宗、贡禹等六人的背景,可以发现,其中只有王卿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其他五人均为汉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汉元帝(前49—前33年在位)时期的人物。

以同样方法再检视承袭“鲁二十篇”的龚奋、鲁扶卿、韦贤、韦玄成、夏侯胜、萧望之、张禹等七位学者,龚奋生卒年不详,只有鲁扶卿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其他五人均为汉昭帝(前87—前74年在位)、汉宣帝时期的人物。

由此观之,鉴于“齐论”“鲁论”的学者都是生活于汉武帝以后的人,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记“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只能是以今文重新抄写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古论语”的古文之异本。由此可知,传世的《论语》文本均基于“古论语”而成。

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一书考察详细精密,其观点和结论当可充分肯定。说明“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均非自汉初出现,亦不存在传授其学问的学派。传世的《论语》文本,应视为将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所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作为祖型的文本。

书名的由来

《论语》书名究竟出现于何时?在汉武帝时期,还未见有《论语》名称。由此推测,此一名称,是自汉昭帝、宣帝之后才逐渐开始使用的。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指出,从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见“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的内容推测,“古论语”的文本由孔安国传至鲁扶卿,鲁扶卿官至荆州刺史时方开始称之为《论语》。因而,《论语》此书名应起源于“古论语”。“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文本均基于“古论语”这一点,亦可印证此事。换言之,由于汉武帝时期于孔子旧宅所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里已记有《论语》此书名,据此可推论,《论语》乃汉昭帝、宣帝时期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

那么,“古论语”里所记载的《论语》书名究竟为何意?《汉书·艺文志》在谈到“六艺略”时有如下阐述: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认为,此乃孔子死后,其直传弟子就各自所录孔子之言进行议论和验证,确定为孔子的语录之后,而称之为《论语》的。此言妥当与否,还需考证。

狩野直喜(1868—1947)在《论语孟子研究》(东京:みすず书房,1977)中指出,《论语》录有比孔子年轻四十六岁的曾子(前505—前435)的临终之言,因此可知此书非孔子直传弟子编辑而成。事实上,《论语·泰伯》就记述了曾子临终前与弟子以及孟敬子的如下对话: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上述内容只能是由曾子门人所记录,而《汉书·艺文志》中有关《论语》乃孔子死后由直传门人所编而成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既然如此,《汉书·艺文志》所言经由孔子门人议论而确定的《论语》,其编辑形态又如何呢?就此,《论语》中如下重复之处颇值得关注: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篇)

(3)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

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篇)

入大庙,每事问。党篇)

(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篇)

(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篇)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民说。尧曰篇)

此类重复的现象表明,《论语》并非经过周密细致的议论编辑而成。假若直传弟子将各人所纪录孔子之言汇集并逐一讨论确定,上述现象决无可能出现。因此,《汉书·艺文志》有关《论语》的说法,应无法成立。

“古文”与“今文”

假若《汉书·艺文志》有关《论语》书名的说法无法成立,不过是事后附会之说,那么,壁中书“古论语"所记载的《论语》书名究竟是何意?解开此谜团的关键,就隐藏在先秦古文记载之中。

作为统一大业中的一环,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禁止一直沿用的地处崤山以东的旧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东方系文字,强制全国一律使用承袭西周正统字体,名为小篆、隶书的秦国字体。隶书是秦国官吏书写公文书时用的标准字体,通过行政机关之间的字处理迅速普及全国。即使时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经过楚汉战争,至公元前202年汉朝成立,人们仍然继续使用隶书。然而,汉朝的人却视之为现代文字,并称其为“今文”。同时,将旧六国沿用东方系文字视为古代文字,称之为“古文”。

秦帝国时期,为免遭焚书,无视公元前213年颁布的禁令——“挟书之律”而藏匿于民间的书籍均以“古文”书写。秦亡汉立后,“挟书之律”依然有效,直至汉文帝时期(前179—前157)方正式宣告废除。然而,由于汉皇帝并未严格执行“挟书之律”取缔禁书,故汉以后不少学者公然持有所剩无几之“《诗》《书》百家"的书籍,并开始传授其学问。

在此过程中,为避免打压,藏匿的书籍亦由“古文”转换为“今文”。由于汉初学者中有不少人出生于战国时代,既懂得“古文”书写,又在秦朝习得“今文”,属于通晓“古文”“今文”者,因此有可能将“古文”书籍以“今文”重新抄写。而免遭焚书之厄传至汉代的先秦书籍,也因之均被转换为“今文”文本。然而,到了汉朝成立三四十年后,那些出生于汉朝、只懂得“今文”的一代人开始占居了学者中的大多数,因此,虽然一部分人保有“古文”的知识,但“古文"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远去。

在此背景下,古文书籍却时有出现。汉武帝的异母弟河间献王刘德(前171─前130)因好学,致力于收集书籍,为搜罗先秦书籍投入了大量金钱。更有人按献王需求,从坟墓中发掘出先秦书籍。他收集得到的书籍范围,《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有记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

由《雍也》《公冶长》《为政》《八佾》《里仁》《述而》《泰伯》七篇组成的“河间七篇本”的文本,亦于此种情况下出现。此类书籍,皆由通晓“古文、今文”的学者逐一转换成“今文”文本。

汉武帝时代,他的异母兄弟鲁共王在扩建宫殿期间拆毁孔子位于曲阜的旧宅时,于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礼记》《孝经》《论语》等先秦古籍。其中,《论语》之名,此时亦记载于“古文”文本之中,随后被转换为“今文”。

原书之名

汉武帝时期发现了“古文”先秦古籍,被作为一个著名事件记载于《汉书》。因此,“古文”与“今文”在字体上有明显不同之认识,亦作为一般常识为后人所知晓。然而,由于无法看到用“古文”书写的书籍,今人对“古文”的形态一直无从了解。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了八百余枚竹简。其中,七百三十枚有文字记载。此墓兴建于战国中期的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竹简文字乃旧六国使用的东方系古文。郭店竹简其后经过整理解读,最终确定内含《老子》等其他十六种文献。

此外,上海博物馆1994年于香港古董市场购入一千二百余枚战国楚简。这些上博楚简于1997年开始被解读整理,总字数约为三万五千字,确定其中有包括《易》等其他八十多种文献。该竹简文字亦属楚系文字的东方系古文。

其后,北京清华大学于2008年在香港古董市场购入二千三百枚战国简。这些清华简内含有《尚书》、由二十三章组成被命名为《系年》的历史书以及记录历代楚都所在地的《楚居》等文献。

上述相继发现,使得只有名称而实态不详的“古文"数据大量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这些战国竹简均为当时的人们用笔墨在竹简上书写的古文资料,从而可以了解“古文”文字为何种书体。

根据战国竹简的新发现,基于“今文”的字体来观察,“古文”呈现的特征为过多的偏旁,字盖或右旁等元素,或缺乏结构要素。此类例子甚多。如: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3)

→家、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4)

→鬼、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5)

→争、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6)

→旱、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7)

→明、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8)

→来、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9)

→夷、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0)

→屯、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1)

→资、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2)

→因、宔→主、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3)

→升、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4)

→宰、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5)

→中、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6)

→刑、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7)

→且等,为过多结构的例子。相反,古→故、可→何、女→如、ム→私、旨→稽、未→味、中→仲、白→伯、羊→徉、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8)

→衡、勿→物、立→位等,为缺乏结构因素之例证。

此外,“古文”与“今文”中,亦可看到部首种类不同之例。如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19)

→连、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0)

→答、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1)

→始、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2)

→作、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3)

→徒、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4)

→闻/问、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5)

→识、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6)

→发、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7)

→性/姓、

论语基础入门(汉学日)(28)

→复。亦有“古文”“今文”字体完全不同之例,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