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高山毛尖茶(宁武九峰毛健茶的传说)
话说在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小石洞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相传有一天,二郎神担山云游,行至小石洞村虎头山下驻足小憩,此时恰巧赶一妇人早晨出恭,二郎神歇息片刻准备起身继续担山赶太阳时,突然发现肩膀上的两座大山挑不起来,于是只好把这两座大山放在小石洞村东西两侧。
之后,八仙云游名山大川至芦芽山,见有毗卢佛道场,于是众仙入庙叩拜,拜罢众仙家准备一路向西云游,突然蓝采和看到一株开着紫蓝色花的小草,便随手采来放入药篮。众仙家一路腾云不一会来到小石洞村虎头山下的清真山,张果老倒骑毛驴侧身从云端向下望去,只见此山苍松翠柏直入云霄,飞流瀑布如同水帘,突然大叫一声!此地真乃是一处谈经论道好去处也。众仙家随着张果老叫声望去,只见山中紫气如烟,宛如人间仙境!大家你追我赶涌向清真山,觅得一处幽静所在谈经论道。此时蓝采和让众仙观赏他采摘的紫蓝色花朵,众仙看后都赞不绝口。随后蓝采和将花朵全草放入身旁山泉内,刹那间泉水变为红黄色,且清香扑鼻,众仙取来即饮之,入口甘甜、沁入心脾,称赞真乃人间茗品,蓝采和告诉众仙此物名为“岩青兰”;是神农尝百草而命名,可去百病。随即采和提篮蘸水挥向群山,刹那间漫山开遍此花,后来当地人把此草称为“芦芽仙草”。蓝采和传授当地老百姓制茶技艺,从此人们便把“芦芽仙草”所制的茶叫做芦芽仙草“毛健茶”,作为上品招待宾朋,八仙论道之处老百姓称之为“八仙洼”。
日月如梭。一日,太上老君云游至此与八仙论道比法,八仙各显神通指手造出八座山峰,分别是宝鼎峰、丽雪峰、海日峰、挂月峰、迎鹤峰、凝碧峰、紫翠峰、玉华峰。随后太上老君也显神通,也指手造了一座山峰,名为“望仙峰”。有《府志清真山图》为证。故“九峰”之名由此而来。
后来,当地人在八仙修仙论道的八仙洼沟建了一个村庄,叫八仙洼村。唐朝贞元年间清真山修建了普应寺,明代一高僧在此寺院修建了一座舍利塔,为自己日后圆寂备用,然而还未来得及自己占用,便被弟子晓安师傅坐化占用(此肉身塑像为明崇祯皇帝四太子朱慈昭,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后在八十年代恢复,骨骼打包于佛像身底)。清道光年间,神池县桦林坡村有一村民叫龚喜生,与母亲相依为命清贫度日。六月里的一天母亲突发腹痛,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请医买药,经村里老者指点,去清真山普应寺求佛“讨药”。喜生为人老实,十分孝顺,说话间即背起母亲前往普应寺求佛讨药,历经曲折越过三十里的山路终于来到了普应寺。经扫地僧相告,喜生在庙周围的草坡石缝中,采了些“芦芽仙草”,又去后山龙王庙取了些山泉水,供在晓安祖师像前,供香祷告。随后将取来的山泉水烧开放入讨好的“芦芽仙草”煎煮,给龚母喂下,不到半个时辰龚母的肚子不再疼痛。
第二天,喜生在寺院周围又采集了些“芦芽仙草”岩青兰,便领着母亲回去了。龚母痊愈的消息传遍十里八乡。一传十,十传百,自此以后,周边村民甚至几百里外的百姓都来普应寺讨取“芦芽仙草”岩青兰治病,“讨药”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光绪年间,小石洞村有兄弟二人,老大名叫张鹏拴老二名叫张鹏根。兄弟二人各怀绝技。张鹏拴擅长八仙传下来的法术,传说此法术能让山里的蛇回村里盖起房子,还能把捻粟米的捻子套在马脖子上。可惜这些法术已经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治疗无名肿毒和蛇虫咬伤的法术。张鹏拴几乎没有后人,村里人说是因为他泄露了天机的原故。老二张鹏根最擅长的是木工手艺和蓝采和留下的制茶手艺。受他影响,儿子张发旺、孙子张满厚、重孙张存海都把此技艺传承下来。到了近代,张鹏根的重孙张存海在沿袭老辈人实木制茶机械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又自己发明创造了毛健茶专用机械,对毛健茶根、茎、叶、茸毛细化分解,分解后的毛健茶滋味鲜醇,口感滑润,回味悠长。在张存海这辈制茶人的的辛勤耕耘下,毛健茶制茶技艺得以创新,张存海被列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武毛健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办的九峰茶厂也是业内重要制茶企业,产品走向全国20多省市,九峰公司旗下“九峰”“岩青兰”“添三斗”牌产品也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好评。
来源: 宁武县文化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