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短故事(知音佳话传唱千年)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96号
知音佳话传唱千年——《高山流水》精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汉阳江口偶遇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故而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二、绘本信息
书名:高山流水
文:[中]刘雪枫
图:[德]昆特·国斯浩里兹 万昱汐(夫妻)
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选题策划:九神鹿绘本馆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封面中一古代士人,端坐山崖之巅,身处高山流水之境,深情忘我弹奏《高山流水》琴曲。画面大气、唯美,文字也采用传统竖排制式,一个以古颂今的传奇佳话突兀出来。
《高山流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则“以琴会心,以心交友”的典故,展示了一幅演奏者与欣赏者的美丽画卷。故事中的伯牙,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热爱音乐、痴迷音乐,是古人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代表。最早出自于《列子•汤问》,是个很久远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琴曲本身生动美妙外,更重要的是琴曲背后所承载的知音难觅的人生缺憾。
聆听一首古曲,追忆一段传唱千年的知音佳话。
《高山流水》原本是一首乐曲,是汉族古琴曲,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后人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将这一首曲子分解为《高山》和《流水》两首独立的乐曲。《高山流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广为流传,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更是传颂了千年!
绘本《高山流水》除了介绍大家熟知的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外,作者还着重讲述了《高山流水》名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另随书配上乐曲导赏手册,以期借助绘本故事和音乐赏析的形式让小读者全方位立体的认识中国名曲。
【环衬】
解析:
深绿色画面,现高山峡谷之轮廓,悠远而缭绕的空间,就像是几笔淡墨。高山耸云间,朦胧笼罩似轻纱,苍茫群山重重叠叠,飘渺云烟忽远忽近。大山以浑厚坦荡虚怀若谷,大地何其广袤,而山其实更壮阔。
【扉页】
解析:
高山,昂扬屹立,雄浑而厚重;流水,飞动飘逸,柔美潇洒,二者一动一静,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辅相成的最好体现。
《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中国乐曲,古琴、古铮都可以弹奏,古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选择了高山、流水来进行创作。
“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最初出自于《列子·汤问》,而后这个百十来字的典故被演绎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一一俱全的话本小说,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的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千百年来,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依然在流传。这说明人类的情感也是相通的。贵在知音难求,贵在这生死契阔的拳拳之心。
《高山流水》原文(选自《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翻译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第1画面】
原文:大约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有一位楚国出生的音乐家在晋国做外交官,他就是被誉为“琴仙”的伯牙。有趣的是,他不喜欢弹琴给达官贵人听,而喜欢与动物交流。
解析: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传闻俞伯牙奏琴极妙,可他却一直苦于没有知己能够读懂自己的琴声。在伯牙看来,旁人只知他俞伯牙的琴声悠扬,但那琴声中的言语却无人能懂。旁人只知夸赞他俞伯牙琴技了得,但那琴中蕴含的感情却无人知晓。因此伯牙虽受人敬仰但是他却不曾感受到过快乐二字,终日就只是无聊地弹着琴,碌碌度日。正是这样,他不喜欢弹琴给达官贵人听,而喜欢与动物交流。孔雀琴前立足聆听、小鸟闻声飞来、慕鱼聚拢而至、鸳鸯声声入耳。
伯牙独自鼓瑟为乐,旁人赏春听曲,谈论书画;骚客与歌妓,画舫之上消受时光,自在安然,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却不为伯牙享用。
画中诗意如烟花三月,楼台阁榭、水中倒影、对角倚俪、水石相映、玲珑多姿、淡雅相尚,亭榭廊槛、宛转其间,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廊桥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水中荷叶、芭蕉与枝头鸟鸣,“雨惊诗梦留蕉叶”,“风裁书声出藕花”。 画内遍植翠竹,每一片竹叶都是一个“个”字,既体现了竹本固、虚心、体直、节贞的君子之风。
【第2画面】
原文:伯牙曾经给为国王驾车的马匹弹琴,那六匹马听得如醉如痴,连草料都忘了吃。
解析: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这里还原了此景。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小溪岸边、花丛之上,一个清瘦的背影尽享五指间,尽管我们听不到音乐响起,但似乎就在耳鼓间。马嘶而鸣,如痴如醉,听之忘食。岂是‘对牛弹琴’,已经穿越空间一切事物。
九色鹿绘本馆的这个版本胜在绘图,画面栩栩如生,尤其是中间一张张山水绘画,磅礴、秀美、壮丽与大气,温婉的画面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油画般的风格,让人感觉生动且直观,温婉且壮美。
【第3画面】
原文:伯牙曾经拜访其他诸侯国家,随身都要带上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氏制作的瑶琴。有一年,伯牙出使楚国,途径汉阳江口,遇到风浪,只好避停在一座小山下。
解析:
以上用两个跨页展示伯牙的才情与孤傲,竟能让鸟兽心动,却不能与人为悦。
一次楚国之行,船只途径汉阳江口,突然滂沱大雨,倾天而下,江面风烈,流急浪欢。船只不能前进,只好停泊在一处山崖之下,等待风浪的平息。图中阴云密布、顿时翻滚、柳叶飞扬、雨打船帆、波涛汹涌、江水险恶、避风浪于小山之下。伯牙在侍从的陪护下,略显狼狈。由此,拉开了一段知音的奇遇。
古琴,又称瑶琴,古籍记载伏羲作琴。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第4画面】
原文:那天正值中秋,晚上风平浪静,云开月出。伯牙琴兴大发,将瑶琴取出,弹奏起来。
解析:
那天恰逢八月三五之夜,天气也有点蹊跷,须臾云开雾散,暴雨骤停,云开月出,皓月当空,照得山林披银,江流如练。远山耸峙,江面流水缓缓,风平浪静。俞伯牙目不暇收,望着头上的明月,不住地喟叹,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
中秋月圆,一轮明月,皓月当空,伯牙端坐岸边突兀奇石之上,整个身体置身于明月之中,似有明亮之心态,繁星之下琴兴行之,孤独寂寞之下,也仿佛置身于山水间。此番此景,让伯牙弹出来自己的心境。
【第5画面】
原文:伯牙触景生情,心潮激荡,一曲又一曲地弹下去。突然他受到了惊吓,“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他猛一抬头,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这位櫵夫装扮的人赶紧大声说:“对不起,惊扰了您。我只是一个砍柴的,回家路上听到美妙的琴声,不由得听呆了。”
解析:
伯牙优美的琴声,刚好让过路的钟子期听见了,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至深,可以听到琴声背后所表达的意境,可以听到伯牙的心中期待的愿景,并且知晓大自然是他的老师。
谁知一曲未终,突遭惊吓,“咔”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俞伯牙大惊失色,在暗夜明月之下,一个农夫模样之人,突兀地站在眼前,伯牙大惊失色。原来乃一樵夫,打柴回家,适逢暴雨,避于崖下,闻琴声悠扬,稍住听琴,听呆不由失声。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以砍柴为生的人。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据说当年子期二十七岁,伯牙三十七岁,伯牙为兄,子期为弟,兄弟相称。但不知故事中摇身一变为一长须老者,不知何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碑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第6画面】
原文:伯牙心想:一个砍柴的櫵夫,怎么能听懂我的琴声呢?于是他问道:“那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櫵夫施礼之后笑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子,可惜您弹到了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来邀请他上船细谈。
解析:
钟子期懂得曲子的来源,这说明此人并非山野农夫,果然是隐居在此的一位读书人。一个樵夫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而入迷,引起了伯牙的兴趣,引领子期船上共叙,爱才之心与敬才之道,打破了当时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
此刻,满天星斗与起伏群山交织在一起,这里用天地的融合暗示他们彼此的靠近,船上明亮的船舱也预示着两人炙热心的交流。
【第7画面】
原文:櫵夫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归隐的读书人。他精通音律,棋艺高超,久仰伯牙“琴仙”的盛名,不曾想在这个月圆之夜萍水相逢。喝过几杯酒之后,伯牙兴致更高,开始弹起自己的得意之作。
解析:
两人相识相知之时,色调温暖明亮,即便是黑夜,亦是月明如昼,两人直谈到月淡星稀,才不舍拜别。到相逢子期,初遇知音。人物形体刻画饱满生动,形神具备。
拥有知音是世界上每一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能够享受这无与伦比的音乐,雄浑辽阔的大自然和凄美纯洁的故事,并让画作从它们中自然流淌,这是艺术家的幸福。
钟子期偶然间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只一下便听出了伯牙赋予琴声中的感情,听出了他的欢乐与愁苦,两人相见恨晚。毕竟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两人都认为寻得了终生知己,终日在一起共同交流琴技,俞伯牙弹琴那么钟子期就和,两人在一起好不快活。
【第8画面】
原文:当伯牙想象自己登上高山大峰、胸襟鼓荡时,他便奏出高亢雄奇的琴声。钟子期高声赞道:“好壮丽!那巍峨而庄重的高山,好像就在我的眼前!”
解析:
登高山与临流水之乐,是伯牙酒后兴致之作。用莅临高山之巅的意境来体现伯牙琴意的高超,
子期听完伯牙的演奏,大加欣赏,忍不住自言自语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的音乐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大为吃惊,在此山中,还有人能欣赏到我音乐的意境。
作者还原出伯牙《高山》琴曲的意境,一对知音矗立山巅之上,伯牙抚琴,子期静听,眼前出现连绵起伏群山,云里雾去,天苍苍野茫茫,无人之境,响彻高亢雄奇的琴声。
【第9画面】
原文:伯牙内心奔淌着澎湃的波涛,脑中浮现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连连点头道:“秒啊!那滚滚的流水,如无边的江海一般宽广浩荡,滔滔不绝!”伯牙感动地放下琴,长叹道:“你如此理解我弹琴时所想象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过你的耳朵!人生遇到子期兄这样的知音,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于是,他给钟子期讲述从前学琴的经历和创作“高山”“流水”琴曲的故事。
解析:
伯牙又演奏了一首描写河湖的乐曲《流水》,澎湃的流水就从高山流下,子期惊呼,“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流水,钟子期一下就听出了江河奔腾不息的感觉。
篇幅最大宽阔的是高山流水一幕,仿若展开一幅山水画卷,三页并作一页,徐徐展开,水从天上来,四周碧绿满眼,山河开阔,绵延起伏,美的惊心动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可谓精美绝伦。
仿若故事里的人跃然纸上,浓浓中国风的绘画,让人不经赞叹不已,昂扬屹立的高山,流水,或蜿蜒柔美,或湍急澎湃,或尽显“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
折页中的“高山”和“流水”比较有气势。高山和流水代表着动静两种状态,伯牙的琴声充分的表现了这两种状态。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湖北省石首市的调弦亭,位于调关镇之西的荆江南大堤与八一大堤交汇处。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口闸旁竖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2006年因加高荆江大堤而拆去。
【第10画面】
原文:伯牙的琴艺老师是成连先生。三年不到的伯牙就学会各种操琴技巧,但他对音乐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少了高贵的气质和雅致的神韵,也不能引起听者共鸣。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有一位老师住在蓬莱东海,他有一种‘激发情感’的方法,可以改变你的琴艺进境。”师徒二人乘船到蓬莱后,却不见人的踪迹。成连先生说:“你先在这里练琴,我去找老师。”
解析:
这个绘本揉合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伯牙学琴》两个故事。
伯牙学琴三年,琴技达到水平,但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前来向成连的老师取经。成连以寻师为名,置伯牙于东海练琴。
东海之上,唯有师徒二人,小船之上,谆谆告诫,绿水波涛,情之所至。岸边蓬莱小岛,幽雅寂静,树影婆娑,云遮雾绕,一片仙境。
【第11画面】
原文:在成连先生离开的十几天里,伯牙练琴之余,举目四望。面对浩瀚大海,倾听涛声澎湃。回望岛上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耳边不时传来群鸟啁啾翱翔的声响。日复一日,伯牙在岛上的所见所闻,汇成各种奇特不一的声音,它们形成音乐的激流,让他感到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他有巨大的冲动要把自己的心灵感悟用琴声表现出来。他在琴上弹奏得浑然忘我,竟不觉时光流逝,日夜更替。
解析:
老师远去寻师,独自一人漂泊海面,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从此成为当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直到遇到了子期。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事实上,成连老师让俞伯牙到蓬莱山,身处孤岛,整日与山为朋,与海为伴。是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画面采用了联动画面,体现出音乐的动感,浮现的文字是其内心的感受,使身心合体,与美妙的大自然浑然天成。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第12画面】
原文:听罢伯牙讲述的故事,钟子期不由感叹道:“怪不得伯牙兄能够成为当今世上最出色的琴师,因为自然的景色和声音才是你最好的老师。”两位“知音”相见恨晚,约定来年中月圆之时再到这里相会。
解析:
作者把伯牙蓬莱学琴的故事融进了与子期的交谈中,让子期不禁感叹,自然的景色和声音才是你最好的老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不觉,谈到玉兔西坠,金乌东升。伯牙要继续赶路。兄弟二人互致酒食,洒泪相别。两人约好,第二年八月中秋,俞伯牙仍到这里与钟子期相会。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总是那么奇妙,有人对面相逢却不识,有人无缘相逢却相知,伯牙与子期原是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却因一夜听琴产生交集,从而结下不解之缘。
现实中你以为普通之人,或看上去有些许狼藉的人,不一定就不值得尊重,他们之所以普通的要命,是因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那些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的人们,满载着他们的故事,等待我们发现。
或许,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相遇的人当做一份礼物,轻轻的微笑,说声:“你好”,说不定你就能发现其中就有那个懂你的人。
【第13画面】
原文:终于等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月儿初升之时,伯牙开始弹“高山”“流水”。可是月儿已经升得很高了,仍不见人来。伯牙向一位路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路人告诉他,钟子期几天前不幸染病去世。他临终留下遗言,要把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只为等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听伯牙再为他弹琴。
解析:
伯牙身为乐官自带的傲气,钟子期身为樵夫却亦不卑不亢,且好好解释了为何身为樵夫,钟子期有如此眼界见地。
俞伯牙按照约定来到了汉阳江口。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没有见到钟子期的影子。于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召唤来这位知音。俞伯牙弹了很久,依然不见人来。只因钟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
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让后人把坟墓修在江边,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会时,都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可见子期对知音的期许与期待。
读后,心中难言的感伤,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再相逢却已是天人两隔。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信守诺言,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学识丰富,精通琴理,才智异人,思维缜密的钟子期,怎么能让俞伯牙不满意呢?
伯牙听到子期的噩耗,弹琴的手指和惊诧的表情就像凝固了一般,而挑担的农夫,坚实浑圆,腰杆挺直,也是不卑不亢,可以看出并非因不曾的阶层而自惭形秽。我们更可以理解钟子期的做人风骨。伯牙眼中的过路人,形象高大,有如子期。
【第14画面】
原文:伯牙如雷击项。他坐在钟子期墓前,万分凄楚地为知音弹起“高山”“流水”一曲弹罢,他挑断全部琴弦,长啸一声,把心爱的瑶琴摔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解析:
这是故事的高潮,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声演绎了一曲《高山流水》。弹完,俞伯牙挑断了琴弦,并长叹一声,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弹琴还能给谁听呢?”
知晓子期亡讯之时,则色彩灰暗,神情悲痛欲绝,单看图画,便感受到画中人此刻难掩的悲痛。
伯牙痛失知音,凄怆之余,作琴曲《吊子期》以祭知音。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俞伯牙有诗《高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释义: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的千年佳话,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第15画面】
原文: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相传千年,感动世间。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在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的汉阳龟山尾、月湖畔,筑起一座古琴台,供世人络绎凭吊。人们也开始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相识、相知、相濡以沫的高贵情谊。
解析:
千年古琴台被劲松环抱、白雪覆盖,凸显一丝静穆。两只小鸟吐露与聆听,形同伯牙与子期的奇遇,还是温暖可爱的。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龟山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后环】
《高山流水》古曲赏析(张辉)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当然通过附送的《高山流水》古典赏析,在三种艺术中融合、交替,感受到一种至美至静的审美愉悦。更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以琴会心,以心交友”的这一经典。
【封&底】
解析:
伯牙子期的故事能让孩子们对“朋友”的定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大概就是互相懂得。好的亲子关系最高境界是什么?大概也是互相懂得。
希望通过这个绘本,希望孩子们能体会到高山流水般的情谊。也希望孩子们在未来能找到真正的知音。
《高山流水》中的文字不多,简单表诉了故事的脉络,如配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话本小说来阅读这个绘本会更加有趣,绘本由于体裁限制,对于主角外的人物刻画不周到,但小说则不同,不单单是伯牙子期两人,伯牙的手下人以及伯牙自身的态度转变都刻画得相当有意思。
《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伯牙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首诗伯牙在子期死后写的诗。
推荐几首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词:
1.《知音吟》(宋)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2.《闲步吟》(宋)邵雍
何者谓知音,知音难漫寻。既无师旷耳,安有伯牙琴。难逼桑榆景,宁忘松桂心。独行月堤上,一步一高吟。
3.《秋怀 十二》(元)王冕
酌彼涧下水,弹此石上琴。希声应弦起,幽幽孤凤吟。曲中万里意,三叹无知音。岂但无知音?终恐无知心。
5.《赠写梅者》(宋)宋伯仁
学画梅花又学诗,不须频说见钱迟。知音自有和羹手,祗恐知音未得知。
四、作者信息
刘雪枫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知名音乐评论人。曾先后担任《爱乐》杂志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执行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自1996年起,先后在《万科周刊》《中国文化报》《书城》《时尚旅游》《新旅行》《中国演出秀》等报刊开辟古典音乐专栏。出版了《贴近浪漫时代》《音乐手册》《西方音乐史话》等著作。
昆特·国斯浩里兹,德国动画大师。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电影学院教授,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大学教授。曾任德国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德国WANDMUTO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作品曾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荣获三十余项国际大奖。
旅德动画艺术家万昱汐是动画导演、绘本策划制作、画家。昆特·国斯浩里兹与万昱汐因动画艺术结缘,近年来开始涉足儿童绘本创作,是定居德国的绘本创作夫妻档组合。
他们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万达姐姐有办法》《机器动物》系列绘本等。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