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参数中易踩的85个坑(结构设计参数取值及分析结果正确性的判断)
一、结构设计参数取值:一)、荷载取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结构设计参数中易踩的85个坑?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结构设计参数中易踩的85个坑
一、结构设计参数取值:
一)、荷载取值
- 永久荷载的计算
1)、楼屋面板:按建筑分层做法中材料的自重、厚度逐项计算,程序输出文件中应自动计算并打印楼板自重。住宅建筑应考虑二次装修荷载。
2)、填充墙根据采用材料的类别、强度等级、自重及建筑面层的做法分别计算,自由布置的墙体应考虑相应的楼面等效荷载。
二)、结构总信息
1、结构材料信息,根据建筑专业的装修做法和要求,将混凝土结构材料自重25KN/m3,乘以1.04~1.12的放大系数,取其自重为26~28KN/m3;钢结构的材料自重78.5KN/m3,乘以1.04~1.18的放大系数,取其自重为82~93KN/m3。
2、水平力的夹角和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水平力的夹角为地震作用、风力作用方向与结构整体坐标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当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大于15o时,应补充计算该方向角结构的地震作用影响。
抗规第5.1.1条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o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仅改变地震作用的方向,不改变风荷载作用的方向】。
3、是否对全楼强制采取刚性楼板假定,抗规规定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的平面形状和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局部弹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一般情况下应注意四种楼板的简化假定的选择:
1)、“假定楼板整体平面无限刚”多用于常规结构【平面形状比较规则的普通建筑结构】。
2)、“假定楼板分块内无限刚”适用于多塔式错层结构。
3)、“假定楼板分块平面内无限刚,并带有弹性连接板带”,适用于楼板局部开大洞口,塔楼与塔楼之间上部相连的多塔结构。
4)、“假定楼板为弹性板”用于特殊楼板结构【平面不规则、不对称】或要求分析精度高的高层结构,以及当结构平面的长度比较大时,应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此时若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结构整体计算时,应补充计算结构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的位移比、周期比和楼层侧向刚度比。
4、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般应选择“模拟施工加载3”,能更好的模拟结构施工中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与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相差较小。
三)、风荷载信息
1、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荷载规范第8.2.1条取值。
2、基本风压,一般情况下按荷载规范表E.5中取值;高规规定,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应按荷载规范附录D.4中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3、风荷载计算中结构基本周期应按计算出的第一周期按实返输复核。
4、是否考虑风振影响,该选项主要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的自动计算和作用特殊风荷载的功能,以及带缝多塔结构遮挡面水平风荷载自动修正的功能。
四)、地震信息
1、偶然偏心: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影响(高规第4.3.3条);多层建筑没有明确规定,按双向地震计算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
2、双向地震作用: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抗规第5.1.1-3条),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高规第4.3.2-2条)。
3、特别不规则结构的判断指标之一—扭转位移比:主要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1.3(B级)、1.4(A级)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4、周期折减系数(高规第4.3.16、4.3.17条):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框架结构可取0.6~0.7;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5、计算振型个数:抗震设计时,结构宜采用考虑扭转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法,振型数不应少于9,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时所需的振型数。
6、地震特征周期:抗震设计时,应根据场地土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抗规表5.1.4-2采用,地勘报告中也有提供。
五)、活载信息:
1、柱、墙设计时的活荷载:一般情况下不折减。
2、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按荷载规范进行折减,但应注意规范第5.1.2条对荷载折减系数的有关规定。
3、梁活荷载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应填写结构实际最高层号。
六)、调整信息:
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Bt,取值范围可为Bt=0.8~0.9,一般工程通常取0.85.
2、梁活载内力放大系数Bm,一般工程取内力放大系数为1.1~1.2;当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则梁活载内力放大系数应取1.0.
3、梁扭矩折减系数Tb,程序给定的取值范围为Tb=0.4~1.0,一般工程取0.4,梁扭矩折减系数对不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及弧形梁不起作用。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通常取为Blz=0.5~1.0,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和9度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6、7度时不宜小于0.7,非抗震设计时,连梁的刚度不宜折减。
5、中梁刚度放大系数Bk,可根据楼板厚度变化在1.3~2.0范围内取值,在新版本的SATWE软件中,增加按2010规范取值项。
6、全楼地震放大系数,其经验取值范围为1~1.5,一般结构不必考虑地震放大系数。
7、薄弱层调整,当结构存在侧向刚度不规则、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等不规则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多层结构的增大系数取1.15,高层结构的增大系数1.25.
8、顶层小塔楼地震放大系数,当结构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整体计算时,计算振型数取的足够多(不小于9个),包括小塔楼楼层在内的整个结构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不小于90%时,可不对小塔楼进行地震内力放大。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
9、0.2V0调整,框架-剪力墙及框架-核心筒结构需要对该项进行调整,框架总剪力不满足高规第8.1.4条要求时应进行调整,调整应在楼层满足高规第4.3.12条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前提下进行。
七)设计信息
1、结构重要性系数,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结构采用不同的重要性系数,一、二、三级的安全等级对应的重要性系数分别为1.1、1.0、0.9.
2、是否考虑P-影响,计算时应按高规第5.4.1条要求判断是否采用,通常情况下应选择考虑P-项,让程序来判断高层建筑结构是否满足。
3、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当柱截面尺寸较大时,比如柱截面尺寸大于等于1000mm,以及梁柱重叠部分不小于梁跨度的10%时,可考虑为刚域。
4、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根据混规第6.2.20条的规定采用。
5、柱配筋计算原则,高规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高规第6.2.4条)。混规和抗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单、双偏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应用:1)按单偏压计算,双偏压验算(推荐);2)双偏压计算,调整个别配筋偏大的柱;3)考虑双向地震,单偏压计算。
二、分析结果正确性的判断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1.3 结构分析的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简图、几何尺寸、计算参数、边界条件、结构材料性能指标以及构造措施等应符合实际工作状况;
2、结构上可能的作用及其组合、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3、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近似假定和简化,应有理论、试验依据,或经工程实践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1.4 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满足力学平衡条件;
2 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变形协调条件,包括节点和边界的约束条件;
3 采用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或构件单元的受力-变形关系。
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6.6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1.3 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 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5.1.4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所选取的分析模型应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可选择平面结构空间协同、空间杆系、空间杆-薄壁杆系、空间杆-墙板元及其他组合有限元等计算模型。
5.1.5 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当楼板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影响或对采用楼板面内无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比值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
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6条和6.4.2、6.4.5条。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
性,见抗规5.2.5条,高规4.3.12条。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
形成薄弱层,见高规3.5.2条。 4)、扭转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见高规3.4.5条。 5)、周期比(平扭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
倾覆,要求见高规5.4.1、5.4.4条。
7)、质量比:主要控制高层建筑质量沿竖向分布的规则性。见高规3.5.6条。
8)、位移角(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刚度控制指标,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要求见高规3.7.3条
9)、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要求见高规3.3.2条。
10)、长宽比:主要控制结构的平面规则性,结构平面宜简单、规则,见高规3.4.3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