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总共几所高校(成都又添一所高校)
在西部(成都)科学城鹿溪河畔
占地500余亩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正在进行项目收尾工作
今年年初
国科大成都学院已竣工验收
目前招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学
看进展
已竣工验收
预计今年9月正式启用
学院外,路面斑马线以基因序列、化学分子式、二进制代码等呈现;学院内,建筑以淡黄色为基调,简洁明快,科技感满满。目前,国科大成都学院已经竣工验收,新校区预计今年9月正式启用。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四川天府新区共建国科大成都学院。2019年8月,项目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启动。
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陈锋介绍,一期建设规模260亩地,主要包括8栋功能建筑,包括综合教学大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教育管理楼等基础教学设施,及学生公寓、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二期规划用地200余亩,将作为中科院成都分院承担的大科学装置及前沿引领技术重大科研平台用地。
该项目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二级学院,以硕博研究生培养为主,同时也是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意义
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为何要在成都创办国科大成都学院?
“我们不是为办学院而办学。”陈锋介绍,中科院在全国共有五个教育基地,成都是目前唯一一个创办了学院的教育基地。从地方来看,四川天府新区没有一所成建制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国科大成都学院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陈锋用“小而精”一词,来形容该学院。
“根据规划,2030年,学生总体规模将达到3000人。”陈锋介绍,延续中国科学院大学本部的政策,国科大成都学院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凭空建造的,主要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根据国家发展、地方战略需求,培养适应成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从学科设置来看,聚焦成都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的光电学院将依托中科院光电所、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建造;生命科学学院将依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和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建造;资源与环境学院将依托中科院山地所建造。
“国科大成都学院将边建设边引才边教研边转化,学科设置也会根据地方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陈锋表示。
科教融合,是陈锋提到的又一关键词。
“国科大成都学院将以组织实施教学和科研为核心,遵循科教融合理念,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资源。”陈锋说到,国科大成都学院不仅仅单纯指8万平方米的校园,还包括大量分散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实验室、大科学平台和装置等等。
同时,在人才引进上,国科大成都学院也将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孵化,探索科教创产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采用柔性聘用的方式。
具体来看,国科大成都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依托中科院成都分院内的研究员,但科研人员不是必须成为岗位导师,可以兼职到国科大成都学院上课。而对于愿意成为专业导师的科研人员,将采用岗位导师聘用机制。不仅是中科院成都分院,柔性聘用的方式对其他单位人员同样适用。
“未来,国科大成都学院不仅将为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人才支撑,还将产出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使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科教融合发展、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进一步支撑成都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也将助力四川天府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陈锋表示。
创新“乘数”效应
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
从一个学院到一个园区,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一个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孕育。
2021年底,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陈锋表示,新园区投入使用将起到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
以中科院成都分院为龙头,能够聚集相关研究团队和科技型企业,聚集一批科技创新力量。成都分院系统研究单位涉及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态等多个领域,可以辐射周边创新型企业,向入驻相关企业开放研究成果,形成他们的研究支撑。
在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附近,不仅有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朋友圈”,也有独角兽岛及一批明星科技企业,如何产生创新“乘数”效应,一系列谋划已经产生。
国科大成都学院副院长董微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中科院的建制化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用好全院116个培养单位尤其是“中科系”在蓉的科研平台、人才队伍等创新资源,面向现代产业未来发展前瞻布局和动态调整学科建设,并与其他高校特别是兴隆湖畔的清华、上交、北航等知名高校合作,按照“大融合、大开放”思路共同打造一所根植国科大基因的“湖畔大学”。
国科大成都学院也将成为一个学术交流探讨平台,成都分院的科研人员将和周边企业联合攻关关键产业技术难题。
陈锋表示,未来,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将以国科大成都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以大科学装置和科教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中科院20余家研究所和创新单元为依托,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家创新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张业欣
综合成都日报锦观
部分图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发布编辑 | 语伞 孟孃
扫码进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