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俗文化体验地(贵州这种即将消失的少数民俗文化你见过吗)
哭嫁是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曾经都有过的一种婚嫁行为。这种婚嫁习俗是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儿时玩伴的陪伴之情,对娘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依依留念,以及对婚姻不满、未来惶恐、妇道矜持等多种因素杂陈而哭泣。
仡佬族是贵州的一个土著民族,古夜郎国就是由仡佬族人所建立,目前仡佬族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的务川县和道真县,总人口为550746人,少部分分散在贵州的 平坝、六枝、清镇、石阡、平正等 20 多个县乡。
仡佬族是古代僚人的后裔,五代时期与蛮僚同源,后经历了百濮、夷濮、葛僚等称呼的变迁,而且族系分支较为复杂,后经民族识别并于1956年 后统称为仡佬族。乌江流域的仡佬族多以竹子为图腾,也有不同图腾的仡佬族,如石阡的仡佬族却以鹰为图腾。
正如其他具有哭嫁习俗的民族一样,乌江流域 仡佬族在婚嫁的时候,准新娘在出嫁前三天就要开 始唱哭嫁歌,而且这种唱哭嫁歌的习俗由来已久,不过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文献能查阅出这种习俗产生和传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许还是骨肉分别、悲从心生,人性使然吧。哭嫁原本就是亲人分别、悲切动容、不忍落泪,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抒发,但是如果把这种离别伤感表达变成了一种结婚必需的形式和过程,形成地方的婚嫁习俗,那么这就是一种地方的传统文化了。用哭表现伤感,但是悲而不痛,用唱来表现喜悦,但喜而不张扬,正所谓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乌江流域唱哭嫁歌的时间一般是婚期前三天开始,由于女方的正婚时间比男方婚期要提前一天,所以实际上仡佬族的唱哭嫁歌应提前四天。但比起其他有哭嫁习俗的民族一月两月甚至更长时间来说,仡佬族的哭嫁时间确实是比较短的了。
仡佬族的哭嫁开声时间不是其他民族说的黄昏,而是选择在凌晨鸡叫四更时,但是一般这个晚上出嫁女、闺蜜和领班(哭嫁主持人)不会睡觉,一直都在女方闺房里规劝和引导出嫁女儿开声哭唱,先哭爹娘,有些爹娘会陪哭,直到天亮。
之后都是按辈分一一唱哭到位。被领班叫到的就会去应哭,出嫁女儿对所有长辈都要磕头哭,这时长辈就要把出嫁女儿拉起来,顺手递上“眼睛水钱”——打发钱,其他平辈或者小辈的亲人就随便哭了,甚至有些完全由领班指示,她过来点你一下说:“在哭你了!”这时候都懂,把提前准备好的打发钱交由领班,往往领班一路代收钱,出嫁女可能根本就没有哭,哭嫁就成为一个形式了,但大家也心照不宣。
其次,就是在第三天傍晚的时候,男方会派一个未婚男性和媒人送来新娘第二天出门的全套服装,当地叫梳头礼,这个时候女方领班就会指示出嫁女哭媒人,当然基本的都是骂媒人的内容。最后,就是第四天早上准新娘出门,领班会带领出嫁女去神龛(当地叫香合) 跪拜哭祖宗,这是仡佬族哭嫁习俗中唯一具有祭祀意义的仪式。
仡佬族的哭嫁道具是一张方帕,这张方帕是出嫁女在出嫁半年前就开始精心准备,对布料、线料和颜色都要精挑细选,之后还要精心地一针一线绘制而成。其次,使用这块道具也是很讲究的,在唱哭嫁的时候,哭嫁女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方帕的一个角放到额头刘海的位置,左手拇指和食指则拉着右手角的对角成菱形状放下边,把脸挡住唱哭嫁歌,手累了可以交换左右手位置。根据当地风俗,方帕的角度是绝对不能随意使用的,而且哭完一个客人后,就把方帕放下来拿在手里,直到领班指示哭谁,出嫁女才重新把方帕拿上去开始哭唱。最后,这块方帕将成为这个出嫁女的终身收藏物,不赠送、不丢弃。
仡佬族哭嫁习俗历史悠久、仪式传统,是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