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靖难之役最后一战(眼似病虎嗜杀戮)
《山河月明》剧中,姚广孝与朱棣相识的时间比历史记载早了好多年,也许是编剧从催熟朱棣,更加突出姚广孝的重要性出发吧,总之不算什么硬伤,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在明初的历史中,姚广孝是一个绕不开也躲不过的人物,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神秘感,和他的主公朱棣一样,都是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身上可以赋予很多标签: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背后的推手、黑衣宰相等等,这些足以说明姚广孝是神一样的存在。
姚广孝在14岁时便遁入空门,法名道衍,他通晓“三教”,触类旁通,潜心谋略。虽然是佛门弟子,但他与当时的大儒宋濂和名士刘基都有私交,还向弘道法师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本应六根清静、五蕴皆空的他,却难了尘缘,醉心政治。
元末明初著名道士袁珙,是和袁天罡、李淳风一样晓阴阳、知八卦的人物,尤其擅长相面。有一次,在云游河南嵩山时遇到姚广孝,他一观姚广孝,顿感此人面生异相,不是凡品,做出了“眼似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的终极结论。姚广孝听到如此的评价竟欣然接受,此等心胸非常人可比。
历史充满了偶然与必然。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的病故,在姚广孝与朱棣这两条平行线上形成了交叉点,二人在丧礼上相识了,从此绑在了一驾战车上,岂知这一绑就是36年。
姚广孝初见朱棣,感到此人天赋异禀,气度不凡,断定必有大气象。就对朱棣说了一句足以掉脑袋的话:“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王”上加白乃“皇”也。就是这句话唤醒了朱棣的潜意识,埋下了争储的种子。姚广孝利用他学来的阴阳学说,为朱棣做了第一次心理暗示。
之后,朱棣带着姚广孝回到北平,把他安排在庆寿寺修行,以便能经常出入王府。至此, 一介僧人终于登堂入室成为燕王朱棣的肱骨。
二人的相识,现在看应该是姚广孝有意为之,马皇后丧礼上其他藩王都在场,为什么姚广孝不选择老二、老三、老五呢,可见眼光奇准,算妥了朱棣不是久居人下的凡品,于是迈出了接近藩王,出言诱惑、常侍左右的三步曲,逐步得到朱棣的赏识和依赖,使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学和阴谋的历史舞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是否能抓住。姚广孝正好出现在历史的当口,使得他能站在风口浪尖之上,妙计频出,鬼手连弹,翻云覆雨,搅得风云变色。
这个最好的机会就是太子朱标的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位24年的太子朱标突然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既定方针。在重新立储的问题上,朱元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元末遗老刘如孙(又名:刘三吾)从儒家大统的理论向朱元璋谏言,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六年后,朱元璋带着诸多的疑虑和不放心撒手人寰,朱允炆顺利登基。
21岁的朱允炆,年轻气盛,刚一登基就想干出一番丰功伟业。想到一帮皇叔手握重兵环伺左右,搞得自己睡觉都不安稳。为了迅速建立安全感,他听信了在政治上稍显稚嫩的齐泰、黄子澄建议,效仿汉景帝削藩,由于忌惮朱棣的恐怖实力,采取了剪裙边的策略,对实力最强的朱棣实行了孤立。
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贬为庶人,最惨烈的是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蹈火自焚。几个月的时间里,五位藩王不但被削去王爵,还贬成庶人,虽然没有杀绝,但是也基本上赶尽了,搞得朱棣食不安寝,夜不能寐,特别是湘王朱柏的死,让朱棣感到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随时有累卵之危。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但是朱棣在举兵一事上始终顾虑重重,摇摆不定,难下决心。便向姚广孝征求意见:“民心向彼,奈何?” 这时,姚广孝适时对朱棣进行了第二次心理暗示:“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于是,朱棣开始一门心思地暗中谋划“奉天靖难”之事,并将发兵的策略、练兵的重点、进攻的线路、后方的补给都交给没有统过兵打过仗的姚广孝来谋划。
朱棣起兵靖难,纵然是建文帝削藩的时机太早,手腕太强、不留任何余地造成的,但是没有姚广孝这个幕后的推手,朱棣是难下那么大的决心的。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允炆决定派北平指挥使张信秘捕朱棣。不料张信早已是朱棣幕府中人,向朱棣告密。叔侄俩终于由暗斗转入明争,朱棣宣布靖国难,清君侧。可是在朱棣作战前动员时,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从阴阳五行上讲,这是兵家之大忌,是不利动武的外应。当此之时,姚广孝对朱棣做了第三次心理暗示,他说:“飞龙在天,从以风雨,这是大吉之兆。”这一番话让全体将士信心倍增,认为朱棣是真命天子。要是没有姚广孝的鼓捣,朱棣的“靖难”可能就会胎死腹中了。
姚广孝不但能架拢、会唆使、懂造势,在军事谋略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像围棋大师一样,将天下当作棋枰,每每选点极准,既能避实击虚,围魏救赵,又能左右缠绕攻其薄弱,将一盘棋下得既厚实又灵动。他凭一张防御图,就让朱高炽抵御住了李景隆大军对北平进攻,令李景隆铩羽而归。
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到了白热化状态,南北两军僵持胶着,成败变数极大,朱棣的军队在东昌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开始动摇,决定退兵休整。
这时,姚广孝对朱棣进行第四次心理暗示,再次强调发动“靖难”之役是顺天道、应天命,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同时,他建议朱棣不要纠缠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趁都城南京内部兵力空虚、防御值不高的当口,迅速推进,猛力进攻。朱棣对姚广孝言听计从,重拾信心,带兵绕过山东,打下灵壁,直取南京,奠定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叔叔朱棣终于赶走了侄子朱允炆坐上皇位,开始了统治生涯。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姚广孝获封太子少师、资善大夫,御赐恢复“道衍”的本姓“姚”,赐名“广孝”。平时朱棣与姚广孝君臣对话,朱棣从不直呼其名,始终称他为“少师”。纵观永乐一朝,只有姚广孝有此殊遇。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决定将北平作为新的都城,由姚广孝负责新都的布局,现在的紫禁城就是姚广孝一手规划的,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可惜朱棣只在新皇宫里待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而此时,帝师姚广孝已经离世六个年头了。
姚广孝不光是朱棣的背后推手,在其他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和解缙同为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纂官,整理并撰写了多部佛教方面的著作。
姚广孝虽然是和尚,但他不以慈悲为怀,生性好杀。他处心积虑,步步为营,辅助朱棣成就一代伟业。是也非也?后人褒贬不一,而他本人也是一个矛盾体。
功成名就之后,朱棣让他上朝时必须穿朝服,姚广孝不好推辞,只好上朝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换上黑色的僧袍,仍然住在寺庙里,过着深居浅出的生活。面对青灯古佛,一直在思考一生的得与失。
永乐三年,姚广孝把皇帝赏给他的金银财宝尽数拿出捐给了灾民和乡亲。这个嗜杀的病虎抛弃所有,大彻大悟,终于生出了怜悯之心。这个曾经搅动风云的黑袍宰相,对以前的杀戮已经有了深深的悔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