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最新消息 这个供销社跟你想的不一样
我们现在要搞的供销社,跟以前那个大不一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供销社的最新消息 这个供销社跟你想的不一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供销社的最新消息 这个供销社跟你想的不一样
我们现在要搞的供销社,跟以前那个大不一样。
我们习惯于把刚建国的时候说成一穷二白,其实这个不太准确,白板一块的主要是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还是有点家底。
特别是农业,土改以后耕者有其田,农民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接连跳了几个台阶。
粮食多了,但是问题也不是没有,最大问题就是城乡之间的联系打断了。我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土改打掉地主阶级,顺便把联系城乡的中间商也打掉了,农村的粮食进不了城,城市的手工业品下不了乡,城乡的经济循环被拦腰切断。
而且大家知道,农村的特点是分散,以前余粮都在地主家里,收粮时找到那几个地主,整个村的余粮也就差不多了。现在粮食都在农民自己手里,还得挨家挨户去敲门,收粮的难度陡然增加。而且旧社会农民都饿怕了,有点余粮也得先把米缸灌满,你想收人家还不卖呢。
但是城市市民是不种地的,粮食收不上来他们就得俄肚子,而且他们生产的脸盆、香皂、镜子也得卖到农村,否则就得破产,光靠城市吃不下那么大的产量。
这个背景下,1950年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这个就是供销社的前身,名字看着挺长,其实就是个中间商,一手收购农村的农产品,一手把城市的手工业品运到农村售卖。
八十年代之前生人应该对供销社还有点印象。我小时候村口有一个,油盐酱醋都得上供销社买,而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醋和酱油都是散装的,打醋的时候的自带醋瓶,对,那时候买醋不叫买醋,叫打醋。供销社的阿姨在瓶口塞一个漏斗,满满从醋坛里舀一勺灌进去,勺子兼具量杯功能,不多不少正好一斤。醋坛子不是密封的,每次进去那个醋味能把你顶一个大跟头,以至于现在提起供销社,我的印象就是满屋子的醋味。
当然了,供销社不止买醋,糖果、毛巾、肥皂、鞋帽,玩具,甚至过年时候的炮竹都在销售范围内,去供销社转一圈就算逛街了。那时候小孩手里攥三毛钱就是大款了,进供销社能买一大堆东西,可以享受一堆小伙伴前呼后拥的超级待遇。
我们大多数人对供销社的印象可能也止步于此了。实际上,咱们前面说了,这个只是供销社的一部分功能。
除了小商品,农民种地的种子、化肥、农具也都通过供销社购买,秋收以后供销社统一收购粮食上交,国家收齐清点完毕后,再通过粮票的方式统一分配,这也就是经常说的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常规操作。
那个时候供销社就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中心,只有涉及到商品流通,基本都离不开它。
以外,供销社还负责在全国各地之间互相调派物资,云南的牛肝菌,四川的腊肠,山东的花生油、福建的铁观音,这些农副产品也通过这个网络在全国流通。
以供销社为节点会形成一个树形结构的销售网络,粮食从树叶往树干汇集,消费品从树干往树叶散布,树干之间横向交流土特产,全国上下一盘棋,农村经济血液完全靠这棵大树完成流转,跟我们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完美匹配。
当然了,既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换了赛道自然就不适应了。
八十年代国家放开商品流通领域,城墙推倒后,供销社的垄断地位就没有了,那时候火车上到处是拎着大包小包的倒爷,他们各地之间倒卖倒买,通过价格差谋利。
大家知道,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要比计划经济高的多。比如石家庄的回力鞋比太原便宜十块钱。最先知道的肯定是倒爷,来回倒腾几次价差就被他们赚走了,如果你要通过供销社,层层审批加调拨,等这鞋拉到太原的时候没准价格已经倒挂了。这种情况下,很快供销社的商品零售的功能就被挤没了。
一块受到冲击的,还有种子化肥这种农业原材料的售卖,但是相当于消费品还算不错,没有全军覆没。一方面这个市场国家不可能完全退出,毕竟农业是无论如何要保的,如果某年种子行情不好,倒爷可能就转行干别的了,但是农民种地不能停,这时候供销社就得顶上,保证农民有地可种。另外一方面,像种子和化肥这种关键物资,农民就算多花几个钱也愿意买个放心,毕竟如果买到假货,这一年可就白忙活了,供销社尽管价格可能高一点,但是保真。所以有一部分风险意识比较强农民是依旧是供销社的忠实客户,业务也就一直没停。
几乎没受到冲击的,就是粮食收购。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对农业有补贴,这个补贴其实就是通过拉高粮食收购价实现的,具体负责操盘的就是供销社。所以虽然改开后粮食市场放开,但是那些面粉厂基本竞争不过供销社。也好理解,市场价五元的情况下,享受国家补贴的供销社可以把价格出到6元,私人根本没法竞争。当然了,粮食是特殊商品,国家要维持一定的库存冗余,在丰年还得拉抬粮价,避免谷贱伤农打击农民的中粮积极性,靠市场经济是没法完成这种逆周期调节的,只能是国家下场操作。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嘛,保护粮食安全补贴多少都无可厚非。
大家能看出来吗,其实供销社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商品零售这个门脸已经慢慢被商场和小超市替代,感觉上是没有了,其实门面下面的核心部分一直还在发挥作用。
而且商品零售这个功能也不是完全没了,在某些物流成本巨高的偏远地区,供销社的零售店面还在顽强生存。这些地方,民营企业根本不会进入,倒爷们也不会翻山越岭去赚那三瓜两枣,这种时候还得供销社顶上。
这就跟我们国家的邮政、电力、通信行业一样,虽然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铺设线路,设置网点根本就是赔本买卖,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给大家兜底,亏本也得上。
既然供销社一直都有,这次为啥又说要重建呢?
我查了下以前发的文件,发现这个事跟我国的农业改革强相关。
供销社、合作社、信用社是我国农村的三大基层组织,所以农业改革一直围绕这三个组织展开。核心就是要融合,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之前叫“三社合一”,其中供销社管原材料和销售、合作社管生产,信用社负责解决资金,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新农村,但是之前的文件中一直没有提融合的方法,也没说这三个组织以谁为核心,所以政策出台后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反正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后来有了新的提法叫三位一体(其实也不算新,浙江早就试点过了),也就是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合一,跟三社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
既然是三个功能合成一个,那就得从三个基层组织中选择一个载体,2021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明确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就是供销社。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供销社,我觉有两个原因,一是供销社一头管原材料,一头管销售,是经济活动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特别是销售,如果供销社能给农产品打开市场,整个农村经济就被盘活了。此外这三个组织里,只有供销社是全国性质的组织,将来可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有什么先进经验可以全国推广,内部调拨物资也方便。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知道为啥供销社这两年忽然大火的原因了吧,大家都在认认真真贯彻上面的改革精神。
不过这个供销社明显和之前的有区别,增加了专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功能,实际上是要整合原来合作社和信用社的一部分功能,应该是供销社的2.0版本,而且是底层代码重构加转变应用模式的大版本升级。
所以现在说的重建,其实不是大家理解的,把之前卖商品的那个门脸重新支起来,那块市场早就被零售商占领,花精力攻占这个山头毫无意义。
现在的供销社应该是类似日本的农协之类的组织,简单理解就是整合农村资源,以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或者说像一个股份公司,全村的农民都是股东,供销社带着大家一起奔小康。
这个改革的思路其实早就有了。
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长期霸占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是三农发展并不均衡,农业这块有国家兜底,勉强还能实现粮食自给。农村就不行了,几乎没有享受到改革红利。劳动人口持续流出,土地增值收益被城市占有,留在农村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年底,对外面世界两眼一抹黑,跟不上时代,也就享受不了社会进步的福利。外面世界一日千里,村里生活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人才,没法挖掘本地的资源潜力,搭不上社会进步的快车,整体上基本就是个衰败的趋势。
那些进了城的农民工倒是为我们赚取外汇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问题是双向的,国家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也操碎了心,在汇率和国家投资这块有很多政策倾斜,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而且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年纪大了肯定还得回到农村,到时候就业和养老都是问题。也不可能打工到40岁就回家混吃等死嘛,还得给个谋生的手段。但是以我们国家现在农业技术,耕地用不了那么多人,怎么安置这些人就是个问题。
还有留守儿童问题,很难想象从小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也有啊,肯定不多。特别是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问题儿童将来可能都没法正常融入社会,本来劳动力就不足,这不是雪上加霜嘛。
而且大家注意,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所以大家别看我国农业这块的政策不太多,实际上,很多看起来不相关政策都是针对流入城市的这部分农村人口,本质上还是三农问题。
以我们国家这么高的农业人口比例,在加上农业涉及到吃饭问题,三农如果出了问题,国家的基本盘就不稳固。
反过来,如果能利用好,那就是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好理解,现在不是经常讲内需内需嘛,如果光靠所谓的城市中产带动消费,那能有多少人啊。但是农民如果整体收入提高,这个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撑起内需应该问题不大。
所以我们经常讲提高农民收入,这个并不只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利用农村拉动内需这事我们2009年干过一次,当年的家电下乡救了沿海很多厂商,只不过完全依靠国家补贴,后劲不足。现在我们需要靠实实在在提高农民收入。
而且农村还有很多资源没有发掘出来,比如大大经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其实不光是说保护环境,深一层的意思是让大家琢磨怎么变成金山银山,比如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这个是需要有人动脑筋挖掘。
国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些年连续提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口号,目标就是让农村与时俱进,享受社会进步的红利,提高农民收入,顺便扩大内需,挖掘农村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于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三社合一和三位一体。当然了这个只是指导性的,具体怎么干,还得依靠地方各自发挥,毕竟全国各地千差万别,不可能一竿子捅到底。
随便说几条大家体会一下吧。
咱们先说种地,这个是农业根本。供销社未来不光是要管原材料和销售,还要参与生产,从中间商改走服务路线,而且是一条龙服务,从种子、化肥、农具、技术指导,到收割,成品收购全包。农民就专心种地,其它问题都可以找供销社,全程vip服务。农具可以弄成共享,开春需要播种机,再也不用到处求租了,供销社牵头,统一调派机器,解除你的后顾之忧。以前你要是生病就得找邻居帮忙,还得看人家有没有时间,现在全村一本账,供销社负责找农闲的临时替你打理地头。农业技术有什么新进展,供销社统一指导,保证大家都能用上最新技术。
有了收成,粮食供销社统一收购,咱们前面说了,这个国家有补贴,保证比市场价高。
蔬菜、水果、肉、蛋这些副产品供销社统一出面销售,全村齐心合力,这议价能力不就出来了?农民把讨价还价的精力节省下来,喝点小酒他不香吗?特别是有些农副产品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比如辣椒,这玩意容易坏,如果农民自己销售那全靠随缘了,如果碰上一年市场不好,两天卖不出去可能就全砸自己手里了,供销社手里渠道多,可以提前找好收购商,到时候时间地点说好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少保证这一年不白干,甚至供销社如果能找到大客户,完全可以收购全村的辣椒统一销售,农民就更省事了。
而且供销社走电商天然有优势。单个农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通过网络销售,即便开了网店物流也不方便,特别是有些偏远山区,外卖小哥不会为了那几块钱的快递费专门跑一趟。供销社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集中全村的物资,随便注册了网店,几个月就成皇冠卖家了,而且完全可以把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补上,村头设个点,定点发车,一天跑两趟全村的运输都解决了,反正距离也不长,到了镇上物流公司就能接收,完美衔接。
说到这儿好像有点人民公社的意思了,其实不是,大家虽然互帮互助,但是地和粮食还是自己的,不会打消积极性,这点跟以前不一样。而且你要是熟悉历史就应该知道,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村社自治,千百年来农村一直都是这么运作的,只不过之前负责组织的是村里的乡绅大户,收益大头也被他们拿走了,供销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得实惠得是被组织起来得农民。
如果一个村得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能迸发出巨大得能量。比如村里有旅游资源,原来可能会去外面找投资,景区建好后投资商拿大头,村里拿小头,顺便解决闲散人员就业。现在如果供销社出面,就不用开发商了,村民集资或者找信用社贷款,咱们自己开发,到时候收益全部落在本地,要知道旅游可是高附加值产业,开发完基本上就是坐着收钱,这钱自己挣了不香吗?
还有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你们村产葡萄,之前可能收获季被葡萄酒厂收走了,100元的葡萄,人家酿成酒卖200元。村有个打工仔熟悉里面的套路,也想建个厂,要在以前你两手空空,银行的门都进不去。现在供销社可以信用合作,你把方案给大伙一说,村里人知道这孩子靠谱,而且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也不怕你跑了,没准就大伙集资低息把钱借给你了,甚至大伙一起入股,或者供销社出面组织建厂,到时候酒厂开起来,既能解决就业,葡萄的增值收益还能留在农村,你说香不香?
这个其实跟80年代的乡镇企业有点类似,这种村办企业的优点是没有土地使用成本,而且劳动力便宜,农民农闲的时间兼职就干了,而且厂子都在本地,没有通勤成本,再加上生产的都是本地特产,原材料和物流又能省一大笔钱,这几招祭出来,低端产品领域几乎没有人能干过他们。整个八十年代,像这种村办企业对盘活经济很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很多成长了庞然巨物,比如美的,它就是村办企业出身。现在我国沿海那些靠外贸的加工厂很多原来都是乡镇企业,只不过他们能够风生水起,靠的是农村的便宜劳动力,国家这次明显不想吃人口这个红利,希望大家发挥地方优势,搞农产品深加工。
还有农家乐。现在的农家乐都是农民各自为战,难免领居之间互相压价竞争。将来如果供销社出面组织,统一标准和价格,旅游的人不用这家进那家出的反复比较,村民也省了到处拉客耗费精力,将来如果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客人不就自己找上门了?而且大家要知道,供销社全国各地都有网点,将来如果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大型旅游餐饮集团,乡镇以下的住宿市场基本就没有连锁酒店什么事了。
大家看出来吧,国家这次是希望用供销社这种形式带动乡村振兴,至于办法只能是因地制宜,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创业,需要开动脑经,我理解这也是供销社为什么要公开招聘的原因,如果只是要几个售货员,完全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
至于有些人说要走回老路,其实你要了解上面这些,就应该知道,这次重建供销社的核心是整合农村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把原来农业上被拿走的那部分增值收益返回到农民手里,跟计划经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看有很多地方又恢复了以前的模式,把供销社开成一个超市,那这路子就是完全走歪了,你拿自己的弱项跟民营企业磕,可不只能等死了,而且也不符合中央精神。
至于供销社未来能走成什么样就不好说了,其实建设新农村提了很多年了,也看了一些之前的报道,确实很难,主要是怎么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重点还是要让农民看到实惠,光靠动员用处不大。
但是我觉得乡村振兴这个事国家是一定要搞下去的,而且大方向不会变化太大,毕竟像我国这种人多地少的国情,振兴农村只能依靠整合农村资源,跟我们情况类似的日韩,也是用农协这种形式解决农村问题,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们反复提融合的原因。
所以如果家在农村,还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有想法也愿意折腾,倒是可以回去试试。要知道我们政策都不是白说的,中央下了目标,地方就会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你要能借上这个东风,没准也能赶上下一个风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