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

八九十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因为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如今已为人父,为人母,肩负起家庭的重任,还有建设祖国的责任。

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1)

生活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能吃饱穿暖,再保持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内心是幸福而充实的。特别是在农村,漫山遍野辛勤劳作的乡亲们,满头大汗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没有通马路,但也能吃上冰棍,因为有专门的小商贩推着自行车或者背着挑着一个泡沫保温箱来贩卖,不贵但很好吃。

没有手机,但也能拍照,因为有专门摄影的人,他们骑着一匹不高大但很漂亮的白马,一路走,一路吆喝:“照相啰……”。然后,想要把自己青春容颜留下来的人们,纷纷回家梳洗打扮,然后用那特别矜持的姿势拍照。一个星期左右,这个骑着白马的人,又会挨个送照片来。

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个神秘的存在:“赊刀人”。与卖冰棍和照相的小商贩一样,他们也走街串巷,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会在出售自己的刀时,留下一个神秘的预言。而且扬言,刀不用给钱,待预言成真时,再来收取卖刀的钱。

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2)

即便是放到如今,很多人也会感觉到神秘,更何况是在八九十年代?所以,这些“赊刀人”真正成为了一个无法参透的存在,大家既好奇又敬畏。那么,他们到底是啥身份?

在历史上,有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能被传承下来的并不多。“赊刀人”算是其中的一种了,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群体。只不过宋朝时这些人被称为卜卖,他们口中的预言被古人称为谶语,而赊刀人更是曾自诩鬼谷子传人。

在经历了元朝和明朝之后的清朝,依然还有“赊刀人”的身影,在咸丰年间,浙江奉化来了一个赊刀人,声称米价从八十文降到十八文就来收钱。令人意外的是,到了光绪初年,米价大跌,赊刀人的预言果然应验。这在《申报》中有记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

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3)

虽然把“赊刀人”这一群体弄得神乎其神,但用如今的眼光去审视,这只不过是一种掌握了新型销售方法的商人罢了。为何这样说呢?

其实,仔细去品味一下,这其中的手法自然就浮出水面了。这一类商人,首先会把自己好好包装一番,说自己是鬼谷子的传人,就是故弄玄虚,让自身增加一层看不透猜不了的神秘感,出于好奇心,很多人会可以接近他们。

然后,这些“赊刀人”看透了做生意的本质,想要赚取丰厚的利润,那必须得放长线钓大鱼。因为单单卖一把菜刀,那几乎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而弄出一个“预言”来,把刀给送出去,到预言实现了的时候,就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比正常刀高出好几倍的钱收回来。

所谓的预言,只不过是根据时局具体情况,去看的一种走势而已。就好比现在是夏天,看到天空有几朵乌云在游走,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远处还时不时有雷声,所以就预言:今天要下雨。这种比喻虽然有些夸张,但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

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4)

所以,“赊刀人”的预言并不是每一个都准确,没有实现的预言,那些刀也就当作是投资了。如果恰好言中了,自然腰包鼓得圆圆的。

而对于买家而言,这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大多数人遇到赊刀人都会上前去赊一把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听那一句预言。刀反正是不要钱的,什么时候会实现预言,犹未可知,白拿一把刀,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曾经的“赊刀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类似这种销售模式还在不断更新,因此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一定要谨记一句话:“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来”。

80年代的老街(八九十年代走街串巷)(5)

为了贪图一点小便宜,最终付出大价钱的人很多,到时再来后悔,就已经晚了。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真。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