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共管(市民参与汇聚大合力)
大人小孩齐参与,共圆都市人花园梦。
深圳志愿者开展垃圾清理活动。
各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队授旗仪式,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
核心提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圳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聚焦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和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新途径,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管理从“独奏曲”向“交响乐”转变,凝心聚力画好城市管理“同心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建立三支志愿服务队伍
凝聚城市管理重要力量
深圳是“志愿者之城”,志愿服务活跃。市城管部门主动搭建城市管理领域的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热心公益的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多年来,城管志愿服务者在维护环境卫生、市容秩序、践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示范引领,身体力行,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力量。
——“美丽深圳”志愿者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为搭建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服务城市管理领域的平台,2016年6月,市城管部门联合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共同组建“美丽深圳”志愿者服务队。该支队伍立足“服务至上,精益求进”的服务理念,围绕城市管理职能内容,积极开展公共服务,传播文明理念,化解矛盾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城管与市民心贴心。
目前,美丽深圳志愿者队伍共有22个志愿服务分队,注册人数6416人,组织开展活动累计达到8812场,服务近40万人次。近年来,创新开展了清山净滩志愿服务、“爱心替岗”志愿服务、“深马”志愿服务、万人净山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等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以及亮点活动,使“美丽深圳”志愿者成为深圳志愿者队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2021年,美丽深圳志愿者队获得市直机关工委系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
——“美丽深圳”文明使者激发“家园意识”。
2015年,“美丽深圳”对外公众互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市城管部门依托“美丽深圳”微信公众号,推出“城市环境文明使者成长计划”,鼓励市民争当爱文明、护市容、做公益的文明使者,广泛传播“城市,因您而美”的理念。
文明使者成长计划包括文明志愿者、文明之星、文明使者、文明大使四个层级,根据活动成绩不断升级。在文明使者成长过程中,培养产生了一大批美丽深圳志愿者义工,他们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参加城管公益事业,助力深圳建设文明整洁、规范有序、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截至2022年7月,累计共有12万人加入文明使者成长计划,达到文明使者的有1386人,达到最高级别五星文明大使的有110人。累计开展5998场活动,活动范围覆盖全市各个区域,其中,96.85%的活动由“文明大使”自发组织市民开展,形成了良性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家园意识”。
——“蒲公英”讲师播撒垃圾分类“种子”。
为了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教育,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018年,市城管部门启动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助推生活垃圾分类走入千家万户、深植人心。目前,培育了千余名蒲公英志愿讲师,他们深入一线开展垃圾分类“大讲堂”“微课堂”,同时邀请王石、易建联等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推广大使,为深圳垃圾分类代言。建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公益服务机构联盟,组建由4.3万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入户宣传、大型活动赛事宣导等活动。2020年,设立蒲公英教师培训计划项目,目前已培训蒲公英教师1885名,创建蒲公英校园1565所,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教学和实践。2021年10月,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获国家住建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精心呵护美丽家园
做城市管理就是做城市文明。市民群众自觉养成维护环境的文明习惯,是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近年来,市城管部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大力培育文明风尚,传递城市温度,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
——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改变乱丢垃圾陋习。
为遏制乱丢、乱吐、外扫、外抛垃圾等不文明现象,2013年,深圳在罗湖区探索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从管理、宣传和执法三方面着手,合理规范设置垃圾收集容器,广泛开展环卫宣传教育和执法活动。市民、商户逐渐养成不乱扔垃圾、不从门店向外扫垃圾,将垃圾投放到指定投放点的习惯。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东门步行街区路面垃圾量减少94%。2014年,市城管部门在全市推广“垃圾不落地”行动,与临街商户签订市容环境管理责任书,压实沿街门店的环境卫生管理责任,逐渐形成“三分扫、七分管”“商家自治、市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此外,借助“磨房百公里”“深圳国际马拉松”“森林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宣传“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丽”的理念。与多部门合作开展“清山净滩”“万人净山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等志愿活动,倡导广大市民爱护环境,文明出游。
——开展“公园撤桶”行动,带走垃圾、留下美丽。
曾经由于垃圾桶的布局、容量以及垃圾桶与公园景观协调等问题,引发市民投诉,给公园保洁带来很大压力。深圳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做法,尝试“反向思考”,从引导市民文明习惯入手,撤掉垃圾桶,引导市民珍惜公园美景,带走垃圾。2015年开始,市城管部门开展公园“撤桶行动”试点,撤除了1200个垃圾桶。2017年在市属公园进行全面推广,先后将3600个垃圾桶撤出公园。同时,对公园内的垃圾分类收集点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设置,在国内首创集垃圾分类、景观美化、便民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引导游客自觉到公园垃圾分类收集点投放垃圾,让公园美景与文明风尚兼修。
——开展“关爱环卫工人”行动,让城市更有温度。
环卫工人被人们赞誉为“城市美容师”,他们“宁愿一身脏,换来万家洁”。然而,他们中的多数收入低微,家庭经济困难。2015年2月,深圳中学初一(9)班全体同学在“走进城管、体验环卫”活动后,深深为环卫工人的付出所感动,发出了“捐一元压岁钱、献一片关爱情”的倡议,得到全市600多所中小学200多万学生的热烈响应。市城管部门与市文明办等部门联手,积极引导,将关爱环卫工人的浪潮从校园迅速推向全社会。2016年,市城管部门牵头16家知名公益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市美丽深圳基金会”。这是国内唯一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专注关爱环卫工人这一群体的公益基金会,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城市文明”为宗旨,打造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该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累计接收爱心善款5902.2余万元,先后开展了以关爱环卫工人为主题的“阳光行动”“春雨行动”“益心同行”等系列活动,为全市数万名环卫工人提供帮扶救助保障,让环卫工人感受到深圳的关爱与温暖。“关爱环卫工人”系列活动先后获得了“百佳市民满意项目”“鹏城慈善奖典范项目”,已经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城市品牌。
绿色基因根植于民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深圳蓝”与“深圳绿”是深圳城市最靓丽的名片。长期以来,深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供给。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城市管理部门在全社会广植“绿色基因”,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环境、呵护家园,爱绿护绿、赏花种花,共享绿色福利的良好氛围。
——在全国首创自然教育新模式。
2014年1月12日,深圳挂牌成立了国内第一所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由政府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和管理,向公众免费提供自然教育活动。自此,深圳在探索自然教育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2015年,深圳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一步加大自然教育活动的推广力度。充分盘活公园等绿色公共空间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学习舞台,开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目前,已在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洪湖公园等公园内建成38个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其中,仙湖植物园被授牌“国家级自然学校试点单位”。
同时,结合深圳公园的动植物资源,创新推出了《红树林里的自然课》《苔藓——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苏铁——古老的活化石》等系列自然教育教材;《草木深圳》《深圳野生植物识别手册》《深圳植物志》等畅销的自然类科普书籍;开发出红树林观察、观鸟体验、“毒特”植物、公园夜观等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课程,每年服务市民近十万人次。
——创新打造社区共建花园。
2019年起,深圳城管部门创新推出社区共建花园计划。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社区党建引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将不起眼的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乃至卫生死角等地带建成市民在家门口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由企业、个人、基金会等自愿捐赠,从花园选址到方案设计,从植物品种选择、种植到维护、管理,居民群众全过程、“零门槛”参与。同时,注重培育社区核心志愿者担任花园园长和园丁,通过他们带动社区的力量参与到花园的管理维护之中。“共建花园”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基建流程,将“政府主导”转变为“共建共治”,在全市掀起了建设“家门口花园”热潮,涌现出一批愿意为花园无私奉献的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共建花园240个,到2022年底将累计完成360个,直接参与群众近万人次。项目获得深圳2021党建杯机关创新创优竞赛“二等奖”,并获评全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推广项目。
——“走绿道、看深圳”成为时尚体验。
深圳拥有2800余公里的绿道,绿道密度全省第一。为了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让更多市民群众走向户外、感受自然,2016年起,市区城管部门联合举办“走绿道、看深圳”系列活动,深度挖掘绿道沿线资源,以绿道毅行、慢行、骑行等活动为载体,以“绿道 ”的形式融入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公益宣传等多种元素,让市民群众不仅能在绿道中充分游览“山林城海”风光,更通过活动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强化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最大程度扩大绿道生态价值。2016年至今,持续开展各类绿道活动400多次,参与人数高达40万人次。此外,城管部门编印精品绿道地图册和手册,上线精品绿道百度地图导航,不断完善绿道交通接驳问题,让市民群众更加便捷地走进绿道、亲近绿道、共享绿道。
开门问计问策
城市管理更科学
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深圳城管部门不断扩大向市民问计问策渠道,广泛邀请代表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为城管工作献计献策,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科学,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需求。
——主动接受监督,建立城管社会监督员队伍。
2015年开始,市城管部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专门从市人大、政协、律师协会、义工联等各个行业聘请城市管理社会监督员。这些来自社会各行业的专业人士眼界开阔、视野宽广,有格局、有智慧、有责任心、有见解、有热情。通过开展城管社会监督员“走进城管”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社会监督员深入了解城管,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贴近民生、体现民意、符合民情。截至目前,先后有50余名社会人士担任了城市管理社会监督员,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上百条,对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积极引入外脑,增强城市管理专业化水平。
城市管理涉及环境卫生、园林绿化、行政执法等方面,专业化程度高。为了实现科学决策,给市民提供更优质、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市城管部门在各个领域广泛邀请专业机构参与,提升专业水平。如,在智慧城管建设方面,与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城管指挥调度、行业监管、企业信息库等工作平台。在城管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与文化、设计、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机制,引入设计联盟、智库团队,以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管理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内涵和品位。在城管法治建设方面,聘请法律顾问团队指导城市管理,强化对干部的法律训练、法律咨询等工作,为依法行政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开展“走进城管”活动,搭建与市民沟通桥梁。
近年来,由市城管部门统筹,各区、街道积极参与,每年都在垃圾分类、城管执法、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开展“走进城管”“城管开放日”等活动,搭建城管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增进市民对城市管理的了解和支持,提高市民满意度。如,2021年,在全市74个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开放日”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媒体人士等走进城管,现场展示“大练兵”队列训练、城管执法装备等,开展执法业务咨询,全方位、多维度的向市民展示深圳城管执法的工作和改革成果。伴随着一场场开放活动的举行,市民与城管的距离越来越近。
(林清容 甘霖/文 钟子杰/图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