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孤独的现代诗(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被经典咏流传唱火了)
《经典咏流传》 资料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24日讯(记者耿愿)“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春节期间,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因一位支教老师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唱响,一夜之间走进了无数观众心中。
继去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掀起了一整年文化节目的热潮,荧屏上的“诗词热”也蔓延开来,然而跟风者多,创新者少,“擂台比拼”和“经典诵读”两种形式占据了太大比例。与央视打造的上一个爆款节目《国家宝藏》异曲同工,《经典咏流传》吟唱出是诗词的前世今生。正如《苔》中所蕴含的“普通人也是有价值的”,这种情感穿越古今,再次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意义,也为火爆一时的文化类节目开辟了一条新路。
把古典诗词唱出来,其实是回归了诗词本性。“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古诗词自诞生以来就与音乐密不可分。而现代音乐人对古诗词进行现代谱曲演唱的尝试也早已开始,比如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等。所以最初听到《经典咏流传》时,还想当然地以为是采用颇具古韵的曲调,或是音乐人的旧作。不过节目显然没有简单照搬,而是选择立足当下,为古诗词和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邀请老中青三代明星为经典传唱人,并吸纳更多的时尚元素。比如第一个登场的王俊凯演绎了明朝钱福的《明日歌》,伴舞的是百余个人工智能小机器人;许渊冲老先生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翻译为英文诗歌,并由四国艺术家用四种乐器重新演绎。创新已相当大胆。
不过在多首曲目刷屏的同时,也有作品被指存在缺憾,没有做到古诗和现代歌词的水乳交融,比如《赠从弟》和《男儿当自强》的混搭有些不伦不类,《墨梅》、《定风波》、《鹊桥仙》等诗词的改编过于简单等等。相比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的高度,节目圈粉的利器仍是诗词背后的故事。
当然了,这些缺陷仍是瑕不掩瑜。《经典咏流传》的创新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更多可能,除了诗词与音乐,创作者们还可以在文、史、美、哲方面挖得更深、拓得更宽,以满足更多观众求知若渴的欣赏需求。
【编辑:陈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