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

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图东馆)于9月28日正式开馆。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和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图东馆不仅提供了阅读空间,也提供了文化和艺术空间。

我们邀请了参与上图东馆全程建设拍摄的上海摄影家、建设方项目技术负责人以及场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推荐了一些打卡点,这其中既有中外艺术家们围绕图书馆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各个场馆不同功能区域的展陈和布置。

《往来春秋》申凡 位置:中庭

该作品以与图书馆有关的老旧报纸及馆藏等为素材,用黑白二色抽象演示文字,仅留下标点符号。标点是阅读的暂停之处,也是思维的留白之处,更是文字的韵律标识。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

在一个充满书籍和文字的美好空间里,作品试图突出文字抽象后纯粹的韵律和节奏,带给观者一曲无声的乐章。站在七楼俯拍,视觉非常震撼。

创作素材包括:1. 上海图书馆开馆相关报道(1952年7月22日前后 );2. 维摩诘经(镇馆之宝);3. 摇篮本 《世界论》(西文印刷物出现早期);4. 鱼尾符、阿拉伯数字日期、中文数字日期、罗马数字日期、S/H英文,以及常用标点符号。

《高山仰止》 谷文达 位置:南门

文明是“高山”,来者是“仰止”;一开一合,承先启后。艺术家取山东省内五亿四千万年前海底石床风化而成的石灰岩成作,因其源于儒家故地,故名其为“儒石”。石上所刻之简词“高山仰止”取自艺术家创作之《简词典》。艺术家采取了“裹刻”的形式,使简词包裹儒石之表面。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2)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3)

石有五面,一眼窥之,仅止于三面,故三面之外,以想象成真,文明深邃久远,非一目了然。工匠沿着“简词”笔划刻凿研磨,使之逐渐乌黑铮亮,这一概念被称为“石墨”,虽无墨无纸无笔,人文经石墨而俨然回归大自然。

《飞石》 郑重宾 位置:北门

每个物种都是它存在时空的亲历者和谱写者,“飞石”作为一个外来物,其承载的物种信息,使我们能更加理性地认知人类在寰宇中的位置。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4)

在人类世,“飞石”体现了非人类的力量,点明了我们和万物至关重要的相互联系,提醒着人类与生态共知共存的状态。飞石中的视频抒发了人文和自然的诗意,使得观众在观看流变着的影像的同时,去重构自己的感知模式和身份形象。

《陪伴》 马兴文 位置:三楼中庭

水看似柔弱,却蕴含穿凿万物的力量。水滴石穿寓意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积少成多便能突破思维的局限,知识就是力量。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5)

雕塑主体呈水滴状,其底座为一块将被滴穿之石,水滴在石面上不断激荡出一圈圈涟漪。主体银色水滴代表知识,金色的小水滴代表书本。水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使得心灵得到启迪,使得我们不再孤单。书,陪伴你我成长。

《鸟飞了》 徐冰 位置:三楼南边庭

此作品由816个不同字体的“英文方块字”书写的“鸟”字所构成。“英文方块字”是艺术家徐冰独创的一种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6)

摄影 By 任国强

书页中的文字,取自于字典中对“鸟”字的解释,以这篇文字为起点,“鸟”逐渐腾空飞起,从印刷体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溯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成群飞向窗外,寓意通过图书馆阅读、学习,打破思维的框架,没有极限。这张是摄影师任国强拍摄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摄,这个作品都是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

《知识之塔》 刘文瑄 位置:三楼北边庭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7)

该作品是由7960张,昔日读者使用的图书索引卡堆栈构成。这些图书索引卡曾经是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承载着极其珍贵的时间与文化记忆,也是人们在书页间找寻生命意义的索引。

在时代更迭中,现今借阅流程已大多转至数字化系统,而旧日所留存的图书索引卡,在艺术家的创作巧思中,环绕为多条永不止息的知识循环,其上涂绘着抽象水墨,错落的文字与墨液犹如点点繁星,象征知识内蕴的汇聚,在知识的循环往复间绽放崭新的力量。

《求索之城》倪有鱼 位置:五楼中庭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8)

八个昔日用于存放图书索引卡的文献柜,艺术家在此对它们进行了解构与重建。文献柜中部分结构被转换为一扇扇通向知识世界的窗户,其自身则被改造成一个极简主义的楼宇,成为现代摩登城市的缩影。

在崭新的科技检索时代,艺术品代表着人对过往手写索引卡记忆的封存,同时也是致敬上海图书馆发展和变迁的纪念碑。

《Knowledge Power》Emily Floyd(澳大利亚) 位置:少儿区室外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9)

少儿室外探险区中巨大的儿童积木装置——“知识就是力量!”,作品积极地呼应了上海图书馆的主题。

我们经常在儿童漫画文学中看到温柔的小猫是孩子们的玩伴。受此启发,一只可爱的小猫(见图片最左边)乖坐在积木之上,陪伴着孩子们阅读、学习和玩耍。艺术家希望此艺术品能让孩子们感到图书馆是属于他们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知识将会给他们力量。

我们是在晚上拍摄的这张图片,夜幕之中,这件作品也是非常漂亮,金色的小猫在此化身“知识守护神”,相信孩子们也会喜欢。

姓氏墙 位置:四楼家谱馆区域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0)

在“探姓觅谱”展项中,参观者可使用手机AR功能扫描一面实体的“姓氏墙”,在扫描某一姓氏后,使用手机端查看该姓氏源流、姓氏简介、家族先祖、姓氏分布、迁徙统计、家规家训等内容。在这里,记者还查到了与自己家族有关的一些信息。

社科青年墙 位置:六楼上海社会科学馆区域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1)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2)

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社联所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科青年墙展示的是2009年度开始评选出的“上海社科新人”一直到最近一届。如果从两个不同侧面拍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侧可以看到“社科青年墙”字样,一侧可以看到社科青年人才的展示图像。

《妙笔》 位置:四楼名人手稿馆区域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3)

“妙笔”青铜雕塑由戴逸如设计,雕塑家叶青制作。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多年来秉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兼顾海外”的征集方针,积极致力于文化名人手稿文献的征集与整理研究,得到了上海市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支持。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在2009年特制了青铜雕塑“妙笔”,以此感谢与褒奖具有重要贡献的手稿捐赠者,雕塑体现了文人墨客“妙笔生花”之雅韵,文化名人“妙手著文”。搞文字工作的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一张,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写作的灵感。

学术名著丛书区 位置:六楼上海社会科学馆区域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4)

除了右下角的褐色之外,五种颜色的学术名著构成了学术名著丛书区的主基调,如同一堵彩色图书墙。

休息区 位置:四楼上海通志馆区域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5)

这几组沙发黑红两种颜色,色彩对比鲜明,因为是临窗位置,视野非常开阔。走累了,在这里休息一下,看看窗外风景,也是一种“阅读”体验。

上海图书馆园区标识 位置:合欢路迎春路路口

每周必打卡图书馆(阅读上图东馆这些打卡点不容错过)(16)

摄影 By 景皓莹

这块石头刻有“上海图书馆” 中英文和上海图书馆今年发布的新版LOGO。2022年,是上海图书馆建馆70周年,也是上图东馆的开馆之年。LOGO左右对称,呈两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如飞鸟栖息在被阳光照耀的大树上,寓意上海图书馆将倾力推动本馆与东馆协同发展,兼顾公共阅读推广与专业图情服务,为全年龄段、多样化知识需求人群创设包容性环境。

上图东馆的定位是新一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它不仅是“藏书楼”“ 借阅室”,更是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进入上图东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我们也欢迎各位读者在阅读和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打卡点,并与我们一道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