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日常生活(再次逃离798)

#小城故事#

798日常生活(再次逃离798)(1)

2019年重游北京798艺术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青春易逝,韶华难留。匆匆离去不觉间,转眼已是十年后。

在匆忙的出差之余,来到那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一杯拿铁,思绪翻飞。十年来,一次次北京之行,一幕幕记忆浮现,却始终未能鼓足勇气再次踏进“798”,因为当年那次短暂又失败的逃离。犹在眼前的那个冬日,我怀揣着谈不上梦想的一抹创业年头,来到中国的艺术天堂——北京“798”艺术区。满眼望去,尽显落魄和和萧条的废旧工厂里,那一面面充满时代气息的红砖高墙,那一道道锈迹斑斑的钢铁管道,在艺术家们放飞梦想、标新立异的设计点缀中,让人豁然开朗、通体舒泰,瞬间点燃了我那一点儿少得可怜的人文情怀。或许是艺术的力量,或许是灵魂的叩问,击垮了萦绕心头许久的沉重与烦闷,于是我喜欢上这里。

纵然在北京只是个短暂的停留,我最后带着败走麦城的失落逃离,但“798”园区内那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气息依然存在。关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要从新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说起,“798”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2002年初,美国人罗伯特租下厂区一个120平米大小的回民食堂,从而开启这个破落厂区的艺术梦想之路,因为厂区内一部分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包豪斯风格建筑,以其高大、厚重、古朴、敦实吸引了更多有操守的、有独立艺术价值观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进驻,最终慢慢形成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高地——“798”艺术区。

当年的“798”,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首先,它是中国的,包含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开放的、大度的、实验性质的艺术特区。其次,它是当代的,相对于北京古老的文化,798显得很时尚、很前卫,它工业与艺术并存,历史与未来同在,它展现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然后,它是艺术的,“798”的定位在艺术上,因为艺术存在,很多搞设计、搞创作的人找设计元素的时候,都愿意到“798”来寻找灵感。最后,它是原创的,原创是798的竞争核心力,在这里面展示和交易的是时下中国原创的艺术作品,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相知的“798”早已远去,艺术已不再纯粹。在再次走进园区的那一刻,收敛在眼底的不再是红砖高墙与艺术壁画,而更多的是汽车、白墙、广告牌和各种餐饮、艺术品商店。如果不是曾经战斗过的那间咖啡屋还有一些当年的影子,我真的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因为完全感受不到曾经熟悉的艺术芬芳,却到处充斥着汽车的尾气味和旅游团的汗臭味。

纵然如此,还是坚持在园区内走了一圈,发现当年那个常去的篮球馆貌似已不在,曾经那个熟悉的佩斯北京创意广场上停满了小汽车,部分陌生的现代化场馆外排着一条条长队等待买票参观,不知道是现在的中国人是真的钟爱艺术,还是凑热闹扎人堆儿。总之今天的“798”热闹非凡,俨然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区和旅游区,早已失去了曾经的艺术气息。

最后,在离开前,忍不住坐进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咖啡屋,以客人身份要了一杯拿铁,却终未品出当年的感觉,或许是太挑剔,或许被记忆迷离双眼,我只好再次选择逃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