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结构改变(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

古代社会结构改变(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1)

上一篇文章探讨了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分界线的问题,那就是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都是古代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就是现代社会了,由于世界的发展不平衡,各个国家从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时间与形式也是不同的,其过程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 区别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就是机器取代了人类劳动;在社会的层面上是否存在人对其他人的奴役。从理论上机器的发明有了更容易奴役的对象,再去奴役人就不是很划算了,应该对人的奴役就立即消失,但是从整个世界的范围上看,其发展是不平平衡的,同时每个过度的人的观念还一下子不能够转变过来,还是觉得奴役人比奴役机器更方便,这样的社会从古代社会过度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就更加缓慢,其表现形式也最奇葩。

工业革命是从大英帝国发起的,英国的社会对于奴役他国就应该最轻的,但结果却不是这样,18世纪英国借着工业革命的优势征服了许多的殖民地,奴役殖民地人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础。但相对于古代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就要温和得多,英国队殖民地的通知不全靠武力,而是配合以一定的经济利益,当英国最初把被划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时候,北美庄园的产品如棉花全部供应给英国,在十八世纪北美的经济是依赖英国而存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成立之后为什么要通过一场南北战争才能统一美国。因为美国南方的州想独立,依附大英帝国而发展。

18世纪中旬发生工业革命之后,很快的传到了美国,美国的北方很快地发展起来了工业,这与南方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对比,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是先从工业开始的,农业部门还不能借助工业革命的先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所有还是需要通过对黑人奴隶的压榨来获得利益,所以美国南方庄园主还是支持奴隶制的,而美国的北方新兴的资本家们则希望给予南方的奴隶以自由,这样可以缓解北方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美国南北方的不同政治取向导致了美国南北的分裂,最后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达到统一,于是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

经过南北战争后,美国达到了统一,南方的奴隶制解除了,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尽管美国的大生产是在机器代替人类劳动,但是在18-19世纪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到来,商品的形式很有限,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使得成本越低使得商品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此时人工成本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压低工人工资成了那一时期的劳资关系的常态,从上个世纪的文艺作品里,这样的社会就有所反应,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默片喜剧电影《摩登时代》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他饰演的拧螺丝工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被他笨拙的动作引发的笑声,还有片语所说的“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

拧螺丝工人的遭遇再次表现了小人物这个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他们企图追寻的幸福。流水线上,工人们不停的重复着拧螺丝的单一动作,卓别林饰演的工人为了跟上流水线的速度,被卷入巨大的齿轮还仍在重复拧螺丝的动作,这样无聊而可悲职业引发的后果是——他发疯了。这位“真小丑”离开医院后成了一位“假绅士”,和流浪的孤女开始他真正希望得到的幸福。

卓别林拧螺丝体现的是把人当机器的社会现实,那时那样的一个科技没有进一步进步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当没有新的商品满足人们新的需要的时候,价格的高低就成为商品比拼的主要形式,对工人的剥削就成为了必然。当美国及世界迎来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的时候,商品比拼的就不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性能的高低、新奇程度的好坏,当电话、电灯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争先恐后的购买不是因为它的价格低,而是人们需要新的体验,此时价格因素不再是主要的了,因为之前没有同类商品,也就没有价格作为比较。即使是流行已经几十年的商品,某位厂商新推出的商品也不会是因为价格降低,而是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丰富了新功能,价格战不再是竞争的主战场,科技实力在唱主角。这就杜绝了压低工资的弊端。

古代社会结构改变(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2)

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空挡期的德国是怎样应对的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皇帝还在坚信武力征服是使德国强大的唯一出路,因此德国皇帝不忘争夺新的殖民地,与英法等大国的矛盾不断,最后为了争夺殖民地,德国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德国战败之后,德国不仅失去了殖民地,德国的本土也被瓜分了出去,更要命的是德国还要支付战争赔款,这么多不利的因素加在一起,德国的经济可想而知,结果是德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希特勒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上了台,把德国面临的困难推退给了英法,他不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教训,反而是认为是因为德国战败了才造成这样的结果,于是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很快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开始阶段德国的闪电战还真见奇效,欧洲除了英国几乎都被德国征服了,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国被拖入消耗战之后德国的优势就消失了,时间一长,消耗战就拖垮了德国,最终德国战败了。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德国不再是靠掠夺战争获得自己的利益,不是靠奴役其他民族使自己强大,而是积极发展本国经济,让自己的商品打开国际市场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此时的德国不再是奴役他国的人民,反过来是发展自己的经济,通过在机器上获得自己的利益,走上了这条发展之路之后,德国没有得到一块殖民地,但所获得的利益比发动战争还要多,二战之后世界大市场的形成,让很多的国家尝到了甜头,其中包括了日本,以至于二战之后,世界迎来了相对和平时期,中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二战之后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利用好和平时期,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和科技来增加本国商品的产量,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市场份额,让国内的经济发展起来,反而是眼睛盯住了国内的消费市场,在没有让国人收入提高的条件下,国内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不会很高的,由于国内购买力低迷,用大机器生产多上产出来的消费品也没有人买得起,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对于现代化的需求并不是很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不是那么迫切,所以80年代之前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了国人对消费的管制,使得国人对消费有了欲望,并睡着国人收入的提高,开始消费得起了之前从来不敢想象的消费,比如进入80年代人们发现鸡蛋、肉食可以买得到了,而不是必须凭票供应了,普通人也可以去饭店打打牙祭了,80年代之后,人们的消费欲望的提高,引发了对国外生产线的引进,80年代之后国人从黑白电视机开始对合资商品趋之若鹜,随着人们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费开始升级到财社电视机、冰箱,再到私家车,住房,中国的消费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人的收入如何提高呢?到了今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提高取得的,是靠内敛取得的。反之印度为了自己的“强大”,采购了那么多的军事装备,而国内的经济一塌糊涂,印度要想“强大”的梦想却始终不能实现。

截止到2018年,毛里塔尼亚全国有着450万人口,然而却有10%的人是奴隶,这还是全世界社会广泛谴责以及毛里塔尼亚政府不断打击蓄奴者的结果。

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毛里塔尼亚人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加上他们传承下来的世袭规则和社会环境,毛尼塔尼亚作为一个农业国,绝大部分土地都属于热带沙漠,资源匮乏,而且大量资源还集中在了城市的富人阶级,导致了很多人吃不起饭,只好卖身为奴。

而20世纪70年代的数年的干旱,更是让不少国民濒临绝境,大量的家庭卖掉自己年幼的孩子,一来因为他们无法养活,而二来能够为自己换取一袋口粮。在严格的世俗传统下,奴隶一旦生下子嗣,那么他们的后代也会为奴隶成。

古代社会结构改变(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3)

最根本的原因是毛里塔尼亚没有什么工业,是一个农业国,其农业生产也是落后的生产,靠人工种植和收获,毛里塔尼亚不能靠机器获取利益,只有靠压榨奴隶获取一部分人的利益了,所以是因为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毛里塔尼亚没有走进现代社会,二战之后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了,像毛里塔尼亚只是为数不多的个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