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梅艳芳惊艳瞬间 原来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是真实的故事改编
“闻得妹你话死咯,我实在见悲伤。妹你为因何事啊?搅到自缢去悬梁!”
——阮兆辉 地水南音《男烧衣》
大家还记得1987年的香港电影《胭脂扣》吗?或是还记得香港奇女子的那部原著小说《胭脂扣》吗?还记得李碧华女士、梅艳芳小姐、张国荣先生为我们一起撰写的那出塘西遗梦吗?
去年,《梅艳芳》热映,让梅姐再次被大众追忆。不过对于这部传记作品,口碑却并不一致,梅艳芳本人的画面戳中了情怀,但也被质疑人物被塑造得过度片面化。曾经执导梅艳芳最为经典的电影《胭脂扣》,关锦鹏业在导演类综艺里用自己的方式追忆老友梅艳芳和张国荣,也首次曝光了梅艳芳用自己的片约换来张国荣出演的往事。
作为梅艳芳和张国荣的经典之作,《胭脂扣》亦是华语电影的优质代表。电影1987年上映至今34年,口碑依然有8.4分。
甚至章子怡在表演类综艺里都愿意翻演《胭脂扣》,请来张叔平帮忙做美术,感慨自己曾是这部电影的铁杆拥趸。
34年后以《胭脂扣》创意拍摄短片,关锦鹏邀请来老友叶童,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来了一场如花和如今年轻人的对话,似梦似幻,但也戳人心。
手握《胭脂扣》、《阮玲玉》等顶级口碑作品,关锦鹏下场与新锐导演们同台竞技引来不少注意,而他在改编自己的作品中并未过度渲染情怀,而是用一场对话让昔日的故事又有了新生机,这让郝蕾、陈祉希都集体变成迷妹,甚至是关锦鹏的同学王晶都自认变成其粉丝,纵然是挑剔的影评人也都集体被折服。
不过站在关锦鹏的角度,这更像是他送给梅艳芳和张国荣的一份思念。如同他说,仿佛《胭脂扣》才拍完上映,时间并未流逝,两位老友也从未真的远去。
对于这部电影的幕后,关锦鹏也罕见开腔回忆幕后故事。他表示,原本自己并不是《胭脂扣》的导演,而是另一位导演一直修改剧本导致时间拖延,才临时接棒。
这也揭秘了34年前的新闻,当时嘉禾电影买下李碧华原著《胭脂扣》的版权改编电影,最初邀请曾执导《杀出西营盘》的导演唐基明掌镜,不过因为其一直修改剧本都无法达到满意的程度,最终导致演员档期都出现问题,最终临时换成彼时还是导演圈新人的关锦鹏接棒。
对比从新浪潮导演里脱颖而出的唐基明,在《胭脂扣》前只独立导演了《女人心》和《地下情》两部电影的关锦鹏还一度被外界质疑。
不仅关锦鹏是临时接棒,男主角张国荣也是。关锦鹏追忆,《胭脂扣》的成功要有梅艳芳的最大功劳,最初的导演换人,原本拟定的钟楚红、郑少秋、刘德华都因为别的工作陆续辞演,只有梅艳芳太爱戏里如花这个角色而一直坚守。
在演员阵容基本全部换血之后,关锦鹏重新针对戏里的十二少进行选角,原本选好了书生气的吴启华出演,甚至一度到了快签约的阶段,但是梅艳芳私下给他打电话,表示愿意去向吴启华道歉,并和出品方承诺以自己去新艺城拍一部电影为条件,换张国荣来出演十二少一角。
关锦鹏感慨,他固然知道张国荣和梅艳芳搭档的效果,但是因为电影公司之间的问题以及档期问题而一度作罢了念想,但因为梅艳芳的坚持才有了如今大家认为是经典的《胭脂扣》。
纵然梅艳芳和张国荣都已经故去18年,但这些片段都刻入了关锦鹏的记忆,让他从未感觉老友远去,而梅艳芳的执着和坚持也让他永远难以忘记。
这些关于梅艳芳的细节,其实比起传记式电影更引人深思,被誉为巨星,梅艳芳不仅是才艺过人,更有工作中的侠气和坚持,也正是她用自己的片约打通电影公司之间的次元壁,才有了如今大家念念不忘的如花和十二少。
那各位有没有想过《胭脂扣》中的情痴女子如花在现实中真有其人?答案是有。
1903年,港英政府为了约束公娼、私娼的混乱不堪,将水坑口一带的所有妓寨赶至石塘咀,石塘咀,顾名思义,旧时是凿石采矿的地方,比较偏远,但是这一法令出台后,石塘咀的妓寨一时百花齐放。1920年,是石塘咀风月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山道一处的妓寨超过100家,从事风月行业的歌妓、妓女超过4000人,加上打杂、龟公、鸨母都有几万人(当时香港的人口只有50万)。
(石塘咀旧貌)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花影恨,就是当年石塘咀妓寨的一名红牌阿姑。
花影恨这个名字很有诗意,也有些戏剧性,她的人生也颇具戏剧性。
花影恨本名朱秀珍,一个很普通的农家女孩的名字,她原籍盛产美女的苏州。花影恨从小生得很标致,长大后也是一个美人。
但是她出身就比较不幸了,大概她小时候五岁时,她父亲就去世,就此家里就顿失经济支柱,她就与母亲韩九姑相依为命,韩九姑通过打工、做女红维持生计,在那个年代,花影恨还是读过一些老书,有些文学根底。但去到八岁时,她因为家境,逼不得已要辍学了,后来更加要沦落风尘。
她就和其母韩九姑去了广州,旧社会的省城广州是出了名的,珠江口一带有很多花艇,上岸也有很多妓寨。
(旧时广州花艇)
所谓“琵琶仔”在当时就是要唱歌好听,且必须是未经人道的处女,而如花影恨这种生得标致的“琵琶仔”在旧时往往会有纨绔子弟出高价买初夜破身。花影恨在当时就有很多人追求。直到遇到一个姓黎的官员要替她赎身。
在当时,风尘女子遇到有人赎身,真是“埋街饮井水”,希望嫁进一户好人家,从良嘛。但是也很不幸,黎姓官员本来有妻室,且家有恶妻,恶妻天天来找花影恨滋事,花影恨和其母韩九姑不堪其扰,只能脱离姓黎的官员,逃到了邻近的香港塘西。
当时已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了,塘西石塘咀的风月事业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依旧十分蓬勃。花影恨凭借她一流的歌喉和美色,很快,一立足塘西,就成为花国一流的天后。
说到花影恨呢,虽然有很多达官贵人、有钱人追求,晚晚都很忙之外,她人也很有个性,女孩子都贪靓啦,做歌妓也贪钱咯,她也贪钱,但是她的爱好放在当时就很摩登,她喜欢看足球比赛(这点跟如花的扮演者梅艳芳小姐很像),她还很喜欢看大戏,当时的花国佳丽对大戏的大佬倌都特别崇拜,人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是花影恨就有情有义,对粤剧行的老倌都很尊重,对落魄的戏子也很照顾,经常给到资助。当时在香港刚刚兴起舞厅,但是那时风尘女子去舞厅并不是跟男人跳舞,而是跟舞女跳舞,而花影恨可能觉得舞女跟她的行业有些类似,维生艰难,对舞女也特别照顾,除了小费给的特别足以外,还经常馈赠一些大衣、丝绸给她们。于是,风月场、戏曲圈的三教九流都很喜欢她。
另外,除了她非常讲义气之外,她也有些爱国的情操。她在石塘咀受万千拥趸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抗日战争展开,当时东三省已经被日军占领,偏安一隅的南方,例如香港、广州,都暂时姑且可以守得住,但是也岌岌可危,当时有个叫宝玉的风尘歌妓,就当先在塘西发起义唱,意思就是说国之危亡,我们就算是风月圈的,也要出一份力,义唱筹到款就要支持抗日。
(宝玉肖像)
然后,作为当时在塘西一带红得发紫的花影恨就理所应当地走在义唱最前沿了,当时的义唱有点像今日的选秀,花影恨当时创造了一个“神话”,就是连续三届义唱,轮流夺得了冠亚季军,除了她傲人的歌艺、姿色,很多人给她面子,她捐钱也是最多的,她当时每一次出场,出场费都是一千大洋(在战时已经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不亚于现在的流量明星),义唱所得,全部捐出。
花影恨当时私下就捐了七百大洋作为善款,足见她爱国的情操和热心。
但是花影恨又很多愁善感,之前提到的广州那位替她赎身的黎姓官员有几次就假借公务,从广州来到香港探访她,她就不胜其烦,觉得自己已经放低这份感情了,也无谓再沾惹是非了,三番四次推搪这个官员。
直到1939年7月,花影恨参加完最后一次义唱,就已经进入退休状态了,她推了很多应酬,当时的媒体也经常报导她看起来很闷闷不乐,也传说她借身体不舒服,推了很多工作,在舞厅等风月场所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只是有寥寥几次看到她陪母亲看足球、看大戏,但是原因也不知道,也没听说她有病。到了当年的11月尾,报章报道,有一晚,花影恨跟母亲步行去太平戏院看大戏,看粤剧名伶马师曾的戏(据说花影恨是马师曾戏迷)。
马师曾当晚演的一出戏叫作《龙楼凤阁变勾栏》。
太平戏院旧貌
粤剧名伶马师曾
据说她看完戏以后,就去后台探访马师曾(当时很多是有这种惯例的,大佬倌演出前、演出后都有一些身份较为显赫的戏迷去探班),看完戏和妈妈回家。她妈妈韩九姑就找邻居打通宵麻将,花影恨就叫佣人下楼买宵夜给她吃,佣人回忆说,她让买点豉油鸡、白酒和汽水给她,用完宵夜,到凌晨一点,她便就寝。
到第二天清早,她妈妈韩九姑回来,就叫她起来吃早餐,却发现怎么拍也不醒,更发现她浑身已经冰冷僵硬。急忙送去玛丽医院,证实她吞下生鸦片死亡,香消玉殒。
(当年报章报导)
当年有很多人通过生吞生鸦片来自寻短见,、花影恨的逝世令到花国、塘西一带很轰动,每个人都很惋惜,有人猜测她迷恋马师曾,有段风流韵事,有些人更言之凿凿,说她进后台时候,见到马师曾与另外一女子亲热,这些事没有根据,都显得有些片面,试想当年那个环境,你刚刚做完戏,妆都没卸,怎么就跟人亲热?未免有些不合逻辑。
当时的报章也有引述韩九姑的说辞,说女儿在那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工作,长期闷闷不乐。无论如何,花影恨还是香消玉殒了,一时在戏曲界、花国名厅、舞厅等等都为她办追悼仪式,更有知名商人捐了五百大洋为她购置棺木。
(知名商人为花影恨治丧)
花影恨的事迹在1940年被大家都很熟悉的南海十三郎兼任编剧和导演,拍了一套戏,叫作《一代名花花影恨》。由当时著名的演员白燕、张瑛、刘桂康出演,情况就好像我们现在看《梅艳芳》一样,亦有人把梅姐的生平拍成电影。
(《一代名花花影恨》电影海报)
一代名姬,她去世那晚,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亦都是她的生日,她选择在22岁的大好芳龄这样去了结她的生命,从此就长埋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里的一抔黄土之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