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演讲绍兴(对话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演讲绍兴(对话长三角一体化)(1)

6月1日下午,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浙江在线 图

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努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6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之同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由十位重量级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也在本次座谈会期间首次亮相。

那么,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上海应该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周边的苏浙皖,又该如何“各扬其长”、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长三角一体化“智囊团”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博士进行了专访。

陈雯精研区域经济,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以及区域规划方法研究,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席专家。

在陈雯看来,这次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与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除了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认识和格局有很大提升外,会议展现了更为务实的一面——不仅明确了地区一体化的路线图、时间表,还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载体建设和具体抓手。

陈雯对澎湃新闻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合唱”中,上海应充分释放势能,突破地域边界去配置和规划公共设施资源,胆子和步伐可以更大一些。有利于周边地区发展的同时,也是上海的自我解压。

陈雯认为,江苏最大的特色在于制造业基础完备,接下来应努力追求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长江岸线也是江苏不可多得的优势所在。因此,应在“大保护”为前提之下,做到最有效率地去利用资源。

【对话】

澎湃新闻:这次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您有感受到什么新气象?

陈雯: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认识和格局完全不一样,站位非常高。整个一体化大发展的背景也不一样,现在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长三角地区可以说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

我感觉这次上海的姿态和以往相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上海显得更为内敛,而这次上海提出了要做好“服务”的文章,体现出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势。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服务”和“带头”,站位非常高,定位也非常准。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要把自己做好,更是要带动大家一起做发展,这样一来,上海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原来会议半天,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天,还增加了专家咨询会、成果发布会等等。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也是第一次组建决策专家咨询会。

澎湃新闻:这是不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后,三省一市具体操作层面的首次公开“碰头”?

陈雯:是的,今年年初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也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大致设计,所以这次主要领导座谈会之前,三省一市就已经有了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我认为,并不是说长三角合作办就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这提供了一个“吵架”的平台,一个协商的平台,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诉求拿出来碰撞、对话,然后调整,最后达成一致。

而在长三角合作办协商完成之后,再由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这样一个平台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动。

澎湃新闻:您如何理解李强书记所说,上海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而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二字的文章。

陈雯:我认为上海应该把势能充分释放出来。比如,在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去规划和配置公共设施资源。

在新一轮的规划中,上海要突破自己的地理界限,可以将上海的设施资源,比如医院、学校和养老社区等等,向周边地区进行布局。纽约很多设施资源就在新泽西,上海也可以突破自己的界限,在都市圈范围内构建优质生活圈,胆子和步伐都可以更大一些。这有利于周边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解压。

上海接下来要进一步梳理一下,有哪些职能可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而这其中有很多需要破除体制障碍,要厘清哪些需要中央政府,哪些需要地方政府来协商和支持。

我认为,要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合作的事情上,大家不要一味地只想获得,而是在付出和获得之间进行协商。

澎湃新闻: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从G60科创走廊可以看出来。G60从一开始的松江区,到沪嘉杭联动,如今已经升级扩容至九个城市,迎来3.0版本。

陈雯:长三角地区可以组织好几条产业走廊。个人建议要将G60走廊进一步放大,将上海、杭州、合肥和南京整体串联,这样,走廊会具备国际影响力,否则只是区域影响力。

澎湃新闻:对于环绕上海的苏浙皖来说,如何理解“各扬其长”?

陈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其实是分工,分工就是多元化。

大家各具优势,然后让三省一市能够组合成一个人的样子,谁是大脑,谁是手,谁是脚,谁是内脏等等,这就叫各扬其长。

澎湃新闻:具体应该怎么做?

陈雯:我认为不是说什么都要去做,上海做什么我也要做什么,这并不可取。事实上,因为背景和条件都不一样的缘故,很多经验很难推广,成功也往往很难去模仿。

所以,重点不是去刻意模仿某一种模式,而是要在学习中创新,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和行为准则。

比如,江苏的每个地级市,甚至县都应该有各自的定位和特色。只有自己有特色,人家才会看重你。同时,有了自己的特色以后才有合作的基础,因为你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江苏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哪些?

陈雯:江苏最大的特色是制造业基础完备,因此,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的“名片”。接下来,江苏还是要基于制造业做自己的文章,同时,要去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我一直不是太赞成低端、高端产业的说法,农业是低端吗?食品是低端吗?所以我们产业的重要方向应该是高附加值、高利润,而不是所谓的高端低端,也不是投资大或者投资小。

江苏在长三角地区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那就是长江岸线。

“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去发展,而是一个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将资源最有效率地去利用。拥有这样一个“黄金水道”,通过江海联运,可以辐射长江中上游更为广阔的地区。

同时,江苏还是一个经济类型多样化的空间,既有苏南的先进制造业,也有苏北的农产品基地,多元化的经济也可以为上海的发展作出很好的互补。

除了“后花园”,农产品供应地,江苏还是重要的高科技成果转换基地。江苏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可能是超过上海的,因此还有很多可以谋划的空间。

澎湃新闻:安徽相对江浙来说距离上海物理距离更远一些。您认为安徽,包括长三角区域所有边缘城市,如何可以做到“后发制人”?

陈雯:距离是辩证来看的,有些距离远并不一定是劣势。对于安徽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制发点,这个点的选择就在于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特色。

如果安徽和上海和苏浙PK他们的长处,如果仅仅比GDP,安徽是比不过的。但是找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做强,安徽是可以在在长三角取得不可替代和不可忽略的地位的。

除了合肥的科创中心,我认为安徽还有几个优势产业,农业产业链,智能家电,生态旅游等,都可以成为产业重要支撑,路径合适,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澎湃新闻:南京正面临着如何提升首位度的问题,如今在交通枢纽地位上,却大有被合肥迎头赶上的趋势。您认为长三角大城市之间的竞合应该是怎样的模式?

陈雯:合肥目前的发展态势很好,和南京形成了一个竞争态势。但我不认为有了高铁线路,就意味着占据枢纽位置。

交通枢纽地位不仅仅在于铁路、公路等硬件设施,“枢纽服务”才是重点。

澎湃新闻: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避免什么问题?

陈雯:目前我有一个担心的点在于,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热度很高之后,在空间组织的形态上面,各地会自做文章,比如组建小范围的联盟。

如果小范围联盟组织地不是很恰当,我担心会有可能在长三角内部形成新的壁垒。因此,还是要充分根据分工的合理性,去组织空间结构和联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