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范畴(心理学理论-情境观)
秦大儒孟子将人伦关系分为五类,即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又称“五伦”,对于这些具体关系的处理,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华人关系情境中的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这篇文章介绍朋友关系。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中西方的朋友关系。
朋友关系作为重要的关系结构之一先秦儒家对朋友关系非常重视,《论语》开篇第一课,就提到了朋友,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学生非常重视朋友关系,曾子发扬了孔子的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习惯,“一日三省吾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从道德人伦方面,直接把“朋友关系”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元素,提出了人伦的结构,朋友列为“五伦”之一。由于朋友关系不如血缘关系亲密,排名第五,这也很合理。
朋友即自我我们有必要认真选择交友对象,同时,我们有非常认同自己的朋友。这一点,在2000多年前,儒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交友的原则。
先秦儒家对朋友的选择持非常慎重的态度,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和品德兼优的朋友交往,朋友说的话、做的事情,都会对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那么自己也会品德优秀。“得良友而友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相反,如果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悭吝小人,为非作歹,那么自己也很可能同流合污,从事非法行当,哪一天自己被抓起来,锒铛入狱,也不可知。“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
那么,他人又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朋友,以及怎么通过朋友来分析我们的人品呢?
这里有一个逻辑关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我们被植入这样一个判断事物的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采用的是一种认知方法,比如这个图,
大家会认为所有的点是有规律组合,因为‘点’和‘星’属于不同的形状,也自然就分为两类。我们通过整体知觉的方式,快速判断事物的规律。
这种知觉方式,同样应用在对人的判断中。如果我们需要判断一个陌生人的品德怎么样,可以去看看这个人的朋友。通过这个人所交的朋友,便大致可判断这个人品行。儒家给了这样的一个判断方法:如果对某人不了解,那么可以去看看某人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朋友都是品德优秀的君子,那么某人也可能是君子,“不知其子视其友”。
朋友即自我。因此,一定要谨慎地交朋友。一方面朋友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朋友是自我品德的表达。
交友的原则那么什么样的人值得与其交朋友,什么样的人不值得与其交朋友呢?
有几个原则不能交友:
1、 阿谀奉承的不交
2、 品德不好的不交(倚老卖老的、认为自己有权有势看不起人的、认为自己有钱显摆的)
3、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交
4、 花言巧语轻薄虚浮的不交
有几个原则可以交友:
1、 为人正直(不是杠精那种)
2、 诚实守信(不是愚蠢情商低那种)
3、 知识广博爱学习(不是啥都学啥都不精通那种)
朋友的信任朋友关系以信任为基础,混合了情感性与工具性的对等二人结构。在华人的二人结构关系中,朋友关系非常复杂。复杂的原因在于朋友关系可近可远,非常具有弹性,如果两个人说话投机,那么就可以经常交往,男士可以喝茶品酒,女士可以美容逛街。同时,朋友关系也很容易破坏,非常具有刚性。孟子说“朋友有信“。朋友之间以信任为基础,如果一旦失去信任,就好比一张白纸被折叠后出现的折痕,再也无法修复。
孔子将“朋友信之”视为交友的重要原则,上升为自己终身的道德追求。孔子对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不能诚信待人的人很厌恶,他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荀子也将“信”看作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将内心巧诈视为遭人唾弃的缘由。”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社会的结构就好比是一块石头丢在平静的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是这个圈子的中心,根据关系的远近,其他人分布在圈子的不同位置。父母亲、妻子等肯定最靠近中心,朋友则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关系近的离同心圆越近,关系远的离同心圆越远。不过,费孝通提出的同心圆结构只是社会学的一直宏观解释,还不能精确地描述华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特色。
黄光国提出“儒家心之模型“,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由情感性成分和工具性成分组成。二人结构关系中情感越多,越倾向情感性关系,情感越少越倾向工具性关系。父母、夫妻、兄弟姐妹这些属于情感关系为主,因为双方都以情感为交往的背景进行沟通;商业谈判、买卖双方这些属于工具性关系,因素双方都以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沟通,公事公办,绝对不能让对方抢走自己的利益。这种关系背景不需要认知进行加工,完全在潜意识下进行操作。
在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之间,就是混合关系。黄光国认为,情感性关系实行“需求法则“,按需分配。工具性关系实行”公平法则“,斤斤计较。而混合性关系实行”人情法则“,讲面子,做人情。也正是因为混合性关系由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组成,如果情感多一些,那么关系就近一些;如果公事公办的工具性关系多一些,那么关系就远。这就是朋友关系可近可远的根本原因。关系近可以给面子,关系远可以不给面子。给了面子关系就更近,不给面子关系就越远。由此看来,朋友关系是一种动态发展循环的态势。
西方的“友爱”观念与之相比,古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朋友之道虽然也强调德行在交友中的重要性,西方的友谊情感,情感超越一切现实的利益纠葛和等级关系,从而有资格被看作是城邦生活的基本纽带。这一点,和儒家提倡的交友原则基本相同。即孟子:“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但朋友关系却并不是以“义、谊”为基础,而是以一种广义的“爱”作为核心的。两个人之间纯粹由于对方本身(德性)之故而产生的一种爱慕之情,西方的朋友关系,增加了一个“爱”的概念。
“友爱”(Philia)在古希腊语境中首先是指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爱的行为或者倾向,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荷尔蒙关系。可以指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关系,也可以朋友之间的感情。这一点,需要重视。西方语境中,友爱,包含了两性之间的爱,比如情侣之间互相喜欢、互相支持,当然也有互相的肢体交互接触荷尔蒙交互分泌,也包含了同性之间的互相欣赏、钦佩。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基于朋友之间相互欣赏的“友爱”与基于肉体吸引力的“欲爱”(Eros)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同样是被美的对象所激发,只是追求的对象有具体和普遍之别,肉欲与美德的吸引可以并行不悖。
比如阿尔基比亚德(Alcibades)所描述的他与苏格拉底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又在总共十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用整整两卷的篇幅对友爱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将真正的友爱定义为“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交偶”而产生的爱慕。这样一来,“Philia”这个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就在内涵上被赋予了非常苛刻的限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亚里士多德是在用友爱这个概念来形容情侣之间、亲族之间还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注重品德。强调的是因为对方本身的德性所产生的一种仰慕之情。
在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的当代,我们需要用儒家文化语境,来分析朋友关系,也需要用西方“友爱”来分析朋友关系。
友谊和友爱,属于朋友关系中重要的元素。
测评:朋友关系在自我价值中的重要性朋友关系,作为重要的关系结构,支持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朋友关系对于自我来说,是重要的呢,还是不重要的呢?重要性有几分?
教大家一个自评朋友关系重要性指数的方法
如图,这是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上追求的价值。包括金钱、地位、权力、尊重等,总共有16种价值。
请对每个价值进行评分,16种价值总分1600分。比如您认为金钱很重要,打200分,事业很重要,打200分,快乐不重要,打30分。以此类推。
对所有16种价值评分后,得到这样一个表格
这张表格里面,友谊10分,友谊占所有价值的10/1600=0.625%
以上采用了比较快速便捷的方法,分析价值观的重要性,更详细的分析方法,请关注后期文章。
参考文献1、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 王杰,唐镜.荀子(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吴翔
心理咨询师 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 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 壹心理特邀讲师 TEDx演讲嘉宾
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发起人之一
广州交警青年“路战队”学院 策划者之一
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关注。
精选文章心理学理论情境观:父子关系
心理学理论-情境观:上下级关系
心理学理论-情境观:夫妻关系
欢迎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