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1)

《三字经》被称为“蒙学之冠”。说明除了《三字经》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其他蒙学教材,其中《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两种蒙学教材影响也非常大,流传甚广。

也正因为此,通常人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而在“三百千”中,以被称为“经”的《三字经》为首,以被称为“文”的《千字文》垫后。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吕坤增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从成书的时间看,据考证,《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期,《三字经》出现最晚,成文于南宋末年。

但从影响上看,《三字经》后来居上。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百家姓》以介绍姓氏为目的,除识字知姓外,没有其他作用和意义;《千字文》则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水平才能读得懂;而《三字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尤其是用极简洁生动的语言,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

所以,《三字经》被尊称为“经”,“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通衢,引申意思就是规律、原则和方法。

自古以来,只有圣贤说的话,才能成为“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由此可见,《三字经》在蒙学教材读物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三字经》,重新认识、解读《三字经》。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人们的本性虽然差距不大,人们的习性、习惯是相差很远的,所以在后天发展方向各有不同。

《三字经》一开始,就提出了教育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性”和“习”的关系。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直接指向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善还是恶?

“性”:性质、个性,指人的本性,也就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素质和性情。

“习”:习性、习惯。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本质的讨论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先秦时期,就儒家而言,就有三种说法:

其一,孔子的说法。

“性相近、习相远”就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但是孔子并没有确切指出,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

其二,荀子的说法。

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伪善也。”意思就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所谓有善心是假装出来的。

因此,荀子认为,人的善良品性和德行,需要靠后天的培养、努力才能得来。也就是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其三,孟子的说法。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4)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故此,人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源于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

同时,强调“性善论”的孟子认为,丰收年景,少年子弟多半懒惰,不求上进;而灾荒年景,少年子弟多半强暴,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

造成少年子弟这样境况,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资质不同,而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可以发掘人的善良天性,还能增加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技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5)

当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有其偏颇之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人生活的环境,比如一个人从小生活在温暖、友爱、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他(她)在外面,对人对事也一样是温暖、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他(她)在外面,对人对事也一样是没有温暖、没有爱心、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的。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结果。

由此可见,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性,成就不同的人生。

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三字经02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的)(6)

感谢您打开我的文章,喜欢我分享的文字,就关注我,点个赞,欢迎点评,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恩支持,感谢分享,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欢迎您点击我的其他图文,感谢关注,感谢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