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

开篇表明立场,文章并不是无脑的抵制味精。

只是秉承一个原则,万物皆有度,过之犹不及。

谷氨酸,仅仅是自然界里鲜味集团的一员,在动植物里均有分布。是呈味氨基酸小组里,业务能力最强的。

与他们旗鼓相当的,还有核苷酸小组,动物体内的肌苷酸,菌菇们富含的鸟苷酸都是优秀组员。

论给菜品增鲜的能力,也是不遑多让的。

而且,这两个小组并没有文人相轻的老传统。

相反,他们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往往会有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2)

茶树菇

这篇文章里,我把他们统称为鲜味因子。

毫不吹牛的说,我们入菜的食材里,都含有鲜味因子。

只不过,他们达不到拿来就用的程度,需要我们用一些烹饪技巧和搭配法则去激发鲜味。

可是呢,走习惯了捷径的人类,连这一点都觉得麻烦。

工业鲜味剂诞生以后,以低廉的价格和极高的效率迅速占领了厨房。

然后就上演了一道哲学的课题:

既然已有鱼,为何还要学渔?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3)

鲜味浓郁的虾皮

刺激我做这个断舍离的决定,是我搜罗了一些上个世纪的菜谱,总结出来了一个现象。

味精出现之前的厨房里,烹饪技法是华丽的,而味道是纯粹的。

弃用鲜味剂,就像弃用不粘锅一样,不是不用,而是把他用在合适的场合。

因为他们确实太好用了,会上瘾,会依赖。

会把厨艺,往沟里拽~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4)


先划个范围吧,我所说的工业鲜味剂,具有整齐划一的味道,他们不会单独出现,但是身影却已经渗透到了很多调味料里。

例如鸡精,并不是鸡肉的精华,而且跟鸡肉没啥关系。

鸡精比味精增鲜效果好,原因就是文中提到的谷氨酸跟核苷酸的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鸡精还算良心的,只是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

但是料酒里,调进去鲜味剂,就有点过分了。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5)

料酒与花雕酒成分对比

当然了,作为发酵集团里的王牌,酱油早就被拿下了,甚至网上流传很多劣质酱油,就是味精加色素加水的组合。

这个说法,我没有条件去实际检测,不过应该不至于那么玄乎。

最近还刷到一个商业大V说,火锅店的清汤就是鸡精加水,说实话我觉得也有点有失偏颇。

这些流言可能有些夸张,却恰恰说明了鲜味剂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大。

给大家贴几张图片,看看现在料酒和酱油里都有啥不该有的成分吧。

之前我也写过专题文章,我把链接放在文末,建议朋友们看一看,别总被那些所谓的“聪明人”蒙在鼓里了。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6)


味精最早就是从海带里提纯出来的,我们平时吃的食材都是含有鲜味因子的,只是有的浓一些,有的淡一些的区别。

断舍离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的,劝大家扔掉鲜味剂的同时,要分享一些烹饪上用食材本味增鲜的实用技巧才行。

敲黑板了,下面都是重点,每次下厨都是考试,而这些就是考点。

食材间的老搭档

小鸡儿炖蘑菇,土豆烧牛肉,紫菜蛋花汤,番茄炒鸡蛋,萝卜炖羊肉等等。

这些老菜,因为鲜香味美,经久不衰。

这些经典家常菜的鲜味密码,就在于他们食材间鲜味因子的跨组联合作业。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7)

小鸡炖蘑菇

小鸡儿炖蘑菇这道东北菜名片里,鸡肉的谷氨酸和肌苷酸,再加上蘑菇里的鸟苷酸,三剑客齐上阵,增鲜效果贼尿性。

土豆别看他其貌不扬,土生土长土里土气,他的谷氨酸含量很高,与牛肉中的肌苷酸一碰面,鲜味立刻提升一个层次。

这土豆不仅能成全牛肉,什么肉遇上他都好吃,这种时候,我们都可以把土豆当做味精来用。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8)

这是另一种方法,把食材本味看作调味料,在后面的小节里会详细说。

扯远了,继续说搭配的事儿……

谷氨酸广泛分布于动植物食材里,肌苷酸动物食材里多,鸟苷酸占据菌菇食材。

而且,一道菜里有两种以上,增鲜效果会大幅度提升。

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大家应该明白食材的搭配原则了吧。

这也是那句老话“荤素搭配,营养美味”的理论依据,再说深一点,食材搭配后也有酸碱调和的作用,能让菜品味道更好。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9)

虾仁滑蛋

用于菜品搭配的做法里,有一个大师级的配角,鸡蛋。

鸡蛋本身就是一个卵细胞,蛋清富含蛋白质,烹饪过程中可以分解出多种氨基酸。

蛋黄里核苷酸,算的是相对体积内含量最高的,所以他本身就是多种鲜味因子的结合体。

而且,他还有更加金贵的卵磷脂。

所以,鸡蛋无论是自己成菜,还是与其他食材搭配,只用一把盐把味道支撑起来就够了。

我还为鸡蛋写过“自传”,链接也放到文末。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0)

韭菜鸡蛋炒饼条


味道也能借

做菜,就像是玩味道拼图。

如果哪块拼图少了,去找人借也是可以的。

在我看来,食其味不见其形的手法,都算是借味。

以前我写过的葱姜水的文章,用葱姜水给菜品调味,而不吃葱姜,不就是借了葱姜味儿嘛。

例如宫保鸡丁,给鸡丁码底味儿的时候,常用的做法就是葱姜水。

炸丸子,怕葱炸糊有黑点,也用葱姜水,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1)

宫保鸡丁

以前我举过尖椒土豆丝的例子,土豆加上尖椒的鲜味,层次更好。

这次还用土豆丝,胡萝卜土豆丝这道菜。

土豆因为土里长的,没能像莲藕那样做到完全的出淤泥而不染。

而是粘上了不少土腥气,不过加热后大部分都会挥发,残留的那点,用胡椒粉,十三香都可以抹去。

我还有一个好方法,适合小朋友,用微甜味也能掩盖

只不过,白糖的甜,比起来食材本味的甜略显得少了些自然和灵动。

所以,我就替土豆做主,跟胡萝卜借了点果甜。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2)

  • 胡萝卜跟土豆切成一样均匀的细丝;
  • 四成油温,下胡萝卜丝,转中火慢炒;
  • 胡萝卜丝炒到表面发白,闻到略微的甜味;
  • 葱花下锅爆香,炝点醋,土豆丝下锅翻炒;
  • 锅边烹点醋,再烹点酱油,下点盐调味;
  • 八成熟的时候,加点酱油提鲜,锅边再烹点醋;
  • 把醋酸炒没了,土豆丝炒熟就能出锅了。

胡萝卜丝先见油的好处,一个是口感不硬,另一个是能让胡萝卜的甜味充分激发。

而且,甜能驯服醋的尖锐,吃起来味道更温顺一些。

大家试试这道菜,胡萝卜别太多,土豆丝的四分之一就行,只有回甜,不是甜口。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3)


食材当做调料用

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

从结果,往回推,推出过程和原因。

我们现在常用的调味料,他们最初是什么样子呢?

一道菜品,若是味道过于单一,难吃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除非是主食材个人魅力十足,能够撑得住食客味觉的挑剔。

否则,大概率是会被冠上难吃的标签的。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4)

大家发现,味道在合适的范围内,种类越多,形成的融合味层次越分明,鲜香味越浓郁。

为了堆积味道,我们现在使用调料提鲜,香料增香,小料炝锅等等手段。

调料,无非就是承载味道的载体。

尤其是鲜味系调料,他们本身也应该是从自然界的食材里提炼出来的。

那调料出现之前,鲜味因子由谁提供呢?

答案很明显了,食材本身就是调料。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5)

干贝粥

我们从现代流传下来的某些烹饪习惯上,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沿海地区的人们,喜欢用干贝,海米增鲜,

还有人用昆布和柴鱼片增鲜。

所以,大家的想法可以返璞归真一点,把食材当做调料来用。

当你开始动这个心思的时候,就会发现,香料里的花椒,八角,桂皮,香叶不也是食材嘛。

更别提小料里,葱姜蒜,香菜辣椒的,不光用他们做菜,我们北方人还喜欢吃小料刺身呢,当然了,生姜一般人不吃……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6)

煎饼卷大葱

然后,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的厨子习惯炖鱼的时候放点芹菜或者尖椒了。

我老家的省份,有个挺有名的菜叫“神仙鸡”。

腌鸡肉用的是葱姜蒜,芹菜胡萝卜香菜等等一些新鲜蔬菜打成的泥。

这时候,这些蔬菜,都是调料。

再说点具象的,平常家里做菜的时候,葱绿,姜皮,蒜根,香菜根,胡萝卜皮,洋葱皮等等这些“有味儿”的菜的下脚料,别扔。

用他们来腌鸡肉,腌鱼肉,变废为宝,而且味道真的好。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7)

布衣神仙鸡


水也不是省油的灯

水有海纳百川的豪气,在烹饪中也是承载鲜味的重要载体。

我在专栏里写过高汤的技法,也在文章里提到过家常版“低汤”的做法。

不过说老实话,一勺单纯的汤,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但要是肯稍微多花点功夫,做点复合水出来,就有意思了。

我有一次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做菜的时候把一些蔬菜扔到砂锅里煮,中途把一些鸡肉下脚料扔进去了,又扔了点猪肉,又扔了点虾壳,当然了,得要一点酒和胡椒粉去腥。

本来这个汤,我是打算第二天做牛肉面的冲汤的,结果那天我老婆以为是我给朋友做的汤,就给大家每人盛了一碗。

喝了汤以后,有个朋友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拿味精水忽悠我们呢?

虽是一句玩笑,但却说明了一件事,获得鲜味没有那么难。

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把砂锅端上桌让他看了看锅里的东西,这小子学会以后,回家在他老婆面前露了一次大脸。

厨房的科学技巧(厨房断舍离)(18)


文章最后,分享下我对味精的使用吧。

有些菜品,因为技法的限制,鲜味获取相对难一些,所以还是需要味精助阵,不过要严格控制用量。

凉菜,可以适当用一点点,不过凉菜里醋和糖还是最好的助手。

白灼,清炒这种手法里,尤其是食材鲜味相对淡一些菜,也可以少加一点点。

出锅前加,加早了也没用,谷氨酸钠超过120度会变身成为焦谷氨酸钠,失去增鲜效果。


好了,啰哩啰嗦又写了这么多,能对大家厨艺有一点帮助,就不白写。

喜欢这类型文章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料酒的文章:

扔掉了所谓的“葱姜料酒”,我做的肉菜突然变香了

酱油的文章:

沦为“液态鲜味剂”的生抽,毁了酱油千年的美名

鸡蛋的文章:

没想到,把“鸡蛋”研究透以后,我做菜越来越香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