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得最惨一次(丢在人群中毫不起眼)
在各类影视剧中,曹操的形象大多英姿勃发、人高马大,颇有大将风范,但事实上,曹操的样貌很普通,放在人群中真的很难分辨。正因为如此,曹操在一次战事中,才得以幸免。
复仇心切,曹操征伐陶谦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家人来投奔曹操,路过琅邪之时,出了问题,曹操为了保护家人安全,派属下应劭前去接应,可应劭还没到,曹嵩却碰到了陶谦的兵马,陶谦和曹操早已结仇,于是曹操家人悉数被杀。
还有一种说法,杀曹操家人的命令并非陶谦所下,而是其部下擅自为之,总而言之,曹嵩之死和陶谦脱不开干系,曹操也将此仇记在了陶谦身上。
这年夏天,为了给父亲和弟弟报仇,曹操亲自率兵征伐陶谦,命荀彧、程昱守住鄄城,留守兖州的还包括陈宫和张邈。
曹操复仇心切,兵锋所指也是所向披靡,曹军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东海郡大部分地盘,陶谦派部将曹豹和刘备迎敌,也被曹操击败。此战中,曹操的军事才华显露无疑,可是因为复仇心切,曹操一路之上常常屠城灭族,被人所诟病。
之所以曹操的名声不是太好,跟他此时的屠城有很大关系。就在曹操征讨徐州的时候,后院起火了,这次事件也是曹操起兵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遭遇。
后院起火,好朋友背后一刀曹操能坐上兖州牧,成为一方诸侯,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陈宫。陈宫曾经游说诸多势力,争取支持,曹操才得以在兖州站稳脚跟,从此曹操也视陈宫为心腹。
除了陈宫,曹操还有一个最信任的人,那就是张邈,在很早之前,曹操和张邈就是朋友。公元193年,曹操征伐徐州前,就曾告知家人,如果他回不来,可以去投奔张邈,等到曹操凯旋,张邈和曹操抱头痛哭。
史料记载“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由此可见,陈宫、张邈都是曹操的心腹,可是,就在曹操再次讨伐陶谦的时候,陈宫、张邈突然反水,还勾结吕布要占据兖州。
陈宫很可能是不满曹操过度的杀戮,而张邈则是畏惧曹操会杀了他,原来张邈和吕布交情也不错,而当时吕布和袁绍已经反目成仇,与此同时,在名义上,曹操还属于袁绍的联盟,张邈害怕曹操会帮袁绍杀了他。
言而总之,陈宫和张邈因各自的理由背叛了曹操,并联合诸多势力要反曹立吕,曹操闻听后院起火,马上回兵。乱世之中,能否成就大业,很大程度源自根据地的稳固,兖州本就是四战之地,如果老窝丢了,曹操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荀彧的那句“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可谓入情入理,曹操决不能丢掉兖州。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亲疏远近,在陈宫、张邈勾结叛乱之时,荀彧、程昱及时保住了鄄城、范城、东阿,给了曹操立足之地。
兵败濮阳,尴尬逃走荀彧率兵死守鄄城,吕布无法攻克,便退居濮阳。曹操回来后,马上出兵濮阳,虽说曹操攻陶谦屡战屡胜,对付吕布却并不容易。
吕布既是三国期间的墙头草,也是最大的搅屎棍,但其战斗真的不容小觑,这回曹操轻敌了。
史料记载“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
濮阳城内的一位田姓大户,帮曹操打开了城门,曹操得以入城,为了表示誓死一战的决心,曹操命人烧了东门,换言之,曹操断了自己的后路。曹操以为他的军兵受到激励会将吕布杀得大败,但事实正好相反,吕布的骑兵部队也是百战精兵,几回合之下,曹军大败。
如果东门可以跑,曹操大可以回军再战,可东门已经被他烧了,曹军顿时乱成一团。混乱之中,一队吕布的骑兵杀将而来,曹操的性命危在旦夕。
史料记载“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
正在曹操惶恐不安的时候,敌军骑兵的头头发话了“曹操在哪里?”曹操指着不远处一个兵卒,哆哆嗦嗦地说:“那个骑黄马的就是。”随即这队骑兵放弃了真正的曹操,转向那个假曹操而去。
之所以曹操能逃过一劫,就是要因为他的长相,史书说上曹操是“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很明显,曹操不是个高大、俊朗的人物,反而个子矮小,相貌平平,融入人群中估计都很发觉。
与此同时,当时曹操已经乱了阵脚,所谓的神明英发也不复存在,很容易被当做一个普通小兵对待。见敌人远去,曹操也顾不得什么了,找了匹马,掉头就跑,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重围,想必此后曹操也会心有余悸,如果他长成一个大帅哥,估计早就挂了。
史料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一段时间内,曹操对于自己的长相也是颇为不满的,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自觉长得难看,就派谋士崔季珪假扮自己,崔季珪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曹操假装一个侍卫,站在旁边。
匈奴使者也是阅人无数,他一眼就看出旁边侍卫的与众不同,来了句“此乃英雄也”。由此可见,曹操相貌之普通,当然了,我们也能看到曹操身上的气场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好在曹操在面对吕布骑兵时慌了神,正好应景,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曹操的遭遇正好印证了一句歌词:“长得丑活得久”。
作者:特邀作者九鱼亭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一》、《世说新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