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章的感悟和收获(无知无欲的理念全世界都在用)
一、不争不盗不乱
(一)原文与释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崇尚财多、不抬高财多者的地位,使民众不争夺财富。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使民众不为其而当盗贼。不显露能引起新欲念的事物,使民众不乱作。
(二)释读
什么是贤?贤在春秋前的本义是多财,春秋中期引申为多。《诗经小雅》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意思是管理者分工不均,我做的事特别多。春秋战国后,多财引申为多才,贤是“才能多”。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比《诗经》还早的作品,那个时候贤还没有贤能的意思,只表示财多、财多者、富人。
富人的钱从哪里来?是从社会、从许许多多的民众身上赚来的。社会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去争利,没有人创造财富,财富就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富者愈富,穷着愈穷。所以老子提倡要创造财富,不提倡争夺财富。
什么是难得之货?为什么不贵难得之货?能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等普通货,才是民众真正所需要的。金银财物、房子车子等等不是难得之货,如珍禽异兽、古玩奇珍之类的才是难得之货。难得之货通常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只能当做炫耀品。难得之货越贵,就越能让人铤而走险。
不显露能引起新欲念的事物,使民众不为此而惑乱,因为安稳的幸福才是民众迫切需要的。这里的欲是指新欲念,下文会阐述。
(三)辨析
* 上:崇尚,提倡。
* 贤:多财、多财者。
* 见:展现、显露。
二、有之与无之
(一)原文与释文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让民众的心能安稳,不妄起异心;让民众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让民众的意志能够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让民众能体魄强健,去创造财富而不是争夺财富。
(二)释读
虚其心是指让民众不妄起异心而乱作、不见异思迁。
怎么才能做到虚其心?让民众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如果民众都觉得幸福安稳,就不会有人愿意往外跑,更不会乱作。
弱其志是指民众的个人意志必须要弱于整体意志,必须服从整体意志。因为国家是由全体民众组成的一个整体,全体民众的利益就是整体意志,所以个人意志不能凌驾于全体民众的整体利益之上,更不能损害全体民众的整体利益。
为什么要强其骨?如前所述,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去争夺财富。财富是民众创造出来的,体魄强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另外,这句话还包含了有无相生的原理。
实其腹、强其骨,是有之以为利。民众只有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才能对国家、对整体有利。
虚其心、弱其志,是无之以为用,让民众真正成为整体的一分子,能够在整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无知无欲和不敢
(一)原文与释文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始终让民众不去新认知容易产生妄欲的事物,没有新认知,就不会有新欲念。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让民众知道什么叫不敢,什么是不敢?不为之就是不敢。只要让民众不争夺财富、不为盗、不乱作,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理的。
(二)无知无欲
什么是无知无欲?无知并非什么都不知道,无欲也并非没有任何欲念。人人都有感知和欲念,只有死物才真正无知无欲。《道德经》中,无知是指新认知,无欲是指新欲念。这点在第1章已经详细论述。
如果不知道某事物是否存在,就不会对其产生欲念。所以,新认知是产生新欲念的根源。
如果对某事物有了新认知,会有以下三种情形。
(1)无新欲念。
因为对此事物没有任何需求,所以不会有新欲念。好比一个用过的纸皮箱,有些人用后就扔,没有丝毫新欲念。但对捡废品的人而言,纸皮箱能引起新欲念。
(2)有新欲念。
好东西谁都喜欢,钱谁不喜欢?只要新认知了好东西,人就会产生欲念。要么欣赏、要么追求、要么嫉妒等等,都是新欲念。
(3)新欲念可能发展为各种有益或者妄作。
知道了财富的作用,有人可能会因此努力创造财富,有人可能会因此去争夺财富,有人甚至可能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谓妄作)。
正是因为新认知容易产生新欲念,甚至发展为乱作、妄作,所以要“恒使民无知无欲”。
这个道理西方等国一直在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等国,为什么民众觉得很难理解中国?因为统治阶层刻意撒谎和欺瞒,刻意让民众无知无欲。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说得很清楚:“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所以美国不但要对全世界撒谎,对民众更要撒谎和欺瞒。否则民众会有新认知,会对比,新认知会产生新欲念,会“化而欲作”。
第65章说:“故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以不知治国,国之德也。”
看吧,先贤在两千多年前悟出的道理,如今却被西方国家用来对付我们。
无知并不是对所有东西都无知,而是指对容易引起乱作的东西要无知。对于能让国家进步的科学知识,西方等国不但不欺瞒民众,甚至鼓励民众接受科学知识、鼓励普通民众考大学。
(二)不敢和弗为
不敢就是完全不敢去做,弗为就是不为之、不做这些。
“弗”和“不”,不能替换!
“弗”不是“不”,“弗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为之”。
“不”是完全否定,“弗”是不完全否定。
“不为”是完全什么都不做;“弗为”是不做这些,但会做那些。
比如我跟朋友开车经过一家旅馆,朋友问:“住不住店?”
如果我答“不住”,意思是不住店。
如果我答“弗住”,意思是“不住之”,也就是不住这家店,而不是不住店。
“使夫知不敢”就是让民众知道什么叫不敢,不敢就是完全不敢做。不敢做什么?不为之,就是前面所说的,不争夺财富、不为盗、不乱做,完全不敢做这些事。
(本章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