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

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不太好,大多数人都认为他软弱无能,甚至还有卖国嫌疑。可从李鸿章的前半生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软弱之人,无论从镇压太平天国,还是剿灭捻军,他都表现出很强硬的一面。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1)

​或许是应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欺压和蚕食,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没有选择,只能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从中周旋,以减缓他们对清政府的威胁。尤其是在对待日本问题上,李鸿章起初采取了“联东洋抗西洋”的做法。但事实证明,李鸿章与日本人打交道总是屡屡上当,深陷窘境。

李鸿章与日本交涉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他的态度从强硬慢慢转为屈辱,其中签订的条约有四个,可以说,这四个条约是李鸿章在中日交涉中的一个缩影。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这个时候日本的国力尚不能挑战大清。因此,1870年,日本的柳原在拜访李鸿章的时候抛出了中日“同心协力”的诱饵,致使李鸿章萌发了“联日”的念头。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2)

​1871年7月,日本政府代表大藏卿伊达宗诚同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天津开始中日立约谈判。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这个条约和章程同此前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历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较为公平,反映了清政府同日本修好的真诚愿望和中日双方对等的地位。但是,日本签约并非为与中国修好,而在于打开侵略中国之路。因此,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一条约。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受挫后,要求清政府赔偿军费。而李鸿章则认为可以给日本军队“犒赏”,但不是赔偿军费,因为前者表示大清国的赏赐,而后者表示受辱。随后,日本请出了英国驻华公使干预此事,总理衙门害怕得罪英国,便放弃了李鸿章的计划,赔付日本50万两军费,并于同年签订《北京专约》,这个条约给中国留下巨大隐患,实际上承认了琉球属于日本,这为日本以后吞并琉球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3)

​中法战争爆发后,日本趁清政府无暇顾及朝鲜之机,极力怂恿亲日的“开化派”发动了“甲申政变”。随后,政变在驻朝清军的干涉下失败,日本使臣仓皇而逃,引起日本国内激进分子对战争的鼓吹。于是,日本政府强迫朝鲜订立了《汉城条约》,迫使朝鲜对日道歉、赔款。

《汉城条约》签订后,日本派参议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农商大臣西乡从道为副使,来中国和清政府办理交涉。清政府派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等举行谈判。谈判中,为避免中日发生冲突,李鸿章同意撤兵。

而伊藤博文却得寸进尺,要求中国永不派兵,李鸿章对此当然不同意。经过一番协商,中日达成妥协,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商定将来朝鲜若有重大事件,中日两国在先行互相通知的前提下,均有出兵权。这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军事特权,使日本有了出兵朝鲜的借口,为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4)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取消了对李鸿章的处分,让他以头等议和全权大使,前往日本谈判。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乘船到达日本马关,在马关春帆楼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的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身心憔悴。

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在返回住所途中,被一个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极端分子刺杀,子弹击中李鸿章的左颊。李鸿章遇刺后,国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日本。日本害怕列强干涉,只得宣布无条件停战。日本天皇和皇后分别派出御医和护士,伊藤博文也以私人身份前去探望。

虽然发生了刺杀意外,但李鸿章还得坚持谈判。面对日本人的漫天要价,李鸿章软磨硬泡,希望日本在赔款上能够再减二千万两,最后还含泪请求伊藤博文说:“就算给我这个老头子回家的旅费吧!”伊藤博文根本不以理睬。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悟(马关条约签订后)(5)

​当李鸿章带着《马关条约》的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到国内后,发现自己早已成了举国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还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唯一让李鸿章欣慰的是,当时全体军机大臣集体上奏光绪帝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鸿章之过。”听到这句话,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