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青春的岁月(激情燃烧的岁月)

八十年代青春的岁月(激情燃烧的岁月)(1)

电视机、摩托车、女排、红裙子、军大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独生子女、计划生育……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本周,本报带你追忆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

“幸子衫”“光夫衫”“红裙子”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穿衣服“出格”一些,不一定与意识形态有必然联系。1980年夏天,半高跟胶底女凉鞋受到女性们的追捧。1981年,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1982年,日本电视剧《血疑》热播。幸子身世之谜,大岛茂深沉的父爱,光夫执著不悔的爱情……沉重的故事浸染了爱情的曼妙轻盈,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当时,满大街的“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短上衣“幸子衫”是时髦女青年的最爱,当年报纸记载:“日本电视剧《血疑》播出期间,有家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所产商品,抢购一空。”

“拉风”的摩托与难坐到“小轿子”

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李先生告诉记者,1980年,他托广州的朋友花1900多元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

1985年7月3日,上海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国际汽车展,73家汽车公司参加了车展,开幕当天,2万观众涌入展馆,中国第一批车迷形成。不过,当时部分主管部门领导仍对私人购车存有异议。社会上流传一种声音:私人买车后,石油资源不足咋办?道路拥挤咋办?奇瑞经销商王长谦回忆:“那时候由各地物资局审批开票购车,有钱也买不到车,购车得先挂靠单位,以单位名义买。有些‘有路子’的人也能买到车。”

当年,即使有车也没法开,因为学车同样要挂靠单位,没有单位证明不能参加驾考。直到80年代中后期,大量回城知青希望能够当上驾驶员,通过各种途径挂靠单位学车。由于学车热潮持续不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费的专业驾校终于出现了。

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

80年代初,录音机开始在我国兴起。马路上常见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80年代,各大中城市的公园、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露天舞会”,围观者成百上千。随着卡式录音机的普及,家庭舞会开始兴起,街上跳的人少了,谁家宽敞,就到谁家里去跳。邓丽君的歌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靡靡之音”被争相翻录。年轻人都在家里跳,跳的是贴面舞、黑灯舞,年纪大一点的还有在街上跳的,就跳交谊舞。

后来有了舞厅。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当年舞厅有多火,连早场都是人挤人,比坐公共汽车还挤,有时候挤到根本没法放开脚步跳。那时去舞厅的各个年龄层次都有,一般来说,早、中场的客人是年龄偏大的,一到晚上,舞厅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交友的、谈恋爱的、图新鲜的……很多小青年去舞厅都是为了结识女孩子。跳出感情结成夫妻的有,跳出婚外情引起家庭动荡的也不少,舞厅里经常会出现争风吃醋的打架事件。舞姿也是舞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全国数万家舞厅都做了这样的规定:跳舞请勿贴面、贴胸、贴身。

80年代初,迪斯科开始流行于年轻人中间,有人回忆,最初看到醒目招牌“大富豪的士高”,还以为是“大富豪的(de)士高”,搞不清楚到底是啥。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热映。蝙蝠衫、腥红唇、夸张的塑料耳环成为青年在迪厅中最流行的打扮。迪斯科获得了主流的认可,伴随着片中主题歌:“吉米,来吧!让我们手牵手,来跳跳迪斯科,爱你在心里头,忘掉那忧和愁……”50岁的哈尔滨人赵先生回忆:“上高中,我的迪斯科时代正式开始。启蒙老师是我同桌。‘摆摆手,摇摇你的头,所有烦恼都从你的脚下溜走。跳跳探戈,跳跳哈索,不如来跳迪斯科它花样最多’……迪斯科从流行到衰败,我一直是忠实的迷恋者。”

1987年,中国引进了一部美国影片《霹雳舞》。观众立即被影片中那种不按人体正常规律旋转的舞姿深深吸引,随后在几乎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少年戴露指皮手套,身着蝙蝠衫,头裹绷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场景。从家乡走出去的大明星孙红雷,就是第一代霹雳舞专业“发烧级”。

80年代后期,随着国门打开,起源于日本的卡拉OK流入国内。夏天的傍晚,一台电视、两个音箱、几个麦克风摆上街头,露天卡拉OK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市民自娱自乐方式。后来,卡拉OK练歌厅越来越多,从80年代一直流行到现在,如今改名为KTV。

1986年“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平地一声吼”,《一无所有》横空出世。崔健穿了一件颇像大清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当音乐响起,崔健唱出“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台下顿时变得静悄悄的,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人诞生了!从此,崔健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

以1987年《信天游》为标志,“西北风”影响了一代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黄土高坡》成为“西北风”最广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1987年春晚,身高一米九、一看眼睛就知道是混血的费翔,先是文雅深情地唱了一首《故乡的云》,突然,他以一种像拉着绳子摆渡的姿势,裹挟着台下的惊诧和掌声,唱起《冬天里的一把火》,那年5月,大兴安岭也着了一把百年不遇的大火。

八十年代青春的岁月(激情燃烧的岁月)(2)

电视的黄金年代

1983年1月17日,汕头市人民广场举行公审大会,原中共广东汕头地委政法委副主任、海丰县委书记王仲,被判处死刑。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因腐败被枪毙的县委书记,腐败行为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收受的贿赂是一台17寸黑白电视机。

70年代末期,电视开始走进中国家庭,黑白电视时代,频道有限,但电视节目一天比一天好看。1980年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1981年,美国电视系列剧《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国播出,据说电视剧播出的时段,连小偷都会“歇业”,因为街上几乎没有人。它也让国人见识了,好人和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198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国播出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每年除夕,所有中国人都会“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建成。彩电难买,贯穿了整个80年代。今年45岁的张先生对本报记者说:“我家以前住在单位分的简易楼里,一层楼大约住着20家。我家是全楼第一个买电视机的,金星牌。那还是80年代初,买回电视机那天,我们整个楼层都跟过年一样!开始是小孩子都来看热闹,到了晚上演《霍元甲》时,整个楼层的大人小孩都来了,我们家里挤得无处下脚,小一点儿的孩子直接骑在爸爸肩膀上看。我爸为了让更多邻居看到电视,索性把电视机冲着走廊摆放,大家那个高兴劲儿没法提了!我们男孩子们放学就在楼下院子里学着《霍元甲》里的动作比武,打得热火朝天。全楼人一起看女排夺冠,记忆犹新。”

“当年的电视机用的都是简易天线,只能收到3个台,中央台、黑龙江台和哈尔滨台。信号非常不稳定,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经常得有几个人站在楼顶上移动天线的角度,我们在楼下边盯着电视机边喊‘再动点儿’‘还不清楚’‘别动,这下好了!’”

电视机慢慢普及后,大家下班后匆匆吃完饭,几乎全部规规矩矩坐在电视机前,看完《新闻联播》,就等着收看电视剧。哈尔滨人乔女士回忆:“有一种电视机叫邻居家的,我在邻居家看过《姿三四郎》《侠女十三妹》《陈真》《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总听外地来串门儿的亲戚说《上海滩》,可是在哈尔滨没播过,我们可眼馋了!”

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也是80年代的盛行“特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80年代执行得尤其严格。秦先生回忆:“当时流行一句话,结婚越晚越光荣,你要是终身不嫁不娶,只有你家里人急,组织和政府绝对不会催你。”

当时宣传计划生育的口号,今天看来十分好笑:“以计划生育为荣、以重男轻女为耻”“以戴套为荣、以不管不顾为耻”“一人超生,全村结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该扎不扎,见了就抓。”“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更有充满威胁性的:“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1983年,由36名妇女组成的“秦香莲上访团”联合到全国妇联上访,状告她们的丈夫是“陈世美”。这些女性都是知识分子,她们在过去的岁月里自觉地支持了丈夫的事业,可这些丈夫发达后竟纷纷借助新《婚姻法》中的“感情破裂”一条,提出离婚。在这一轰动事件中,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词汇:“第三者插足”。官司最终打到中央,在中央领导人直接过问下,36个“陈世美”没有一个在当时离成婚的。但在10年之内,他们还是全都离婚了。(李子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