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战新技术将数据带入战术优势(硬科技十人谈刘晓斌)
2019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举办开幕式暨创新发展论坛、丝路沿线城市科技合作论坛、硬科技领域产业论坛等近20场活动。发布《硬科技城市发展指数报告》、《硬科技产业发展白皮书》,签约落地一批硬科技产业项目,打造一批硬科技的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丝路合作平台。
在大会召开前夕,inKr联合《益读社》共同推出“硬科技十人谈”栏目,本期(第十期)特邀“益读社”创始人刘晓斌,探讨“硬科技”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愿在留言中看到您的观点与评论~
本期嘉宾
刘晓斌(Laoegg)
资深媒体人,自媒体“益读社”创始人,新媒体传播、网络舆情引导、新闻宣传专家,陕西本土长期关注“硬科技”的媒体人。
inKr:在看今天的文章之前,请你想一想如果回到10年、20年之前,你会做什么?现在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机遇是10年后、20年后的人们最想参与其中的?
01 如果能回到10年前、20年前,你会做什么?
苹果二型(图片来源于网络)
IBM286(图片来源于网络)
3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计算机,同学爸爸在中学当老师,同学很神气地带我们参观计算机房。玻璃房子,木地板,硕大桌子,两台电脑被罩布盖着,打开罩布看了看,摸都没让摸,怕碰坏,应该是IBM286和苹果二型。
大学时候,舍友苏柯爱买《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也跟着买。一块钱一份,动辄128版,很厚实,提到手里很有IT范儿和成就感。实用性也强,打牌吃饭垫在下面,都不用擦桌子;开运动会或者和同学去草坪上聊人生,一份报纸就够很多人用。其实更爱的是《体坛周报》、《南方周末》。
可能是读报带来的冲动,有段时间突然迷恋Dos,不但把Dos6.22背的通熟,还整天在绿军包里装几盒3寸盘、全套Dos6.22系统,游窜于学校各机房。所谓的上机就是格式化、分区、装系统,属于机房管理员很讨厌的那种“假内行”。中文之星一出来,我短命的“计算机高手”生涯就被终结。
有段时间流行学习各种汉字输入法,还有人办五笔输入法的培训班,学费100多块,对我这样又穷又懒的人来说,这种投资坚决不干。
大约是1997年,网易邮箱发布,注册“egg”不成,注册“oldegg”又不成,恨恨地填上“laoegg”……于是用到了现在。
Windows时代,扑克接龙、挖地雷,都不擅长。同事郝PP在学生时代就是3D大神,号称给中央台都做过片头,跟他学了几天3DMAX,做了一只鸵鸟跑来跑去,一行花花绿绿的字翻滚出来,“郝PP求亲记”……短暂的“设计大师”生涯终结。
QQ号九位数,是一个实习生给我的,还记得那孩子的眼神,大概是奇怪我怎么能是那种落伍大叔,其实那时才2002年,我还不到30岁。
当晚间新闻编辑期间跟古城热线有一次互动话题合作,因为参与效果不理想,没用网络数据,被古城热线的伙计埋怨了很久。这大概就是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的傲慢。
后来参与创建西部网,有了做论坛、做微博、做APP的苦逼经历,认识了妖哥、虎牙、白娃、左手……
因为给西外学生上课,要求他们做微信公号,自己也做了一个,于是有了“益读社”。
2013年陕西互联网大会(图片来源:西部网)
印象最深刻的是办2013年的陕西互联网大会,大会办完一身冷汗。一方面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来袭之凶猛可怖,另一方面是意识到自己之前所以为的互联网认知有多么傲慢、多么荒唐。于是,开始拼命转身,但真是又慢又难……
算一算自己,从大学开始,就一直与互联网有接触,但为什么没有享受到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巨大红利呢?
拿这个问题,去问QQ号6位的大磊。可能问题太扎心,过了很久,大磊回了很长的文字给我,总结起来一句话:“时代红利总有,总要自己能接住”。
在瑞星、金山围攻360的时候,不相信360的免费杀毒能成功;在淘宝店主围堵阿里总部的时候,不相信天猫能成功;在快手、抖音崛起的时候,也没认为短视频能成气候。但也有判断正确的时候,2014年和张一鸣喝过酒,那时候就认为头条这条路是对的;接触阿里云和华为云的时候,相信“云”是必然趋势……
问题是,不管做出的判断是对是错,不管曾经离赛道是近是远,我都和多数人一样,始终是个看戏的、挑刺的。最终,还是落得个“口水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02 如果能回到10年前、20年前,我会做什么?
一次喝酒吹牛,朋友“虎牙”聊起他在90年代初激动人心的往事,“到处都是钱啊……”钱并不代表成功,但它把机遇清晰地标注出来。
穿越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很急切,因为知道有些事情注定发生,旧的规则体系、利益格局都将改写,穿越者只能拼命打破常规做事,也因此被剧情人物视为疯子。而剧情人物娴熟游走于旧规则之中,自认为智慧,直到被变革洗牌。
如果我回到10年前、20年前,只会拼命“向前看”,盯着那些注定要发生变化的领域,琢磨怎么让自己有能力参与变革。肯定没功夫慨叹自己怎么没有赶上“虎牙”所说的那个时代。
当下,是1999年的20年后,是2009年的10年后,我们看到的有经济下行、贸易摩擦、房价飙升和消费不振……
当下,是2029年的10年前,是2039年的20年前,我们没看到的,一定有很多10年后、20年后的人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重要机遇。
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做旁观者、评论者,还是做参与者?
经常拿一个问题忽悠人,“飞机、汽车、自行车,哪一个交通工具能走得最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都不想出发,都不知道该去向哪里,就算有飞机、汽车,又有什么用,还要什么自行车。
03 现在,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机遇,是10年后、20年后的人们最想参与其中的?
“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还没有被发明。”凯文·凯利说,“跟2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
《第三次浪潮》、《数字化生存》、《失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凯文·凯利的《失控 》反复用穿越时光的成功预测告诉我们:细节不可预测,但趋势可以。
科技、经济、政治,是影响未来的三大变量。相对于经济与政治变量的任性,科技变量超越国家和文化的局限,其演进更坚决迅猛,但也有脉络可寻。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任正非最近对话英美两位人工智能科学家时,列举了一连串未来“不可想象”的科技变化:石墨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大规模的新技术都会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产生突破,在新机会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迎接新时代,还是不清楚。新时代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超大的机会窗,我们需要更多努力,需要全世界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团结起来迎接这个新时代,这是我们所期望的。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我们不用忐忑不安,应该勇敢迎接这个新时代。”
如果说任正非所列举的新理论、新技术的爆发,更多是属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族群的机遇,普通人在这样的变化下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04 欧洲未来学家曾对2040年,也就是20年后的生活进行预测:
智能手机会消失,被可穿戴的控制中心所取代。
人们佩戴各种传感器,时刻监控健康指标。很多人会活到100岁以上。
人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虚拟世界里,不管是工作还是休闲。
有人会和机器人伴侣相爱。
40%的肉是人造的,或者由植物替代的,昆虫肉会成为食物的一部分来源。
大部分人居住在城市,农作物可能在摩天大楼的天台上种植。
大部分汽车都是自动驾驶,你能体验自己控制汽车的唯一地方可能是合法的赛车道。
……
类似的预测还有很多。从过去20年来学者们的预测成果来看,很多基于科技发展的预测最不准确的是变化来得更早,而且更为强烈。
无人驾驶(图片来源于网络)
仅仅从无人驾驶来说,就好似“狼来了”,每当有乐观消息发布,就会被浇上很多盆冷水。但现在,无人驾驶已经从概念验证阶段跨越到原型验证阶段,商业化的时点越来越近,无人驾驶必然到来,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对传统汽车,像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一样发生替代,多少行业、多少工作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但去问一问你身边那些可能被颠覆的行业的从业者,看看他们有多少人在关注和了解无人驾驶的发展进度。
“基因技术在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促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医疗……的巨大突破,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还不可知。如果电子技术到达比1纳米更加精密后,它与基因结合会催生出什么场景,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震撼,还不可想象。”
任正非说,“这个时期,单学科技术的突破,给我们带来的新机会,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而跨学科领域的突破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更令人震撼。”
“硬科技八路军”(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硬科技”被提出,是在提醒人们:我们正在迎来的是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冲击波,国家、企业、个人都要面对这冲击,或者迎浪而起,或者被吞没。
作为普通人,你可以一边玩着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一边懒洋洋地表达观点,“别被科技宅们忽悠,他们老是一惊一乍,岁月静好才是我的最爱。”
之前这么说,尽管可能会少了些可以争取的机会,但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今天如果还保持这样的观点,像“量子波动速读”学员的家长这样被收割智商税还是小事,更大的危机在于被默默替代,比如大规模下岗的公路收费员。
有人列举了未来最可能消失的一些职业:专职司机、代驾,收银员,传统流水线工人,保安,客服、前台,银行柜员,翻译,新闻记者,导游,图书管理员,厨师,人力资源……
是否如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能被提出来,就存在被替代的风险。
但到来的不只是风险,更多还是机遇。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田溯宁发表观点:“新商业物种将会因为5G云网而爆炸性涌现。”他认为,5G时代的智能企业,需要进化“感知、认知、预知”三种能力。
在超级复杂的科技变量面前,普通人该如何做到“感知、认知、预知”,该重点关注哪些变化呢?
其实,可以用自己的行业“ 硬科技”。去关注自己所在的行业,在“硬科技”加持下,会在多长时间内,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然后认真问问自己,是在这变化中找寻机遇呢,还是主动避开变化的冲击影响。
硬科技,对于我们这些非科技从业者来说,其实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滤镜,它把对产业、生活最具冲击力的科技领域的变化为我们揭示出来。
“此时,站在科技大爆发、产业大变革的前夜:
1、向前看,还是向后看?
2、主动参与,还是安静旁观?
3、盯住硬科技,精准洞察自身行业的变化,还是面对太多变量无所适从?
”
你需要的,其实是一种新的人生算法。
编辑:樊嘉旎
END
欢迎转发、分享、在看支持~
出品方:inKr传媒
联合出品:益读社
特别支持:西安硬科技
特别声明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商务合作请后台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