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5抗美援朝真实影像(走近空战英雄王海的)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米格-15: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鹰

■张光山 仪艳磊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鹰,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

20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逝世。这位著名的空战英雄,曾驾驶米格-15与F-80、F-84等联合国军飞机在朝鲜上空对决,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书写了一段酣畅淋漓的空战传奇。

抗美援朝空战史,记录着王海上将等老一辈人民空军将士机智灵活、敢打必胜的热血豪情,折射着米格-15因博采众长而造就的先进性能,辉映着我空军官兵力求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而迸发出的卓越智慧。

今天,让我们借助专家的视角,走近王海上将曾经的空中“坐骑”,去倾听战机背后的故事——

米格15抗美援朝真实影像(走近空战英雄王海的)(1)

米格-15当时在动力上不落下风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就是F-80、F-84和F-86。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米格-15与这些主要对手在发动机上其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一战后,空军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活塞式发动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如何提升飞机的速度和载重量,成为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探索过程中,喷气推进方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二战爆发,战场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

二战期间,严格保密的敌对双方,战机研发的方向却大同小异。其后,英国主要发展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德国则主要发展轴流式喷气发动机。

相比之下,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技术更先进,但这种发动机的压气机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而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则简单得多。

二战后,出现的第一代有影响力的喷气式发动机是英国的“尼恩”“德温特”和美国的J47发动机,前两种是离心式发动机,J47是轴流式。

“尼恩”和“德温特”被很多国家仿制。后来,英国把“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和样机卖给了苏联。苏联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就仿制出RD-45发动机并批量生产,很快装配给米格-15战斗机。

从这个角度上讲,苏制米格-15的“心脏”师承的是英国发动机技术。

美国由于决策失误,直到1941年5月得到英德研制涡轮发动机的确切情报后才开始起步,研发喷气式发动机。

在此之后,美国吸收了英国、德国发动机的设计经验,先后研发了J33、J35发动机,装配F-80、F-84。在此基础上升级研制出J47发动机,装配F-86。显然,J33、J35、J47作为F-80、F-84与F-86的“心脏”,与英国的发动机技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朝鲜战场上,装配RD-45的米格-15和F-80、F-84、F-86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样师承英国技术的发动机——战机“心脏”之争。

苏联空军对RD-45性能比较满意,同时也不讳言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发动机可靠性还不理想,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二是耗油率偏高,导致其最大航程与F-86相比有明显差距。所以,我志愿军空军当时只能在朝鲜北部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活动。

1952年8月5日,敌机在平壤附近地区上空活动。三师九团副团长王海带8架飞机于11时41分起飞,完成了掩护第三十四团进行攻击的任务。之后,为扩大战果,按照空联指命令,王海率一个中队下降高度进行搜索,发现敌8架F-80战机,遂下令攻击。敌机发现后,作左半圆圈飞行,企图相互掩护逃跑。王海率僚机迂回到敌后,敌又作右半圈飞行。王海驾机迅猛出击,击落其最后一架飞机。

F-80装配有推力23千牛的J33发动机,米格-15装配着推力27千牛的RD-45发动机。因此,在最大飞行速度上,F-80要逊色不少。王海这一仗打得漂亮而精彩,发动机“给力”是其中的客观因素之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而轴流式发动机无疑是喷气式发动机发展的方向。在当时的环境中,与轴流式发动机相比,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却不落下风。因为离心式发动机压气级数少、结构简单,所以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已经能够满足航空发展尤其是战机动力的需求。

不同气动布局使米格-15与F-86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二战后期,飞机最大速度超过700千米/小时。俯冲时,机翼上的局部气流速度已达到音速,这导致了激波和波阻的产生,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甚至会解体坠毁,即遇到“音障”难题。

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翼的出现与应用,可以说是战机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当时在喷气推进技术和后掠翼技术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德国航空工程师开先河,用风洞测试了当时人类所能设想的气动外形,包括一些奇形怪状的气动布局。

二战后,美国研究人员从掌握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份1940年的德国报纸。该报披露了后掠翼能延迟激波的产生,并且在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的消息。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工程师的注意。

1945年8月,XP-86(F-86的第一架验证机)项目空气动力学家提议新机型改用后掠翼布局,同时为弥补后掠翼的低速缺陷,在机翼前缘安装了自动缝翼。缝翼完全自动控制,根据所受的气动力打开或者关闭。当缝翼向前滑动打开时,可以加速流经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增加升力并减小失速速度。高速飞行时,缝翼自动关闭将阻力减到最小。这些成果的运用,使F-86的战斗性能整体优于F-80和F-84。

二战后,苏联也缴获了德国大量技术图纸等宝贵资料,一个名为Ta-183的战斗机方案引起了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的高度关注。

Ta-183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后掠角为40度的后掠翼。根据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报告,苏联国防委员会向米格设计局下达了研制任务。

很快,研究成果应用到米格-15飞机上,其机翼为前缘后掠角35度的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度较大,在起飞时为20度,在着陆时则可以放至55度。机翼上方装有2片翼刀,以防止翼尖失速。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的中段偏上处,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

不同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和F-86的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大推力的发动机以及合理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的最大速度、中高度的爬升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方面均优于F-86。

米格-15从0.7马赫加速到0.95马赫仅需1分钟,50米/秒的爬升率使其具有优越的垂直机动能力。但是,米格-15的最小盘旋半径为620米,而F-86仅为420米,因此米格-15在水平方向上的机动性较差。

两者相遇哪方取胜,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扬长避短。米格-15遇上F-86是如此。那么,遇上性能稍逊一筹的F-84,如果米格-15也能扬长避短,胜算就会增加。

1951年11月18日下午2时许,大队长王海带大队飞行员在清川江上空发现美F-84战机60余架,立即展开进攻行动。

美飞行员采用了一种新战术:8架飞机首尾相接,连成一个大圆圈。王海及战友充分发挥米格-15优越的垂直机动性能, “爬高占位” “俯冲攻击”,几番动作下来,敌人的“罗圈阵”被打乱。

王海抓住时机果断开炮,打掉了一架敌机;然后一个跃升翻转,又把一架要攻击自己僚机的美机套进了瞄准具,三炮齐射,打得这架美机一头栽了下去。几分钟战斗,王海击落2架敌机。

其战友焦景文也打掉2架美机。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却毫无惧色,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空中开花。

一身是胆频频诠释“狭路相逢勇者胜”

20世纪30年代后,空战武器有了较大发展。航空机枪的口径明显加大,少数战机装上了航炮。

就航空枪炮的毁伤效果来说,发射率和子弹口径存在一定矛盾——口径太小毁伤效果不理想,口径太大影响发射率。

航空枪炮的口径到底多大合适?直到现在,这种争论还没结束。

二战后期,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苏联极力主张大口径航炮,只要打中一两发即可解决问题;而美国则一贯主张小口径,以高发射率提高命中率。

实弹打飞机的相关试验证明了“口径是硬道理”。7.62毫米口径的枪弹只能在飞机上击穿一个小圆洞,而20毫米口径炮弹击中飞机铝合金结构后,可产生直径0.4米的洞,30毫米口径的炮弹可将战机机体打出一个直径1-1.5米的大洞。

面对美国战略威慑,苏联空军提出米格-15的主要对手还有美军B-29之类的战略轰炸机。考虑到炮弹威力太小则无法击落大型轰炸机,所以米格-15最终采用了航炮设计,其火力由1门37毫米口径的航炮和2门23毫米口径的航炮组成。

37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可发射弹药400发,炮口初速度为690米/秒,装弹40发;23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能发射弹药550发,炮口初速度990米/秒,每门炮装弹各80发,共160发。37毫米口径的航炮原为机载反坦克武器,威力之大可想而知,一般只需要命中1-2发就可以击毁F-86。

F-86则主要用于空战、拦截与轰炸,它设想的对手不是大型轰炸机而是小型歼击机,所以它追求火力密集度,只装备了6挺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每分钟发射子弹1250发,初速870米/秒,各装弹300发,共1800发。

这种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在F-80上装备了2挺,在F-84上装备了4挺。虽然它在理论上甚至能够对地面装甲车造成伤害,但在实战中,面对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米格-15,它的毁伤效果差强人意。米格-15曾经创下中几十发12.7毫米口径枪弹而安全返航的纪录,被称为“空中坦克”。

正是这种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使米格-15可对F-80、F-84和F-86发起致命打击。

1951年12月15日,大队长王海带3名飞行员在清川江附近与敌12架F-84遭遇,王海果断发出作战命令。僚机焦景文不顾美机扫射,在长机王海身后紧紧掩护。王海把飞机拉起来后,忽然看见僚机中弹,迅速扑到僚机上方,拉上翻下,连续6次进攻,把一架美机打得凌空爆炸。

综上所述,尽管武器装备对空战胜负有一定的影响,但战斗精神、战术的运用等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志愿军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的战斗精神,面对强敌敢于亮剑,彰显了我人民空军将士的血性虎气,立起了人民空军不辱使命、敢打必胜的形象。

供图:张 昭

米格15抗美援朝真实影像(走近空战英雄王海的)(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