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这本书为什么这么难看(百年孤独怎么34)
20世纪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家是谁?
加西亚•马尔克斯首当其冲。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被誉为"20世纪文学标杆"。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本殿堂级的经典,被国外评论者誉为"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没有哪一部外国小说像这本书一样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作家,亦没有哪部文学著作有那么多的不合法版本。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才终于获得了马尔克斯的中文授权。究其原因,是马尔克斯一直对中国的盗版现象十分不满,因而迟迟不肯交出版权,也就是说,《百年孤独》在中国以不"光彩"的身份在中国书市大行其道30年。从安静的书店到街边的小书摊,《百年孤独》的摆放位置都是最显眼的;从作家、学者到文艺青年,无不对其赞赏有加,奉为"神书"。
可是当普通人怀着好奇准备沐浴这股来自拉丁美洲的春风时,却被大浇冷水,甚至怀疑自己的《百年孤独》和那本文学巨著是不是同一本?
一、《百年孤独》讲的什么?
1967年,马尔克斯用了18年时间终于创作出这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本书使拉美"文学爆炸"达到了新的高度。《纽约时报》曾评价:"《百年孤独》是《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小说以马孔多小镇为背景,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马尔克斯站在民族历史的继承者的视角,写出哥伦比亚近百年来的变迁,党派斗争、殖民侵略、自然开采,从人与自然的冲突到原始与文明的冲突,人类永恒的孤独感逐渐浮出水面,从而表现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苦难历史。马尔克斯对人类提出了双重警告:生态破坏和信仰缺失。今天看来,这种警告是对全人类都有借鉴意义的。
小说中,马孔多的人民患上了会传染的 "失忆症",只能靠标签来标记物品的用途,这暗示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丢失。在谈及对马孔多和乡土历史的看法时,马尔克斯说:"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
二、《百年孤独》怎么"啃"?
也许这本书也曾从你的必读经典变成催眠读物,那么请忘记以前不愉快的记忆,重新认识这本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的原型在加勒比海,这种海洋文化和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有很大差别的。海洋民族性格开放,热情,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除了印第安土著,那里还聚集了流浪的吉普赛人,阿拉伯的商贩。所以把这里当做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着好奇和探索到遥远的马孔多旅行。
第一、为什么叫做《百年孤独》?马孔多的居民原来只有20户,他们淳朴简单,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资本主义的掠夺打破了这里的安宁,现代文明和殖民战争同时到来,人们逐渐在贪欲中失去自我。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一代有一代的孤独,作者之所以描写孤独,最终是为了指向团结。孤独说明各自为战,不被理解,缺乏信任。马尔克斯说"孤独是团结的对立面的想法,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这说明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遭受挫折的原因、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马孔多遭受挫折的原因。"从马孔多的民族孤独,再到整个人类的孤独,作者借庇拉尔特尔内拉之口说出了人物发展的怪圈:"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第二、语言过于晦涩难懂,一个又一个的布恩迪亚很难分清。人物的名字一代接一代的重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间也不可思议地不断重复,使全文笼罩着宿命论的循环之中。"循环式的时间"陷入重复的怪圈,布恩迪亚家族中第一代表兄妹的结合结果生了一个猪尾儿,第五代姨妈和外甥结合也生出一个猪尾儿,宿命一次次轮回,让读者陷入迷茫和怀疑。这里列出网友整理的范晔版本的人物关系,读时对照人物图会破解人名难题。
第三、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一开始就被贴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那么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呢?学者对这个名词有三层解释,第一、狭义的魔幻现实主义指在拉美地区作家群中产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潮流;第二、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魔幻现实主义也成为拉美世界的语言;第三、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魔幻现实主义也指一种创作手法,即在基本的现实题材基础上,作者重新加工,融入神话、传说、梦幻等超现实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创作手法。这里的魔幻现实主义明显是第三种,一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中国作家多是通过《百年孤独》来认识魔幻现实主义。书中比如奥雷良诺还在胎中就会哭,出生时双眼睁大;神鬼穿行于村庄中,人间的自然与阴森晦暗混淆;霍阿卡蒂奥被杀死后的场景极其夸张,"鲜血从门下流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在土耳其人大街上奔流。然后左拐右拐,径直流向他母亲乌苏娜的房子"; 第一代布恩迪亚和妻子乌苏娜类似于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被迫迁徙"马孔多"取自《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三、《百年孤独》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这部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为中国的小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像莫言、贾平凹、马原、陈忠实、韩少功、王安忆等活跃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中国当代作者积极将《百年孤独》与中国本土融合,借鉴其中的叙述手法和思想意蕴进行创新,产生了本土化的 "寻根文学"热。他们着力于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当代小说的发展。正如评论者所言:"当时,可以说《百年孤独》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作家的书桌上,而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聚会上发言者们口中屡屡会念叨着'马尔克斯 '这四个字,他确实给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震动和启示。"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曾坦言,马尔克斯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莫言小说中经常使用的背景是"高密东北乡",这是带有东北高密地域风格的地方,正如"马孔多"一样,也是一个虚构的地方。《百年孤独》的开头是公认的经典,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忆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仅一句话就囊括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作者站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制造了一种"纵深感和连绵感"。这种圆形轨迹的时间结构使时间和命运交织,人们在流逝的实践中感受命运的无法摆脱。在莫言的《生死疲劳》中,莫言也采用了这种颠倒时空的叙述,"也是许多年之后,我在许多外国电影里,看到这种场面,便会想起,父亲对牛伸出的手。"莫言坦言《百年孤独》的开头给人的震撼力特别大。但莫言强调要"避开灼热的高炉",学习马尔克斯所表现的思想本质,而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机械照搬。同时,莫言从民间和古典文学中吸取养分,对本民族里文化传统和精神心理深入思考,小说的叙事模式上还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民族风格。
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也受到《百年孤独》的启发,这里的"马孔多"变成了陕西关中平原的白鹿原,作者以白家和鹿家的斗争表现中国从清末以来百年民族史,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民族解放。和马孔多一样,白鹿原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美国人涌入马孔多,种植香蕉,马孔多居民成为香蕉园的工人,请愿失败后遭到残酷的大屠杀。在《白鹿原》中在黑娃和鹿家闹农协,将戏台变成批斗会现场,祠堂被砸,儒家文化背景下,革命成果根本无法推行,作者极力表现了人民经历的苦难、殖民以及为之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总之,《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是广泛的,但经历了一个从形到神的转变,在吸取异域养分的同时,对迷幻现实主义进行了民族化改造,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领地。
马尔克斯大学时攻读法律专业,因为哥伦比亚内战被迫辍学,进入一家报社,他评论过诸多社会矛盾,甚至被迫离开故土。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发生了几十次内战,他敏锐观察了拉丁美洲的独裁和封闭。《百年孤独》的主题在于表现孤独,更在于呼吁人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信任,摆脱狭隘思想导致的分散。作者通过这本小说向本民族甚至世界人民呼吁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