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内圣外王的人(解读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通俗一点说,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内圣是基础,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孔子儒家主张,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
可以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就是学问和事功的结合,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结合,因而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体现。
儒家《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从心灵秩序到社会秩序的过程,从内在的修养过渡至外部的强大的过程。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的是圣贤气象,在现实世界的追求则是一种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刚柔并济,内外兼通,乾坤合一,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君子的行为乃是“刚健有为”的行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与执着。
儒者将“内圣”与“外王”合一,因此历来儒家都主张创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这就是“内圣外王”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大儒,如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不仅自身修养境界高,而且在事功上有建树,成为真正“三不朽”的大儒。
需要指出,“内圣外王”虽然体现的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追求,但“内圣外王”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常常会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可见,两者的融合非常艰难。无论如何,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修养思想,主张“德性”和“事功”的统一,即便在今日也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中华文化中自古有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内圣外王的生动写照。
在现实社会中,“内圣外王”的理想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有启发。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更要努力亲民,夙夜为公,达成外王的事功。追求内圣外王,就是要在“修己”中“安人”,真正达到以“德”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要我们经常的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思量个人行为的准则,从而真正使内心世界强大,使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经世济民的理想。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沈小勇),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