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黑科技炼铁风箱(一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

古代黑科技炼铁风箱(一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1)

《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

这是春秋时期的文章,文中提到的“橐龠”是最早的助火工具,等到汉代,画像砖上就有了橐龠的形状,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当然还有拉手,极似今天的手风琴的风箱,只是没有那么精致,另外,要大得多。据考证,这种工具一直用到唐宋间,是风匣的滥觞,之后,便是风匣的时代了。

风匣,意味着小,大了就不好意思叫风匣了,最起码叫风箱。

肯定一开始就叫风箱,生产用的,尤其是冶铁,当然也可能是冶铜、冶金。那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部门,用的自然是最先进的科技工具。后来,这项技术逐渐地生活化、小型化,于是有了风匣。这就像我们今天的羽绒服、运动鞋、方便面蔬菜包、太阳能、太阳镜、GPS等等一样,原本也是高科技,航空航天用的,后来都逐渐生活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风匣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封闭的匣子,当然需要有三个孔,前后的孔上还得有活动的门板,便于在拉动活塞时空气的进出,中间的孔需要有凸出的嘴,便于和炉灶的风道相衔接。

古代黑科技炼铁风箱(一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2)

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为了提高抗击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都讲究建设大家族和大家庭,这样的组织方式在生活中便表现为大庄园、大庭院、大灶、大锅等等,而对于燃料日益缺乏的北方农村而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便比较艰难,表现在做饭上,则必须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将大锅饭做熟、做好。

一般情况下,炉灶在灶房里,用于做饭的燃料是麦草、牛马粪、其他柴草。在通风条件不是很好的灶房内,凭借炉灶的“吸力”使柴草燃烧,产生的火力不强,不催锅,烧开一锅水需要较长的时间,至于炒菜之类需要猛火的工作,更是勉为其难。

如何让性“软”的麦草火催锅,这就需要风匣。

麦草性“软”,灶膛内填得少了,那微弱的火力不足以烧开大锅;而当灶膛内填满了麦草,因为和空气接触不充分,柴草产生的烟多而火少,这时候拉动风匣,让更多的空气注入灶膛,柴草燃烧充分,火便猛烈,做饭需要的时间较短,煮饭、下面、炒菜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如果需要小火,则不需拉动风匣,仅凭灶膛内的余火,或少量的的柴草即可。

一般情况下,拉动风匣不需专人。主妇将打制的准备工作做好后,专心拉风匣烧水,待到水开便将准备好的食材下锅,一顿香喷喷的饭就做好了。由于火的燃烧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也可以一边烧水,一边准备食材,这样更节约时间。当然,如果家中有老人,或者孩子也能拉风匣了,主妇就将拉风匣的活专门教给他,有人帮忙,灶上的活就更轻松一点。

古代黑科技炼铁风箱(一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3)

风匣的制作,一般不容易见到,因为一个风匣一般情况下,那是可以使用好多年的,甚至可以传代。据说,风匣制作需要较高的手艺,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工艺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板材要拼接得严丝合缝,这样,风匣拉起来轻松,更不会张风漏气,做无用功。

风匣的维修却是经常性的,一般就是加固“活塞”和给“活塞”膏油。用锤子反方向敲击风匣的前挡板,将其拆卸下来,抽出里面的“活塞”。检查活塞上绑扎的用于增加密封性的羊毛之类的东西是不是磨损了或者松动了,磨损了就要重新更换,松动了便要将绑扎线重新绑紧。之后在“活塞上”加上润滑油(我们叫做“膏油”),润滑油一般是清油,也就是胡麻油。至于其他的维修就更简单了,风门(一般是后风门)上的挡片松动了,重新将其订好,中间的送风门堵塞了,将其掏开。

风匣的历史终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有了电,许多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家,最先进入家庭的电器中除了收音机、电视机,还应当有鼓风机,小型的鼓风机风力大而持续,开关随意,还能节省人力很快就在乡村普及开来,风匣就渐渐被淘汰了。

而今,就连柴火灶也逐渐被淘汰,风匣,这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成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记忆,帮助人们回忆这昔日生活的温馨轻轻地美好。

古代黑科技炼铁风箱(一种古老的鼓风助火的工具)(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