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成就一代明君(以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
有人问,朱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或者说是怎么去评级他?
其实,对于怎么评价朱棣,因人而异,很难去界定,不仅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就算同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去看,都会得出不同的见解。
同时,朱棣之所以存在极大争议,其中因素有,因为他得位不正,抢了大哥儿子的皇位,他才登基称帝,成为一国之君的,这方面可大可小,往小说是私德不行,失了情义两字,往大说就很严重了。
朱棣起兵谋反,并未造成太大的国家动荡,是因为他迅速夺权成功。当时明朝才统治了数十年,国家才堪堪安定下来,无论是迅速败亡,还是成功夺权,都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影响,但万一不上不下,让国家内部进入战乱中,这问题就大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朱棣也很幸运三年就夺权成功,再说后果这种未发生之事意义就不大了。那么我们根据史料,实事求是地说一下朱棣到底怎么样。
朱棣当年在大哥去世后,他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但他的势力在北方,原本并不是最大的,但不巧的是晋王不在了,才让他有机会一家独大。
此后,建文帝登基,虽然这位皇帝能力差了点,但手上的资源,比朱棣多太多了,加上他又是有遗诏的正统,按理来说不该被篡位的,但运气这东西好真不好说。
建文帝一直把李景隆视为左膀右臂来培养,对他很是信任,就连讨伐朱棣这样的重任也是交给他。但李景隆却配不上这份信任,因为自己的原因,错失了击败朱棣的机会,后来还害了瞿能父子,且导致数次败于朱棣。
但建文帝却不认为是李景隆的原因,还给他增加了兵马,然后再次兵败,导致数十万被覆灭,让建文帝没有军队守城,被朱棣打到南京城下。
李景隆也许是贪生怕死,直接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让建文帝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这到底是建文帝的问题,还是朱棣运气好,就仁者见仁了。
此后,又为了巩固帝位,杀了不少大臣,虽说是掌握统治权的必然过程,却也显现出忠孝仁义方面是有缺的,简单点说他不算好人。
但是否好人与明君,两者并不矛盾,朱棣在功绩方面,有永乐大典、永乐盛世、御驾亲征、远迈汉唐、丝绸之路等等,不一而足。
永乐盛世说的是,朱棣在治国方面的功绩,让当时出现盛世,主要方面是他兴修水利,凿清江浦, 使运河重新畅通,极大提高社会经济,并完善军事屯田制度,鼓励各地垦种荒闲田土,极大促进了物资生产。
永乐大典说的是,朱棣在位期间。一力促成的《永乐大典》,不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还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对后世也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丝绸之路说的是海上丝绸,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海外多个国家取得联系,有了贸易的基础。
御驾亲征、远迈汉唐说的是,朱棣在位期间,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但他一生都在征战的路上,五次北征蒙古,解决了明朝边境威胁,并收服安南。此后,又在东北一带,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并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为大明在辽东奠定基础。
朱棣这些举动,可能会有人劳民伤财,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我们只要客观看待就行了。并且不可否认的是,朱棣让大明国威传遍天下,或者说是传播到大陆的另一头,非洲东岸,一共三十余个国家,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朱棣在位期间,各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其在军事、文化、外交方面,唯独对忠于建文帝的臣子,下手过于狠辣,还有以藩王之身夺取天下,让后人诟病不已。
就连史书《国榷》中,也是对朱棣有褒有贬,说的是:“朱棣夺权,虽有别人蛊惑的原因,但最终还是做下,让天下人都不认同的事情,在国家堪堪平定时,大举起兵,让正义大臣喋血市曹。在得位后确实达到极高成就,并为国家未来呕心沥血,且凭天子一怒之力,威震蛮邦四方宾服,却不改劳民伤财的事实。”
其中谈迁主观想法较重,并认为朱棣得位不正,才会迫切想得到民心,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极尽施展帝王之谋略,建立不世之功勋,并以此掩盖自身的污点。
可能笔者理解得比较浅显,仅能理解三五分意思。不过朱棣一生大致事迹就是如此,以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明君,所做之事利大于弊。不过到底如何认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其实只要理性看待任何事物,偏差不会太大。
如果觉得哪里不对,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那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