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

彭加木,一个伟大而又光辉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为什么会引起关注?因为他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因为他带领中国科考队在全世界首次纵穿罗布泊成功,也因为他在1980年第三次率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考察罗布泊神秘失踪,给全世界留下了一个至今都没有解开的未解之谜……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

历经艰险纵穿罗布泊盆地首告成功

罗布泊,一个寸草不生,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凉之地,因其神秘,因其古迹甚多,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探险家争相前往,但其恶劣环境也给了他们沉重的教训,瑞典探险队、英国探险队等世界各国探险队,无论他们带了多名先进的设备,最终都被大自然打败,死伤惨重;

也是一个功勋之地,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就在罗布泊试爆成功,之后我国又在这里进行过45次核试验,可以说罗布泊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诞生距今已有200万年,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曾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湖泊,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罗布泊,造就了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的繁荣盛况。

罗布泊湖边有著名的古楼兰王国,10万多平方米的楼兰古国遗址至今犹在,当年楼兰国百姓围水而居,在罗布泊的滋养下欣欣向荣,成就了辉煌无比的楼兰文化。

可是,随着罗布泊周围人口的急剧增加,过度的索取和开发再加上气候变化,罗布泊日渐缩小,至20世纪60年代彻底干涸,曾经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

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亡之海”。

20世纪60年代后,罗布泊气候越来越恶劣,环境越来越严酷,极端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风沙频恶,危机重重,十分凶险,被称为世界“旱极”。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2)

然而,因罗布泊的古迹,因罗布泊的神秘,纵使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也挡不住世界各国探险队的深入,不断有探险家葬身或失踪其中:

1900年和1928年,瑞典探险家赫定两次率探险队进入罗布泊荒漠,因饮水断绝,人员和骆驼死伤惨重;

1906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率队到楼兰考察,遭遇断水危机,探险队成员死伤大半……

这些探险队都还只是在罗布泊边缘考察,未深入罗布泊腹地,可见罗布泊的环境有多凶险。

当然,各国探险队的牺牲不是没有回报,他们虽然没有深入罗布泊腹地,只是在边缘地带考察,但同样获取到大量的考察资料和文物。

比如后世闻名的古楼兰王国就是被1900年率队考察罗布泊的瑞典探险家赫定发现的,罗布泊边缘地带的发现便是震惊整个世界,如果再深入腹地呢?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探险家不惧罗布泊的凶险,前仆后继往罗布泊腹地走去,希望能从中挖掘出再次震惊整个世界的发现。

而就在世界各国的探险队争先恐后朝着罗布泊进发时,至20世纪80年代,竟没有一支中国探险队进入过罗布泊地区,故而当时世界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罗布泊在中国,而罗布泊考察和研究在国外”。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3)

这句话深深刺激着中国科学家的神经,使他们感到万分伤痛!彭加木就是其中一位。

彭加木,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和地理学家,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中国共产党员。

1947年,彭加木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派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二年后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彭加木放弃去苏联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的机会,毅然决然申请赴新疆考察。

为什么彭加木会放弃出国机会和在上海大都市的生活,毅然赴条件艰苦的新疆进行考察?

除了他心怀国家,也有想要为国家争口气的想法,抱有探秘罗布泊、改写中国科学家没有人进入罗布泊历史的夙愿。

自那以后,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仅对罗布泊地区的考察就有4次。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4)

出事前,彭加木对罗布泊的考察研究成果,多次引起全世界地理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震动,并获得中科院和国家的科技成果奖。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过:

“自己事业的顶点在罗布泊,一定要揭开罗布泊的奥秘,夺回中国人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1964年3月,彭加木第一次到罗布泊外围考察,由于任务是探察罗布泊周边的水资源和矿物资源,所以未有机会深入。

1979年11月,彭加木第二次到罗布泊考察,这次是做为准备到罗布泊实地拍摄的,由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的《丝绸之路》摄制组的顾问,带队先期到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因为电视台有着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彭加木得以对孔雀河下游的荒漠进行新的勘察,并进入楼兰古城进行考察。

然而,由于彭加木是作为摄制组顾问参加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协助摄制组完成对罗布泊的拍摄,而不是单纯的科学考察,因此也没能对罗布泊进行一次全面性考察。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5)

二次踏足罗布泊却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前往腹地考察,对于彭加木来说是一个遗憾。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彭加木协助《丝绸之路》摄制组考察罗布泊结束后,他就和同事夏训诚商量要组建一个正式的综合科学考察队,深入罗布泊腹地湖盆地带,进行一个全面性考察。

这个设想,后来得到中科院新疆分院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如此,就有了彭加木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考察,而这次考察创造了一个历史——世界上第一次纵穿罗布泊湖中心

1980年5月2日,一支以彭加木为队长的罗布泊科考队从乌鲁木齐出发,开始了纵穿罗布泊湖盆的历史性行程。

如果不熟悉彭加木的话,绝对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三次进入罗布泊考察的英雄科学家,他在第一次进入罗布泊前便身患两种癌症。

1957年,他在上海被查出胸腔有纵隔障恶性肿瘤。3年后他又一次被查出网状细胞性淋巴癌,这次比上一次更严重,当时医生说最多只能活3个月。

若是寻常人受到这样的打击,以及病痛的折磨,恐怕早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了,但是彭加木没有,他不但积极乐观面对,更是以顽强的意志加入罗布泊的科学考察中。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很有经验的探险家去罗布泊探险都是很危险的,更别说是身患两种癌症的彭加木,可见彭加木的意志有多坚定、顽强。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6)

彭加木第三次出征罗布泊的目的很明确:深入罗布泊腹地进行全面性科学考察。

因此,这次由中科院新疆分院牵头组建,彭加木任队长的罗布泊科考队,装备齐全、人员齐整,准备得很是充分。

当时参加罗布泊科考队的除了彭加木,还有:

科考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兼行政主管、保卫员(随身携带一支64式手枪)陈百录,副队长、水文地质学家汪文先,化学家马仁文和阎鸿建,植物学家沈冠冕,动物学家谷景和,司机王仁轩、陈大化和包继才,无线电发报员萧万能。

除此,科考队还配有北京212五座吉普车、八座大吉普车和牵引车3辆汽车,并携带科考设备、电台。

5月2日,罗布泊科考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目的地是位于罗布泊地区的马兰核基地。

当时,罗布泊是军事管制区,不管是谁,要想进入罗布泊都需要经过马兰基地的审批,只有取得马兰基地的通行许可证,才能在罗布泊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罗布泊科考队此次赴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是经过中科院批准和支持的,所以审批工作很顺利,没几日科考队就通过审批,获得了前往罗布泊考察的通行许可证。

等待审批的过程中,科考队也没有闲着,有的去搜集更多有关罗布泊的信息,有的去采购穿越罗布泊所需要的物资……6天后,罗布泊科考队正式开始穿越神秘且凶险的罗布泊。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7)

刚踏进罗布泊的第一天,科考队就遇到了麻烦——载着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电台和无线电发报员萧万能的八座吉普车开错了路,与大部队走散。

由于电台是科考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所以当时有队员就建议原地等待,毕竟罗布泊不比其他地方,一旦出现问题便是有性命之忧的。

但是,彭加木考虑到此行马兰基地给的时间很短,必须要在6月底回程,科考任务又重,所以最终决定不等,这就导致科考队在第一天就没了电台。

没有与外界联系的途径,就向罗布泊腹地进发,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可是,对于彭加木的这个决定,科考队队员都没有反对,他们知道这次前往罗布泊科学考察的机会来之不易,且时间短,任务重,要想为国争光只能争分夺秒,所以他们都决定不等,义无反顾地朝着罗布泊腹地进发。

当然,后来他们还是等到了走散了的电台和队员,然后一起完成了曾经世界上没有人完成,也几乎被视为不可能的事情——纵穿罗布泊湖中心。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8)

历经艰难跋涉,科考队穿越了雅丹地区,从罗布泊北岸向南驶入湖盆腹地。

进入湖盆后,科考队一边艰难前行,一边完成拍照、测量和取样等科考任务。

之后,在飞沙走石、干热难忍中,科考队进入了一望无际,也是更为凶险的盐包区,这里是截止当时科考队遇到的最危险的地方。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罗布泊的盐包区是湖水彻底干涸后形成的一米多高的硬盐壳,它毫无规律、零零散散分布在原来是湖底的每个地方。

硬盐壳像是一颗颗钉子一样,横亘在科考队车队的面前,汽车每前行一步都需要万分小心,稍有不慎轮胎就会被割开一道道口子,在这里一旦连备胎都被捅破,绝对是致命打击。

再加上盐包区一望无际,没有地标,没有参照物,一眼望去全是白茫茫一片,稍有不慎便会迷失方向,因此科考队前进的速度很慢,就算是队员步行给后面的车队带路,也不行。

最终,彭加木只能于5月13日带着科考队撤回营地,另想办法。

后来,彭加木决定派人往回走去买几把大铁锤。

铁锤买来后,科考队再次启程,大家轮流在前面用铁锤砸盐壳,最终花了7天的时间,科考队克服重重困难于6月5日纵穿罗布泊湖盆到达南岸,取得了首探罗布泊湖盆腹地的成功,创下了由中国人第一次纵穿罗布泊湖中心的世界纪录。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9)

穿越湖盆腹地的时候,彭加木和科考队员除了需要面对坚硬的硬盐壳,及随时可能迷路的危险,他们还要忍受着罗布泊变幻莫测的天气。

罗布泊的天气很是喜怒无常,白天烈日当空,晚上却是寒风刺骨,多变的天气也带来了多变的气温,时冷时热让大多数科考队员都出现了头晕、恶心和浑身不适的严重症状。

但是,面对着自身的不适,凶险的地理环境和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大家都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前线,并进行着各种既定的科考。

深入考察遇阻出外找水神秘失踪

按照出发的既定的任务,成功纵穿罗布泊湖盆腹地后,考察队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本可凯旋而归。但彭加木和科考队员受穿越湖盆成功的激励,临时改变了计划,他们打算在木兰休整后,再出发向东去考察疏勒河故道,然后从那里返回罗布泊北岸营地。

为什么要临时改变行程去考察疏勒河故道呢?

其一当时科考队提前完成既定科考任务,不论是物资还是时间,都还有剩余,穿越罗布泊腹地本就很艰难,在他们看来,既然都走到这里,且还有时间,为什么不能继续延伸考察呢;

其二疏勒河故道是古代从敦煌到古楼兰的必经路线,但有关于这条故道的记载很少,如果能够把它调查清楚,对接下来全面研究罗布泊的自然、人文历史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0)

当然,彭加木和科考队员也知道此行十分危险,所以队员之间达成了一个共识:

当水和油用到一半,但路一半还没走完,那就原路返回,绝不耽搁。

6月11日,彭加木带着科考队毅然离开米兰,向东再次进入罗布泊荒漠。

“为了科学探索,可以不顾一切”。

这次行程比纵穿罗布泊湖盆腹地更加艰辛和危险,越往里走,天气越来越热,一路热浪滚滚,风沙又很大,车队艰难地在无边无际的沙包中穿行。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队员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人开始呕吐,甚至有些人已经接近昏迷。

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没放弃,面露坚定之色,毅然朝着前方走去,没有一个人提出往后撤。

3天后,彭加木和科考队艰难地来到了一个叫柳树沟的地方。

原本按照预定计划,科考队应该在此时到达库木库都克,且物资也应该处在较为充足的状态,但事实上没有,科考队不但没能按照预定计划到达目的地,且水和汽油也所剩不多了。

这个时候,摆在彭加木和科考队员之间的只有两个选择,退或进,退可以保证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进则很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危险。

在生命面前,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退缩,当时彭加木这些英雄没有,他们一致表示:

就是将热血洒在罗布泊,也要打开这块神秘土地的大门,绝不后退。

就这样,经过一个夜晚的休整,彭加木和科考队再次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1)

2天后,也就是6月16日,科考队终于到达库木库都克。

库木库都克以前从来没有人进入,科考队在这里发现了野骆驼群,并拍照考察,取了标本,这一天队员都很兴奋,他们再次创造了一个历史,征服了一个以前全世界未曾征服的地方。

然而,兴奋过后,科考队员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汽油只能支撑汽车再往前走几十公里,饮水所剩无几且开始发臭,无法饮用。队员们在附近找了一天也没能找到可饮用的水。

科考队员所处位置距离罗布泊北岸有400多公里,在没有水和汽油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返回。

在这危急时刻,彭加木当机立断于当晚9时半亲自起草电报,向马兰基地前沿指挥部“720”发出了求救:

“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即库木库都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18日。”

次日早晨9点,马兰基地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并要求科考队报告坐标和地形。

科考队收到回电后很是高兴,之后赶紧把自己所在的位置告知马兰基地:东经91度50分;北纬40度17分。标志是:地面上插有一杆红旗。

马兰基地接到科考队的回电后,为了科考队的安全,决定先派直升飞机紧急救援,先送去500公斤水。水至关重要,没有汽油可以等,但是没有水就会有生命危险。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2)

17日接近中午,马兰基地回电:

“18日上午送500公斤水,但直升机无法送油,请原地待命。”

接到马兰基地明确的回复后,科考队员们为之一震,知道自己有救了,他们都非常高兴。然而,就在萧万能接到电报,准备跟彭加木汇报时,他却发现彭加木不见了。

副队长汪文先获悉此事,原以为彭加木去附近上厕所了,很快就会回来,就在帐篷内等待。

可是左等右等,等了半个小时都没有等到他回来,汪文先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也就是在这时,王万轩在车座上发现了彭加木留下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一句话: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这是彭加木留给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3)

科考队员感到十分不安,赶紧分成几个小队四散寻找彭加木。

然而,大半天都过去了,搜索小队走了数公里,都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迹。

在罗布泊这个死亡之地,独自去找水无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半天搜寻都没能找到,科考队员知道肯定是出事了,遂赶紧往上汇报。

6月18日凌晨2点,彭加木失踪的消息通过新疆军区,传到了科学院,再传到了国务院。

之后,党中央迅速下达了“全力寻找”的指令。

接到党中央下达的搜救指令后,新疆和甘肃当地部队出动空军与地面部队开始大规模寻找。

从6月20日至26日,军队和科考队员出动136人次,空军出动9架直升机、3架安-2型飞机,在出事地点东西30公里范围内反复寻找,却都以失败告终。

自彭加木失踪后,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高密度、立体式、长时间的寻找,然而不幸的是都没有找到彭加木的遗体。

就这样,一句“我往东去找水井”,成为了世人难解的7字之谜!

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什么玄机(他到底去了哪里)(14)

彭加木到底去了哪里?

有人认为彭加木可能在找水途中迷路沉入沼泽,或者迷失方向疲倦休息时被风沙掩埋,或可能碰上沙漠中的狼群,或体力不支旧病复发昏倒后被掩埋……

无论是哪种猜测,笔者都衷心希望能找到彭加木烈士的遗体,让他魂归故里,安葬在烈士陵园中,供后人瞻仰。

谨以此文致敬革命烈士彭加木教授。

彭加木是我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不管是科研水平,还是品格,都是最优秀的,他的失踪对新中国来说,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