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后窑头鼓队(韩城挎鼓子和绕杆子)

陕西韩城后窑头鼓队(韩城挎鼓子和绕杆子)(1)

挎鼓子和绕杆子,是流行于韩城市全境的一种简朴的民间鼓舞。

挎鼓子,本是由大鼓、大锣、大镲、马锣等组成的一支打击乐队的打击乐艺术。但击者或多或少均有一些简单的的舞蹈动作,尤以击鼓者为最,故亦可称为鼓舞。表演时,由5—10名鼓手组成一个圆形图案,各自挎鼓而击,并移步向顺时针方向呈圆形挪动,一边同步向右移转,—边小步微微前移,使乐队缓缓前行。但不管前进多远,圆形图案保持不变。行进时击走锣鼓(亦称《隔锣鼓》)鼓点。鼓谱简洁,节奏平稳,无限反复。停进时则击《风搅雪》(俗称“乐歌”)鼓点。此为多段体鼓谱,紧慢相间,对比显明,节奏复杂,击法各异,技巧性强。锣镲击者,系一般动作,而击鼓者则花丽多变,现出不同的舞姿。

击鼓者头戴圆形坡式尖顶红缨帽,腰系一幅白折裙,用红(白)布系鼓于胯上腰间。两腿呈半蹲状弓形,使大鼓正好置于两大腿内侧,保持平稳状态。击鼓时,击者一面抡槌舞动,一面左右扭胯,使鼓左右平行摆动。由于击时鼓总是挎于腰间,是曰“挎鼓”。击鼓者击鼓时,抬头挺胸,闭目晃动,神态飘然自若。待击《风搅雪》时,则两腿不动,重在手功。其舞姿集于两手。此曲有“对折”(全曲主题)、“慢上坡”“紧上坡”“老虎磨牙”“肚里疼”“风搅雪”“尾声”等多段。因有重击、轻击、快击、慢击、弹击、旁击、边击等多种击法,故两手动作变化多端,呈多形舞姿,可谓声舞并茂的一种艺术形式。

绕杆子,是一种用五色彩带、彩绸、花束、银铃、棉花人等装饰了的长竹杆。杆顶着一小型三角彩旗,绕杆时,彩旗飞舞,故绕杆子亦称“飞旗子”。其舞蹈简单而纯朴,华梢而纤巧。执杆者多为姑娘,身着艳服,眼戴墨镜,右手正握绕杆,左手翻掌而扶,面对鼓队,左右轻绕,使花竹杆顶端闪动,小旗随着飞舞,如花飘蝶舞一般。绕杆者似在指挥乐队,实则随鼓点而舞。它与乐队交相辉映,花丽而有节,繁复丽协调。一般是一个乐队前后各有一个绕杆对舞,有的则是一群绕杆,在乐队外呈圆形而环绕。环绕时,绕杆队与锣鼓队相反呈逆时针挪步。远看就象两个花盘同时反向转动一般,给人以新奇之感。除此常见的对绕、环绕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舞步和图形变化,如一字长蛇似的两列竖队同方向绕、反方向绕、两列横队对绕,以及与乐队相间穿插而绕等。呈现出五彩缤纷、不同情调的舞蹈画面,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种鼓舞,源于何时,尚待考证。从击鼓者头上戴的下大上小的圆形尖顶红缨帽和左右晃动的挎鼓形式来看,似有我国古代金、辽和元代的一些骑士遗风。

陕西韩城后窑头鼓队(韩城挎鼓子和绕杆子)(2)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辑录

陕西韩城后窑头鼓队(韩城挎鼓子和绕杆子)(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