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基本框架图(世界哲学源流史实用主义之五)

西方哲学史基本框架图(世界哲学源流史实用主义之五)(1)

实用主义之五:米德

  提到实用主义,我们不能不在曾与杜威齐名、并与杜威共同创立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米德那里停留,领略他独具特色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米德(1863-1931)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莱。1887-1888 年在美国实用主义的诞生地哈佛大学学习,曾得到罗伊斯、詹姆士的指导。1888 -1891年留学欧洲,研究心理学和生理学。回国后,结识杜威,并于1894年随杜威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共同创立了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的芝加哥学派。  米德生前没有发表过专著,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均是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它们是:《当代哲学》(1932)、《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十九世纪的思潮》(1936)、《行动哲学》(1938)。  米德的哲学受詹姆士、杜威等人的影响,但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他还吸取了柏格森和怀特海关于活动和过程的观点。米德对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也颇有研究,并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影响。这些不同的来源使其哲学带上" 多元" 和" 独创" 的特色。不过,米德在美国实用主义者中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因为他把实用主义的基本哲学思想同生物进化论和实验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主义,成为杜威之后的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1.社会行为主义

米德认为作为心理意识的心灵和自我不是物质的产物,也不是超自然的东西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换言之,它们既非物质性存在,也非精神性存在,而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米德接受了体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冯特的心理学,具体说明心灵、自我。他反对用人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人的行为,主张用分析人的有机体的行为来解释人的一切心理意识活动。所谓有机体的行为,是指有机体对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这意味着有机体具有反省的能力,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环境的刺激。心灵和自我正是有机体和环境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米德还认为,心灵和自我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在这种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人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弥补了仅靠姿态传递信息的不足。

他指出,姿态和语言都是行为的符号,在发出者和接受者那里,它们具有共同的意义。换言之,符号是具有社会性的。不难看出,米德接受了行为心理学,但又突出了行为的能动性,即有机体的反省能力;还接受了冯特关于行为的社会性,但又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提出" 语言的社会性"?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的基本倾向是,强调个人的心灵、自我及与之相关的思维活动受其所参与的社会行为决定,主张人必须运用社会上通用的语言,采取既定的思想格调以及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态度,与社会环境交往,从而使自己社会化,成为自我。但是,米德又没有把个人完全统摄于社会之中。他认为个人与社会、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就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自我结构的分析中。米德主张自我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因而自我的表现必是多样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自我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化。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最终把人与社会的关系归结为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尽管他处处强调" 社会性" ,他仍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  

2.宇宙论

米德主张应按照生物进化论的精神来解释经验,即把经验看作是一个活动的有机体同所感知的周围世界的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有机体和环境均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指出,每一个变化的有机体与其相应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是一个前景。" 前景就是世界对个人的关系和个人对世界的关系的世界。" (米德:《行动哲学》,第115 页。)这就是说,前景是相对于活动主体而言的对象的系统。

他还把前景的适应范围加以扩大,认为一切事物与他物的关系都处于前景系统之中。每件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前景中其他事物的性质。处于不同的前景中,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由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均是多种多样的,前景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米德又对此作了疏理,认为就大的范围而言,前景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心灵三类或三个层次。宇宙就是各个层次的、具有多样性的前景的统一。  米德的这种宇宙论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在事物间的能动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确定事物的性质,有利于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但米德所论述的一切关系均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的。而主体又是这一关系的中心,从而势必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它的客观的绝对的意义。  米德关于前景的观点受到了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的影响,这是其观点有可取之处的科学依据。  

3.认识论

米德对认识论的论述同样是从有机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出发的。他否认把认识与所知、主体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否认把发现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指导人的行动,当作认识的任务。他主张把认识论变为方法论和逻辑,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寻找选择环境、应付环境的方法。米德认为真正的认识只能存在于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一定的前景中或境遇中。任何知识的意义和真理性都取决于产生这种知识的境遇。同一知识处于不同境遇中,其意义和真理性不同。因而我们只能讲一定境遇下的知识,不存在一般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知识,寻求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的方法呢?米德提出了他的五阶段说:①看出问题所在;②根据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条件,对问题进行表述;③提出观念和形式假说;④对假设进行理智的检验;⑤对假设进行试验的检验。  米德的认识论强调了知识的具体性、相对性,但他把知识归结为寻找具体境遇下具体行为的方法,也就必然排斥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所做的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米德的实用主义在基本路线上与其前辈的实用主义一致,但他又对詹姆士、杜威等人的观点作了发挥和创造,使之带有较多的客观和科学的色彩。因而在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