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群体会出现数字鸿沟(多维度理解数字鸿沟)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老年人在互联网社会中的数字生活图景,还从数字生活对老年人的双重排斥入手,专注于当下老年人网络生活痛点,进而探讨了适老化改造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延迟退休政策下,对适老化政策的倡议。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课题组报告提出“数字分层”的概念框架,从信息能力和数字融入态度两个维度将老年人分成四个类型,信息能力高、数字融入态度积极的“主动拥抱型”,信息能力高、数字融入态度消极的“被动拥抱型”,信息能力低、数字融入态度信息能力低的“被动远离型”,信息能力低,数字融入态度消极的“主动远离型”。
发布会上,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详细介绍了报告内容,他指出,互联网适老化除了软硬件的改造,还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理念,重新认识老年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
此外,多位老年领域研究专家也对报告做出点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表示,报告提出了一个适老化分析框架,突破了既往对老年人“衰老、负担”的刻板印象,不仅刻画了老年群体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还关注到人的行为变化,“规模和结构是一个平面,而人的行为是多样多元的,也是多彩丰富的”。他还指出,以今天中国老年人口超过2.6亿的体量来看,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有很多差别,“今天的老年人跟过去的老年人也不一样”。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认为报告对老年人数字分层和其影响因素的详细描绘,给社会各界提供了很多启示,为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提供了一个抓手。
此外,他还详细解释了适老化概念。“适老化有个英文单词,HCI,H是人Human,C是Computer,I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Interface(界面),第二个事Interaction(交互行为),第三个是Integration(融合)”。左美云指出,对于习惯了报纸式平面交互的老年人来说,手机APP的交互是一种立体化的抽屉式交互,因此,APP的适老化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大华重点评议了报告中对老年人主体性的多维度论述。“我们的研究也有一种适老化的态度在里面了。把老人作为研究对象时,把这个老人内在的需求和观念都纳入考虑,让大家看到一个人在那里”。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丁志宏表示,适老化应该是双向适老化,既有环境的改变,也有人的改变。换言之,强调环境改变的时,也要强调老年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子女甚至孙辈对老年人的反哺,通过代际互动激发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帮助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提升自我效能感。
与会专家还就广受关注的老年数字鸿沟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多位专家指出,数字鸿沟包含多种形态,在不同的代际之间会有不同特点,一种鸿沟形态被解决后,另一种鸿沟形态可能会成为主流。比如,以前很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接入式鸿沟”,随着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数字鸿沟更多表现为“知识鸿沟”,具体表现是老年人更容易收到网络谣言的困扰。换言之,数字鸿沟无法完全被抹平,只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被缩小或者弥补。
基于老年数字鸿沟的特点,陆杰华还提出了三点治理思路。参与式治理,构建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的多元共治格局;包容性治理,充分考虑代际差异,平衡青年、中年“快行者”和老年“慢行者”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治理,要关注线上治理和线下治理的结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