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的十大标志(终于明白为什么他被称为)
知乎上曾有人写书评,说有三个人的传记,越早读越好,那就是王阳明、曾国藩和富兰克林。
之前已经读过了《富兰克林自传》,最近又读了《曾国藩传》。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了解了曾国藩,走进了他的一生。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位列四大中兴名臣,一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他创建了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读完全书,感觉曾国藩的一生,可敬、可叹,也可颂,难怪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起点却极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考秀才考了七次;
身体禀赋很差,多种疾病缠身;
出身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凡的老百姓;
年轻的时候,性格有很多缺陷,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至极的人,却凭借着自我的不懈努力,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至高境界。
那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曾国藩呢?读完全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尚拙”(崇尚笨拙)——从不投机取巧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为三步:秀才、举人、进士。曾国藩一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一个秀才都没有出过,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到了曾国藩爷爷曾玉屏这里,他就像中了邪一般,发誓要送自己的孩子读书做官。
于是,曾国藩和其父曾麟书开始了漫漫的科举之路。
终于,曾麟书43岁时考中了秀才。而这一年,曾国藩第六次落榜,不仅落榜,还在“反面典型”的告示牌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被批“文理欠通”,意思就是此文文笔还可以,就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这一次对曾国藩打击很大,他坐在书房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而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太笨了。
湖南乡下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曾国藩有一次黄昏的时候在背《岳阳楼记》,一个小偷进入他家,爬上了房梁,准备等大家都睡了去偷东西。
结果曾国藩怎么都背不下来,最后,那个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个。”
说完,就流利地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原地目瞪口呆。
这个传说虽然真实性不可考,但却说明了两点:一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二是他确实很笨。
通过连续六次落榜,曾国藩自己也明确了自己的短板:进取心很强,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聪明大脑。
为了解决自己这个短板,他认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异于常人地努力奋发。
这一次,曾国藩也意识到,用力不能用蛮力,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
于是,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优秀的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对比,以发现自己到底差在哪里。反复的对比之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文章的不足,并且要在不足之处猛下功夫。
一年的苦学之后,他终于在第七次考上了秀才。
而且之后似乎一通百通,在考取难度更大的举人和进士时,他只一次就成功了。
艰难的科举之路造就了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也就是说,笨拙胜过投机取巧,更靠得住。
他还发现了下笨功夫的好处:
一是因为笨拙的人没有资本,所以比别人更虚心,更愿意付出;
二是笨人从小受的挫折教育多,失败的多,因此抗打击能力强;
三是笨拙的人不懂得取巧,不会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下蛮力,所以做事不留死角。
所以,笨拙的人虽然看起来蛮,其实越往后就会走的越顺,因为基础打得牢固。
纵观他的一生,他也充分发挥了“尚拙”的人生哲学:
他做人讲究“拙诚”,对待朋友真诚,不玩心眼,对待别人的以怨报德,他也从不反击,所以他一生朋友无数,多为深交,且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功业,也多半得益于朋友的相助;
他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塞、打呆仗”,从不凭着诡计奇谋,而是踏踏实实,死磕到底,虽然是文人出身,但靠着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和总结,打造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就好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初看笨拙,实则锋利,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在同时代的人中,曾国藩是最笨的一个,却也是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个,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而天资过人的左宗棠、李鸿章都远远不如他。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国藩具有“尚拙”精神。
2.立志高远——30岁立志做“圣人”
高中进士之后,曾国藩去北京做官,然而又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卑中。
曾国藩当时任职的翰林院,都是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气度不凡,具有学者风范和大儒本色。而与他们相比,曾国藩却是一个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不仅一口乡音,而且穿着也土里土气,最要命的是,他没怎么读过书。
因为他之前读的都是应试书籍,他所花的精力也都在八股文上,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修养。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为他新的焦虑。
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
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为人傲慢,没有修养;
“虚伪”,即社交场合容易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之词,还喜欢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好色”,爱看美女。
为了克服以上种种缺点,在曾国藩30岁这一年,他立志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他在给弟弟写的信中,说自己已经立下了终身之志,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我们的30岁,有些人还在浑噩中度日,没有找到人生目标,而曾国藩30岁就有做“圣人”的目标,可见曾国藩的觉悟之高,光这一点,就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难以企及的。
那为了做“圣人”,他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写日记。
跟普通人一样,刚开始他写的日记只是记流水账,且不能坚持,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他特地向唐鉴和倭仁请教日记的写法。
从此之后,曾国藩的日记注重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记录,以对自己的脾气、性格进行反省,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足之处,他要么大骂自己一顿,要么抓紧去给别人赔礼道歉。
为了监督自己,他还间隔一段时间,就把日记给自己的朋友传阅,通过外力来监督自己。
在日记之中,曾国藩还给自己立下了12条做人规矩和课程,翻译为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是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就这样,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并且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曾国藩的脾气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曾国藩的一生,因为立志高远,让他从不在小目标、小诱惑前止步,而是时刻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自我磨砺,对自己的天性进行搏杀,虽然过程极其痛苦,但也让他具备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品质。
3.反思——逆向思维,善于总结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而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
当时与太平天国对抗的,是晚清的“绿营军”,而这支军队却没有战斗力,多次失败。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分析“绿营军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就是曾国藩的逆向思维。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的:
“要朝前想、往后看,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而不是自己的。”
正因为曾国藩深刻总结了别人犯的错误,所以湘军才能规避许多弯路,最终所向披靡。
曾国藩曾经被解除兵权,在家蛰伏两年,而就在这两年中,他对自己在官场上的言行进行了深刻反思,终于“大悔大悟”。
他认识到以前行事过于刚强,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而在官场上,这种作风显然是行不通的。他终于意识到,以前他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都是在官场生存下去的必需手段。
只有在必要时圆滑柔软,才能顺利渡过难关,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彼岸。
当再次出山时,他彻底变了,朋友们几乎都不认识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第二,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第三,他善于“同流合污”了。
正是因为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他一次次地战胜人性中的弱点,一步步把自己塑造成更好的样子,所以才能于低谷处“脱胎换骨”,最终逆风翻盘,华丽转身。
曾国藩一生中的每一阶段,都值得我们深刻学习。曾国藩身上所具备的美德与习惯,一篇文章是无法囊括的。
与富兰克林一样,曾国藩的身上,似乎承包了人类身上所有的闪光点,让人肃然起敬,感慨敬佩。
就像作者张宏杰在结尾所说的那样: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
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作者简介:孟小喵,90后小仙女,爱生活,爱写作,专注心理和情感。希望用我真挚诚恳的文字,打动你柔软善良的内心,陪伴你我悄然成长的每一瞬。
原创作品,欢迎转评赞,盗用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