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心理咨询训练方法(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及其家庭疗法)

萨提亚心理咨询训练方法(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及其家庭疗法)(1)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 - 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 (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

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人类行为杂志》 (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

1951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 (Illinois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 (Family Dynamics)。

1959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 (Don Jackson)、儒勒·里斯金 (Jules 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 (Goldenberg, 1985),她在1964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治疗” (Conjoint Family 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22种文字的翻译。

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 (Esalen 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 (inner self)与“家庭关系” (family 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 (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1964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常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

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不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

由于她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并独自形成一派。她的学生及弟子,为了纪念她为心理治疗所作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命名其治疗模式,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Banmen 1976,Satir1991)。

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 、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

萨提亚模式另一极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时,更关心“我们”,在这样一个被充分尊重和关心过程中,我们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体验过程。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她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萨提亚模式是关于⑴“我自己”:内在和谐、做自己的主人;⑵“我”与“另一个人”:关系和睦;⑶“我”所处的人际系统(家庭或组织):社会和谐、家庭或组织成员之间和谐、协作、有凝聚力等的学问。萨提亚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

模式起源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6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萨提亚在这个时候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全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这些经历以及之后的经验,让萨提亚发现,治疗并不仅限于“那认定的病人”,也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介入。也许,她可以借改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来带动整个家庭的改变——当然,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家庭中每一个个别的成员。

这也让她开始强而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让案主以不同的身体姿态来代表、呈现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可以透露出、并使案主觉察到那些他没意识到的信息,并从而有所改变。

五种家庭沟通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型(4.5%)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50%)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30%)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超理智型(15%)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0.5)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