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

清代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官制的复杂演变决定了清代官制顶戴内容的丰富。文武百官身上那别具特色的官帽与顶饰,成为大清帝国文官、武将等级尊卑的鲜明标识,从顶戴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官员的品级区别,成为我们今天认识古代各封建王朝官制与顶戴的鲜活标本。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1)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2)

这是一顶清代官员所戴的凉帽并配有漆皮帽盒。此款凉帽材质为藤制,高为18.5厘米,帽径30厘米,外裹绫罗,颜色为白色。上缀红缨,顶饰阳文镂花金,顶高5厘米,顶珠之下装有白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可见这是一顶品级九品的夏吉服冠。

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祭祀庆典的朝冠;常朝礼见的吉服冠;燕居时的常服冠等。每种冠制都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3)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其次呢制、缎制或布制。颜色以黑色居多。皮毛之类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狐等。上缀红缨顶珠。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材质为藤、竹等制成。外裹绫罗,颜色为白色、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4)

清代文武官员的礼冠式样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5)

按照清代各级官帽的顶饰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官帽顶饰,第一类朝冠顶饰,为柱式立纽,第二类吉服冠顶饰,为球状圆纽。文、武二至七品官其朝冠与吉服冠的顶珠,依次为镂花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和素金顶。不同的地方是,一品官的朝冠顶用红宝石,八品顶用镂金顶,九品及未入流官顶用镂银。顶座均为镂金。而戴吉服冠的官员:一品顶用珊瑚,八品顶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顶用阳文镂花金。顶座均为金或铜。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6)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7)

早在雍正八年( 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于乾隆以后,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或涅顶的来代替。如,一至六品的顶珠依次称作:亮红顶、涅红顶、亮蓝顶、涅蓝顶、亮白顶、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8)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十三行画家关乔昌所画的林则徐画像,画中的林则徐的官帽就为冬吉服冠,顶饰为亮红顶,这就能识别出当时他为一品官员。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9)

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之下装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翎管为圆柱空心,用以安插翎枝,顶部由丝绳将翎枝固定于官帽后方。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鸡的羽毛染成蓝色所做,花翎为孔雀的羽毛所做,又称孔雀翎。从孔雀翎的外表来看,区别在于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多少而定,简称“花眼”。“花眼”又分为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尊贵。蓝翎则羽毛长而无眼。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10)

清初, “顶戴花翎”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清中叶以后,经过历代皇帝恩准,戴用花翎的官员逐渐增多,花翎也逐渐被贬值。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而这也让清代花翎之制走向了穷途末路。

清朝有顶戴花翎的最小官级(顶戴花翎是什么)(11)

因此清代官制是繁缛而有序的,清代官帽顶饰是缜密而多彩的。森严的官制因维护盛世而令人欣慰,多样的官帽顶饰因人性的存在而尚存暖意随着清帝国的渐行渐远,古代官制与顶戴的尊卑界线早已模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