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

"少卿,杂役,今日公案何时毕?陷阱迷局,蔽日浮云终将散。"伴随着良心国漫之作《大理寺日志》在B站的热播,许多青少年都对于其中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冷知识"趣味浓厚。从"饮茶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再到今天所要讲到的"胡人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国产动漫,颇受好评!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

国漫《大理寺日志》

在国漫《大理寺日志》第五话"阿里巴巴"中,专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位唐代的留学生"阿里巴巴"。他原本是大食国的一位高等贵族少爷,在剧中充当的是"大理寺评事"的一个职位,高鼻梁,黄卷毛,说着一口"塑料普通话"。就是这样一名快乐的"胡人"青年,放弃了原来优渥富裕、坐享其成的贵族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商队来到唐朝,被安排在大理寺任职工作,开始了一段大理寺的生活。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2)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3)

阿里巴巴 剧中胡人角色

01、唐代也有"留学生"?

唐代历史中,究竟有多少"留学生"?就像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阿里巴巴"那样的"歪国仁",在唐朝任职,学习汉语,还有通过严格测试的官话考试。其实,这一现象在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第四话"礼部夜行"片尾彩蛋中,便有短暂提及:

"唐代对外的认知程度与范围非常广泛,不但鼓励内外贸易,还允许外国人居住、任官、通婚。希望谋求官职的外国人,与国人一样需要通过科举制度,参加考试。"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4)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5)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6)

国漫《大理寺日志》

确实如此,唐代教育可谓是唐代对外开放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胡人"留学生"跋涉千山万水,进入唐代学习。安定繁荣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吸引这些胡人"留学生"的关键因素,就比如剧中设定的女皇武则天时期,在当时的半个世纪中,疆土开阔、人口兴旺、坊市热闹,许多胡人商人和"留学生"慕名前来。

外,唐代时期奉行一种宽松友好的对外政策,那些胡人"留学生"自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其实,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就确定了"柔怀万国"、"申辑睦,敦聘好"的睦邻外交政策。到了唐太宗时期,愈加主张积极发展同周边藩属及邻国的友好关系。后来的唐玄宗时期,更是"开怀纳戎,张袖延狄",特别自信潇洒地对邻国"润之以时雨,炤之以春阳,淳德以柔之,中孚以信之",在种种具体举措上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为了维护这种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唐代时期会专门安排一些有才能的胡人在朝廷或地方做官,为远赴唐朝的那些"留学生"们准备好必要的生活物资。比如,在《唐会要》卷六六中便有记载鸿胪寺每年都要从国库中拨粮一万三千斛,用来供应招待外宾之用。

在国漫《大理寺日志》中,"阿里巴巴"显然正是受惠于唐代时期这种开放友好的政策的。他不仅仅在当时的最高法院"大理寺"任职,还可以和原先的大食国家人保持着不算生疏的一种联系,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7)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8)

02、唐代时期的"胡人文化"

在国漫《大理寺日志》第一话"洛阳寻兄"中,估计很多人对于剧中出现的"胡饼"印象深刻。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古代西域地区引进中原的一种食物,主要以以胡桃仁为馅,是唐代时期流行的街头吃食之一,这便是一种带有胡人烙印的饮食文化。

其实,唐代时期的"胡人文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饮食层面。在不少唐人的域外题材小说中,记载了许多域外民间故事、域外奇人奇技、域外商人的经商奇遇、域外流行的乐曲和乐器、关于胡奴和胡女的故事以及一些域外僧道的故事等等。

比如,在这样一部唐代前期的中国志怪传奇小说《广异记》中有记载,一则波斯胡人的经商奇遇,类似这种充斥着神秘冒险色彩的寻宝、识宝和宝物交易经历,捕获了当时不少人的好奇心。特别是那种惊险刺激的宝物故事,类似剖体藏珠、借情套购、压价欺蒙、炫奇泄底等情节,在唐代小说中被描绘的相当奇幻。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风逆旅,见方石在主人门外,盘桓数日。主人问其故,胡云:'我欲石捣帛'。因以两千求买。主人得钱甚悦,以石与之。胡载石出,剖得径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使还本国。"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9)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0)

剧中阿里巴巴的传奇经历

这种传奇故事在国漫《大理寺日志》"阿里巴巴"身上也发生过:"阿里巴巴"家里托人送来一对骆驼,他嫌照顾费事,就卖给了胡肆老板,结果他给的丝绸比骆驼还难保养。于是,他就又拿丝绸跟珠宝商换了一堆红宝石。不料,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怪盗,抢了宝石,那人硬塞给他一根骨头,哪成想这是上品的象牙,被人引荐送给了皇上。皇上一高兴,就在洛阳河边赏赐给他一座豪宅。这种极品的运气,也另许多小伙伴观众万分羡慕。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乐曲在唐代也是名震一时,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于胡人乐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南卓所作的《羯鼓录》中,有专门记载羯鼓乐曲的创制以及演奏技法等。许多胡人乐器也通过汉唐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比如箜篌、琵琶、胡笛、胡角、胡笳等等。

汉唐时期,伴随着西域地区的乐曲和乐器大规模地传入中原,不少"好歌舞于道"的昭武九姓粟特人来到中原,这在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就有记载。当时的粟特胡人大多善歌善舞、技艺杂多,常常成为长安、洛阳街道的一道盛景,吸引着不少唐人驻足观看。

不过,胡乐正式融入中原音乐体系之中,还是后来唐玄宗时期发生的事情。唐玄宗特意取消了十部乐的专属名称,代之以"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称呼,在唐代乐曲中融入胡乐的成分,"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1)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2)

国漫《大理寺日志》

03、良心国漫的自我反思与救赎

作为一部画面制作精良的国产动漫,《大理寺日志》中的故事风趣幽默,部分情节搞笑荒诞;而作为一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悬疑片,《大理寺日志》确实通过一些隐晦而精巧的线索设置,牢牢地抓住了许多青少年的好奇心。

同时,它也不失为一部"寓教于乐"的良心动漫,将丰富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借助于片尾定格动画"彩蛋"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许多青少年大开眼界。

比如,在剧中这样介绍"唐代小吃",不仅出现了以点心著称的"名厨",甚至还有专门品鉴小吃的"名店"。在当时就有胡人开的"饆饠店"风靡一时。可见无论哪个时代,吃货都是一直存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饆饠"呢?

所谓的"饆饠"呢,其实就是在唐代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面点小吃",里面包有馅心,以荤馅为主,呈卷状,两边开口,形状颇为粗大。在第五话《大理寺日志》小剧场中有专门介绍此类"面点小吃",还悉心地告知了观众"蟹黄饆饠"的具体做法:

"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黄饆饠,珍美可尚。"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3)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4)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5)

国漫《大理寺日志》

虽然不能将国漫《大理寺日志》比作是一部唐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但是短短的数集小剧场"彩蛋"也是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目光。或许,这部国漫的闪光点还不仅仅集中于唐代历史文化的那些"冷知识",还在于整个悬疑故事叙述的的惊心动魄,正如片中主题曲所突出的那般,刀光剑影,犹记初衷!

"朝堂之上刀光剑影动,谁在背后设局操纵?挺身追寻真相,落入陷阱中。揭破阴谋诡计,弄臣更得宠。孰知那国之栋梁,是奸是忠?多少无辜生命被断送?"

"迷雾追踪,只凭这一腔孤勇,三尺青峰。破诡局。斗智缉拿真凶,但行好事不问吉凶,哪怕纵入那万丈深渊之中。风,空中嘶吼。当新雪掩盖过往伤痛,仍要记得初衷。为天下主持正义,成就不世功!"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6)

大理寺日志四月新番(大理寺日志中的那些)(17)

“猫爷”李饼 动漫中的角色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猫爷"李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特别鼓舞人心:"逃避是没有用的,不如与命运一博。至少尽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论成败,都比留下遗憾要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曾经的国漫产业也一度举步维艰,在我看来,剧中出现的这样一句话,便是对于未来国漫产业的鼓舞与振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