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勤为本(切问近思笃行晓理)

知易行难勤为本(切问近思笃行晓理)(1)

知易行难勤为本(切问近思笃行晓理)(2)

张秋敏校长与学生们在一起

知易行难勤为本(切问近思笃行晓理)(3)

学生们在中科院植物所专家指导下做实验

知易行难勤为本(切问近思笃行晓理)(4)

欢乐海棠采摘文化节

——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落实“思晓教育”课程体系侧记

在当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到底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给他们提供怎样的选择,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什么样的文化,才能为他们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今天每一位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京城教育强区海淀区,在钟灵毓秀的香山脚下,在汉、苗、满、回、蒙、土家族、藏族七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这样一所小学,整合多元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落实“思晓”课程体系,让学生们站在课堂的最中央,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孩子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她就是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一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校。

传承文化凝聚力量 师生且思且晓且行

走进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便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浓浓的文化氛围。简洁又意蕴深远的校训、悠然见南山般的校园景观,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团队……这些都让这所小学变得不一样,而这些在校长张秋敏看来,都是学校“切问近思、笃行晓理”这一核心文化熏陶渐染的结果。

“近年来,我校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学校文化,凸显办学特色。”校长张秋敏介绍,“‘切问近思、笃行晓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和校训。”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但这八个字背后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笔者了解到,《论语·子张》中提到“切问近思”,意思是说学习从近处和小处开始,由近及远,包括知识、品德和行为的积累和修养。《礼记·中庸》中提到“笃行”,意在强调学习要做到“知行合一”。“晓理”是指知书晓理,有文化、懂道理之意。两句话中含有“思”与“晓”二字,校名简称四小,谐音“思晓”,正好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这真乃天作之合,实至名归。

“海棠花园、实验摇篮”是四小的办学目标。四小的校花是娇美鲜艳的海棠花,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实验摇篮”,主要兼顾和强调校名中所表达的“实验”品质。四小通过落实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将打造一所教师有荣誉感,学生有幸福感,家长有成就感的学校。

有了理念,如何让理念落地,考验着校长张秋敏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智慧。“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需要,依据‘切问近思、笃行晓理’的办学理念,首先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其次完善了‘思晓课程’体系。让课程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教学及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充分融入到生活中。”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三个层级,以学校、课堂、家庭、社区为四条实施途径,形成了思课程、晓课程、礼课程、行课程、艺课程五大课程领域,建构了紧密围绕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思晓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为载体,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能思会问、笃行晓理”的海棠少年这一育人目标,三个课程层级、五大课程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课程选择,使学生在生活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打造绿色科技课程 彰显文化品牌特色

“思晓课程立足从整体上构建符合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结构,我们将各类社会资源纳入课程中,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学校教学干部表示,“我们充分利用蕴藏在学校周围的独特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绿色科技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彰显学校文化和特色,创立学校品牌。”

学校位于香山地区,周围有景色幽美的香山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等。

“这些丰富的资源,作为我们的课程活动基地,为师生提供了科普实践的机会。”知性优雅而又不失豪爽大气的张秋敏校长自豪地告诉笔者,学校和这些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这些单位的全力支持,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为学校绿色科技课程实践提供了平台。“我们通过绿色科技课程,逐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遵循了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学校依托国家课程,借助植物所专家,结合教学实际,相继编写了《校园植物名录》、《植物课程》、《植物与阅读课程》等,《植物课程》循环使用,每一章节针对不同年级的国家课程进行拓展、补充。这把学生带入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开发校园植物种植 体验分享“采摘节”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句话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生活哲学和智慧。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着手为学生们打造这样的教育环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2012年开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发教学楼周围的月季长廊,操场、院子各处通道等边边角角的空地进行植物种植,学生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更让学生们开心的是,操场的一角开发了200余平方米的校园种植实践园——“开心农场”,科技组的教师们以及有经验的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种植知识、养护知识等,使学生在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综合修养。每年国庆节、中秋节来临之际,学校都以“迎双节快乐分享”为主题,进行校园采摘,收获学生们亲手种植培育的蔬菜,如太空南瓜、豇豆、茄子、豆角,还有校园里的海棠果。

“学生们将劳动果实与同学分享、教师分享、家长分享,在分享中体会收获的喜悦。”校长张秋敏介绍,“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责任意识与互爱精神。”

春播秋收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从春播开始,整地、播种、浇水;再到夏季管理,施肥、除草、喷药;到最后的秋收,采摘、分享、总结。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极为认真地撰写观察日记,把大自然的奇妙变化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理解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过程,促进了学生们对生活实践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提升,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甜蜜而又美好的记忆。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全面普及科普知识

专家、教授走进实验四小已经成为常态。好奇而又善问的孩子们,博学而又耐心的专家们,双方有趣的互动,成为学校靓丽的一景。

“我们借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北京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势资源,把‘科普大讲堂’课程内容引进校园,邀请专家进行科普讲堂。”校长张秋敏介绍。专家们用精湛的专业知识,形象的语言、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节集知识、科技、教育为一体的科学课。科学家进校园,为学生播种下科学探究的种子,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深受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在北京植物园温室大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校于2014年修建了校园植物学习、实践基地——“朝露苑”。“朝露苑”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清晨里的一颗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夺目的光彩。目前在“朝露苑”里生长着不同生活环境里的代表植物,将近200多种,分为热带沙漠植物区、亚热带及温带植物区、水生植物区三个区域。“朝露苑”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成为又一个植物教学实践活动基地。

培育“思晓”海棠少年 落实学校育人目标

海棠,是实验四小的校树与校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全校师生更是以“海棠”为主题,挖掘它潜在的教育意义。

每当海棠花盛开时,会引来无数蜜蜂前来采蜜,于是,这便有了与校花呼应的吉祥物——小蜜蜂“思思”和“晓晓”,寓意孩子们善于思考、主动学习、通晓事理、文明行为,希望学生们像小蜜蜂一样,每天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眼前事、每一件小事,在小事中总结经验,自主学习,努力做一名“能思会问、笃行晓理”的海棠少年。

为落实做“能思会问、笃行晓理”的海棠少年的育人目标,按照自我、他人、集体、社会、自然五个层次,学校制定了以争五色“海棠卡”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激励机制,并赋予不同含义:文明礼貌、分享互助、合作负责、感恩服务、探索保护。学生集齐五色“海棠卡”后,颁发印有学校logo的金色海棠卡。争“海棠卡”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思晓文化不仅仅彰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更是扎根在师生的心目中,落实在四小的发展上。在思晓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在建设“海棠花园、实验摇篮”的道路上将会渐行渐远。

北京晨报记者 初小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