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古诗哪个季节(床前明月光诗人在井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引导了很多孩子进入古代诗歌的优美天地中。
以前,大人或老师一般都这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大诗人李白从梦中惊醒,看到床前一地如霜的月光,心有所感,推窗见月,低头想家。
《静夜思》配图
对于诗句中“床”字的理解,现在却有了不同看法。这一两年,流行这样一种看法:这“床”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睡床,而可能是一把小马扎!这种看法从《百家讲坛》中开始流行起来,如今似乎成了主流。
在唐朝以前,中原地带的近邻游牧民族,往往随身携带类似于今天的马扎一样的坐具,下马的时候就能把马扎打开坐下。传到中原后,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物品,所以被称作“胡床”。大概有人说了,这不一把折叠椅吗?怎么起个名叫“胡床”?这就要回到古代汉语的语境了。
在古代,床不仅是卧具,也是坐具。写作于东汉时代的说文解字里面,对床的解释是“床,安身之坐者”,说明当时床主要是指坐具。承担坐具功能的床叫坐床,上面当然就没有铺盖枕头了,中间可以安放小桌案,和现在沙发和茶几的功能类似。大的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在上面,古人说的在床上看书、写字、进食,和朋友交流,当然就是指这种坐床了。真正用来睡觉的床叫“寝床”,也叫“卧床”,这和现代的床功能是一样的。另外,还有一种叫“榻”的小床,类似于如今的沙发床或折叠床。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悬挂或收纳起来。榻一般放在书斋或客房,休息的时候可以坐坐,或者给客人留宿用。榻和床形态上有比较大的区别,床更高大宽阔,榻更狭长低矮。
而在唐代,床和胡床经常通用,例如白居易有诗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如果把床理解为我们现代的睡床,怎么能放进小舟里呢?
据考证,唐代建筑的窗户非常小,躺在床上无法看到月亮,甚至也无法看到月光,必须要下床走到室外才能“望明月”。回到《静夜思》中来,如果把床理解成小马扎,也就是折叠椅,李白这首诗就好理解多了,诗人是专门在院子中坐在小马扎上赏月,这才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以折叠的马扎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李白的《长干行》,里面有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理解为两个孩子绕着床跑来跑去,想想看,那场景是不是非常诡异?但如果换成绕着你的小马扎转了一圈又一圈,可就正常多啦!
这样一说,好像《静夜思》中的床就是那小马扎了?
不!下结论不要那么草率。
让我们先看看其他的证据。翻开一本古汉语词典,找到“床”这个字的解释,可以看到“床”的有一条解释是:井上围栏。
再回头仔细揣摩《静夜思》诗的意境,觉得这个“床”字,似乎“井上围栏”的说法比较合适。
过去农家院落里一般都有水井,位置通常在院子东墙或南墙下,为了提醒人防止无意掉下,井口周围或者用石头砌一个高于地面的台子,或者围一圈围栏,也就是“井上围栏”。这东西电影电视剧里常见,在农村到如今也还有。
用水泥石块砌的“井上围栏”
古有“乡井”之说,人们常常把乡和井连在一起,文学作品中以“有井水之处”喻为故乡的更是很多。
从《静夜思》诗的意境看,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图:诗人在院子里散步,见水井进而联想到家和家人、家乡,看着满院清辉,举头望着月亮,怅怅然发出相距千里共一婵娟的思乡之幽情。
这种由井及乡、由月生慨的思维过程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比较符合生活情境。
前面说过,睡床的说法基本上站不住脚,马扎的说法也有不妥,也不够诗雅。既是思故乡,就不是在家里,客栈也好朋友家也好,提个马扎子坐到外边发呆看月亮,不合常情,也不像诗仙的飘逸性格。想象成诗人在院子中随便走走,无意之中走到井边,进而望月思乡不是更合理吗?
简单的一个汉字,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里面。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其含义,完全可能会误解古人文句的意思呢。
古文一字多解是常态,对古人的作品有不同理解也很正常。对“床”字的理解,不知道你赞同哪一观点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