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催人泪下的几部电影(在这部电影的剪辑面前)
文/斯嘉丽
《花样年华》成为佳作的原因太多了,很多学院派分析得很好,但就是普通人看懂有点费劲,比看懂电影还费劲,我说点人话。
讲故事的顺序,
决定了你看故事的情绪
这几年特别流行那种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因为大家都很赶,赶着吃瓜。这一点无可厚非。只不过,这会影响影视圈,会让影视剧也走向那种通俗易懂,生怕观众因为要思考而离开荧幕的趋势。
导演会觉得观众不愿意思考,只能被表面的感官刺激吸引。所以,影视剧会越发走向傻白甜的趋势。大量的低分影视剧在印证这个现象:
人们急于想知道故事讲了什么,却不再那么关心我为何被打动,打动我的是什么?
这个现象之下,你再看《花样年华》,就会觉得是一部非常可贵的电影。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完全不符合当下以狗血取胜的套路。
两个伴侣出轨的人一起寻找伴侣出轨的原因,期间彼此都发现自己爱上对方,最终隐忍别离,从此成为人生无法回头的憾事。
全剧终。
是不是很简单?
按照现在流行的狗血套路,这个剧情走不过三十分钟就可以大结局了。
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那么多巧合,更没有互相撕咬。
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剧情,可以成为经典?
那还不是因为王家卫讲故事的方式?
第一:
用电影的语言来说,是剪辑的功劳,是蒙太奇的手法;
用文学的语言来说,是留白;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选择把情节事无巨细都拍出来的方式,而是在恰当的地方,戛然而止,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例子。
比如,苏丽珍去找顾先生,周慕云跟她聊自己也爱看武侠,还说要借武侠小说给苏丽珍看。苏丽珍说下次吧。
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苏丽珍拿着一叠武侠小说来找周慕云还书。
所以,你看,在这期间,一定发生了很多借书、还书;又借书,又还书的接触对不对?他们在这期间会不会有什么“白发如新,倾盖如故”的感受?
导演一个镜头都没放出来,他让我们自己去脑补这个过程。自己去猜测。
内向的人接触,都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而不是掷地作金石声。这种留白,也非常适合两位含蓄的性格。
你也会遐想,如果没有两个伴侣出轨的契机,这两个灵魂,是不是会因为相似而互相吸引?
再比如,导演前脚拍周太太催老公早点回家,催老公请假跟自己旅行,导演后脚就拍,周太太变成了给老公打电话说自己要加班,其实明明很早放工,去跟苏丽珍老公约会去了。
这个对老公热情的女人是怎么走上出轨之路的?
到底在这中间,两个狗男女是怎么勾搭上的呢?
电影里两个人正面接触的镜头几乎没有。
脑补,脑补,全靠脑补。
这其实表明了导演的某种倾向,这一对狗男女的故事不是重点,他们对伴侣造成的如扭转命运般的伤害才是重点。
这和现实生活是不是也一样?
那些伤害我们的事,我们似乎已经不记得细节了,但是那种伤痛,却久久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不肯离去。
导演是拨云见日,抛开了日常生活中毫无意义的琐碎,用情感体验的强弱来指导电影的顺序,他拍出了我们情绪中想要表达的部分。这是很多人看《花样年华》欲罢不能的原因:你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情绪被影像化。这种能力,在华语电影导演中,确实无出其右。
第二:
打乱了故事的顺序,首先在情感上给观众暗示,结尾让观众恍然大悟。
比如,电影的开始,是倒叙,其实是故事发生的多年后,两个人在门内门外擦肩而过。这是导演在暗示,这是个错过的故事。
接着我们再看故事缓缓拉开,最后看到结尾的树洞,再来回想开头,就会有一种瞬间被击中的感觉。
就像你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当你走完这一生,再回想你看到的结局,是不是唏嘘非常?
如果你知道是悲剧,你还会不会再开始?
即便你知道是悲剧,你也无法避免,是不是很悲哀?
虽然知道是悲剧,却无法不继续看下去。
每次我重刷花样年华,刚看开头,就开始心里一酸,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会在心里反反复复地问,他们要从哪一步开始改写,才能改变这个结局,两人走在一起呢?
最后我还是会选择接受导演讲的这个故事,那是最美好的花样年华,我却只能错过。大概每个曾经错过的人,都会懂。
第三
在电影技巧上的特点,除了剪辑上的跳跃,电影讲故事的顺序,还有两个重要的技巧,就是前文提到的重复蒙太奇和寓意蒙太奇。而这两个技巧,又借助电影的灯光和摄影表现得神乎其技。
这两个特点是互相交叉的,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刺激你的东西、场景反复出现,而它们又不仅仅是表现你看到的意思,它还有背后的意思。
比如,苏丽珍每次出去买个面,都穿着摇曳生姿的旗袍,孤身走暗巷。
为什么呢?
她老公也不在家,她买个面遇到的也都是糟老头子,她穿给谁看呢?
重点还是,她是那么安分守己的良家妇女,根本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她绝对没有任何想要红杏出墙的不良企图。
那还不是要表现,她的孤芳自赏吗?
她那么美,丈夫却还要出轨,她的美丽,只能在暗夜里独自绽放。
其实,导演是想说,他老公这个渣男真的辜负了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他不配啊!
而苏丽珍自己,内心深处是一个自视甚高的风情少妇,希望做什么事情要做得很好看,很体面。她那么认真生活,却遭遇这样的境遇,导演希望荧幕前的你我都能与她共情。
所以,她换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她老公不看。
所以,她这么美丽的女子,大半夜的天天自己提个保温壶去买面,没人跟她一起吃。
暴殄天物啊!
再比如,苏丽珍每次跟周慕云在小巷擦肩而过。
拍一次叫偶遇,拍了一次又一次,叫做蠢蠢欲动。
在那个光影交错的狭小空间里,是两个人欲说还休的心事。
我的心思,他看懂了吗?
我的想法,会不会是冒犯?
我的奢求,可以说出来吗?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
电影里的光影,既是导演对时代的理解,也是导演把主角们的情绪影像化了。
所以,其实这个特点跟上一个特点是同宗同源的,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电影语言的特点,用画面讲故事。
画面不但讲了情节,还讲了情绪。这个优点,就直接把《花样年华》同直白的电影之间划出了一条鸿沟。但是又不至于艺术性到普通人完全看不懂,可以说是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你说它是21世纪最佳电影,我是服气的。
差点漏掉电影另一个重要的优点:台词。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这句台词是很多文艺青年津津乐道的。
这句台词好在哪里?
它用的是个假设的句式。
所以,如果被拒绝了,自己也可以不必太尴尬,我可以说,这是开玩笑的,因为其实并没有。
这是内心充满试探和不肯定的人才会说的话。
说话的人本身,勇气缺缺。
而,如果就算别人答应了,自己也有反悔的余地,因为我说的是“如果”,实际上,这个如果会不会发生,谁也不知道。
所以这句台词,把挣扎、犹豫、试探、悱恻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确实是本片精华。
也是本片的基调。
因为毕竟是婚外情。
就算是伴侣先出轨,苏丽珍也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她的台词一直是,我们跟他们不一样。
其实,在爱情面前,没有什么不一样。
不过,她和周慕云确实跟周太太和陈先生不一样。
周太太和陈先生这一对,给伴侣和情人送的礼物都一样。
大家住在隔壁邻居,你这么干的意思是什么?
看不起人呗!
你出轨就出轨,你至于昭告天下吗?你又不是救助了三十万失学儿童,你骄傲什么呢?
这就是导演要的对比。
即便如此,被伤害和被侮辱的苏丽珍和周慕云,他们还是没能勇敢地在一起。
你说遗憾不遗憾?
放在现在的时代背景,我们大概再也看不到这么隐忍含蓄,充满东方伦理道德色彩的故事了。
2020/7/27 于香港
如果你也喜欢香港老电影,
含蓄点,别打赏
点赞关注转发一条龙走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