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经典银翼杀手(为何银翼杀手能排在科幻片榜首)
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看《银翼杀手》的印象:阴暗、潮湿、男主角嘴里流出的血、那个复制人头目往自己手心插进去的钉子…除此之外,再没有让我记忆忧心的东西了。自然,让我记住的那些影像也没有一样是让我感到舒服的。于是我便逃避开了那类黑色电影。我也记得自己那时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了更大更高的城市。
▲《银翼杀手》中城市的一角
没错,中国每年有成百万上千万的年轻人进入一线大城市追求梦想,谁不向往那些阳光、温暖、明亮似火的事物;谁又不想抬头往高处看,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灿烂。看电影也如此,就像做梦,一场美梦。
唯独这部《银翼杀手》:哪脏哪乱它往哪去;什么事龌蹉下三滥它干什么…就像片中哈里森·福特那句台词:「复制人就像其他的机器人,不是有益便是有危险。若是有益,则跟我无关!」
就是这一句话,一句大概会被很多人打上「托洛斯基份子」的话,成为日后我去探寻这部电影伟大之处的动力,也正是这部反盲目乐观主义的电影,抛砖引玉似的让我找到了更多的电影。
下面我就来具体讨论下我对《银翼杀手》乃至这一类黑色电影的感受与理解。
1、好的科幻片需要的只是养眼吗?
大众也许会说:《阿凡达》也很棒,它让人对外星球充满幻想;《火星救援》也不错,光是那宇宙飞船做的也够饱眼福了…这些自然没错,视觉冲击力理当是科幻片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幻片资金投入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对于《银翼杀手》其实也没有违背,要知道,在其拍摄的上世纪 80 年代,特效可全是手工和硬件出来的...就这样它还对同类电影影响至今。
▲电影《阿凡达》中的世界
▲电影《银翼杀手》中的世界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银翼杀手》跟《阿凡达》的不同。显而易见:前者是黑的,后者是亮的;前者是阴暗潮湿的,后者是明亮温和的;前者要观众费脑子琢磨意思,后者基本吃着爆米花带着眼睛看就好;还有一条最最关键的问题:后者能让人在一两个小时中逃避现实,而前者则恰恰相反。
没错,即便是《银翼杀手》的视觉能给人带来些许快感,但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什么代价?那就是观者要费脑思考那些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的,关于真假、善恶、对错的问题。甚至是剧情,或许都得看上两边才能屡清脉络。
这便是《银翼杀手》的特点:它的目的不只是让观众养眼!
2、科幻题材需要“类型片”的套子吗?
欧洲许多导演在拍电影时自始至终遵循着「反故事」的理念,像安东尼奥尼、戈达尔等等。当然,这些导演不是为了反而反,他们自有他们的担忧:一味的追求故事性必然破坏事物的真实性。然而,大部分科幻题材的电影却还没有跳脱出类型片的框架束缚,即便是《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这类电影,即便是「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这类大师。
《银翼杀手》自然是框上了悬疑、侦破、犯罪这些类型片的套路。无独有偶,那些黑色科幻电影或者是被称为「赛博朋克」的电影都需要这些套路:《黑暗城市》中悬疑、《异次元骇客》中的侦破线以及《黑客帝国》中的动作与冒险元素等等。
▲从老版《银翼杀手》海报便不难看出:发行方打出了哈里森·福特「经典侦探形象」这张牌
关于「科幻电影到底需不需要类型片的框架」这一问题我们无法在电影尚在发展的过程中给出答案。近些年来「戛纳」曾出现过更为另类的反类型的科幻题材电影,如2011年丹麦出品的《忧郁症》。但就我个人看来那部电影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屏障:抛弃了类型片框架的电影自始至终构不成一个完整体系,而只是描述出了一种情绪。塔可夫斯基在谈及那部《索拉里斯》时,又反复道出「那部电影始终没有跳出类型片限制」的遗憾,因为类型的限制就等于是电影开放空间的限制,而开放式空间的限制也就是对观众思维想象的限制。
▲《索拉里斯》海报 - 塔可夫斯基
对此,虽然《银翼杀手》被排在科幻电影史之首,但并不代表它就要被奉为神作。毕竟,电影史只有一百年,毕竟电影还在上升与发展之中。
3、科幻片到底需要的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
黑色科幻片无疑表露的是一种悲观主义,悲观什么?正是那些科学、人类文明、物质、后网络时代的无政府主义、社会阶层等等。在《银翼杀手》中,被遗留在地球上的多半是那些底层人、身体有残缺的人、社会边缘人以及被人类称为叛逃出来的复制人;《十二只猴子》中的男主角被那些科学家和统治者耍来耍去,搞得都精神分裂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结局;《月球》虽说最终那个克隆人逃到了地球,却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孤独;而《心慌方》那个傻子最终走出密室,外面却是让人毛骨悚然的「白光」…这一切都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体现。
▲从电影《月球》海报中,便不难看出导演所表露出来的孤独的悲观情绪
难道科幻片就非得悲观吗?就不能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最终团团圆圆吗?
对此我得说:质疑电影的悲观主义就像质疑古希腊悲剧一样。艺术再怎么折腾,社会还是会发展。反之,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去唱盛不唱衰,那这个社会会成什么样子?
4、“科幻片”中意识形态的三个境界
很简单,《阿凡达》也好,《地心引力》也罢,讲的就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的是要爱家、爱国、爱朋友。这有点像中国的孔家思想。是一种「家庭观」,也是一种国家主义。我把它成为电影中意识形态的 第一境界;
其次便上升到了世界观:牵涉到种族、人权、民主这些概念,像《疯狂动物城》便是这种意识形态 第二境界 的最典型代表;
第三境界 是一种「老子」的宇宙观。它开始讨论生命的起源问题,以及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问题了。当然,这些问题或许还不在人类的承受范围内,但至少像《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这类影片在尝试触摸它。
▲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探讨的可不止一个未来和科幻的概念
至于三个境界的高低问题,在此本人无法凭借个人能力断出高低。但至少有一点:那些飘渺而模糊的宇宙观让我思考起了电影乃至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5、在“科幻片”的哲学中迷失
▲《盗梦空间》中的陀螺
还记得《盗梦空间》电影末端的那个经典的「陀螺旋转」的镜头吗?就是这个镜头让我在现实与梦境里伤感忧郁起来;这种伤感就像《银翼杀手》中 Rachael 在意识到自己的回忆只是被植入大脑中影像后的那个委屈的表情;这种忧郁就像害怕《人工智能》最后 David 睡着一样。
▲《银翼杀手》中,在意识到自己是复制人后,Rachael的表情
人类为什么存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到底是实体还是幻觉?宇宙是人类的意识创造出来的吗?半个世纪以来,那些「存在主义」大师(像笛卡尔、萨特)无人知晓,而他们的哲学观念倒是被成了西方科幻片的家常便饭。
自然,科幻电影也好、存在主义大师也罢,他们提出观点可不是要搞晕我们的。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大家每天上下班途中不再关心路边的琐事,而是没命地刷着朋友圈;现代人不会满街溜达,而是趴在家里看直播或是玩网游…时代变了,真实与虚幻的概念也在转变,转变到你无法说服自己那个你所信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也许真实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上。
回到现实中,落笔之际,离中国内陆上映《银翼杀手2049》还有不到三天的时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新版电影如此期待与兴奋。这或许是因为那个 35年前的《银翼杀手》给我留下太多回忆了吧,又或是那个《银翼杀手》只存在于我的虚幻回忆中,电影是在发展着,正如我们每个科幻片爱好者对《银翼杀手2049》的期待。
最后用《银翼杀手》中复制人死前的那段话以及表情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永远无法置信:
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我看着C射线
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
所有这些时刻…
即将流失在时光中
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撰文:太虚宫
编辑:小C
本文版权归属【星期五文艺】所有,如需合作请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