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四灵”与“四象”,作为风水学和星象学的内容,自汉朝到宋朝,都是大行其道。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

其实,它们在战国时代就很流行。

战国时期的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那么,这“四灵”或“四象”,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它们的真正内涵又是什么呢?

要说到它们的来历,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中的一座“天盖墓”。

这个“天盖墓”中,可以说是出土了有史以来的最早的“左青龙、右白虎”之实像。

但是,它里面没有“南朱雀、北玄武”。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2)

所以,“四灵”或“四象”,最初只有“两灵”与“两象”。

而且,这个墓中的龙和虎,是龙在墓主的右手一边,虎在墓主的左手一边。

因为,墓主是头朝南、脚对北的,所以,龙就是在东方,虎就是在西方。

这样,我们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实际上就是“东青龙,西白虎”,是“左为东方,右为西方”的意思,而不是“左为左手、右为右手”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最初只有“东青龙,西白虎”呢?

这就不能不提到龙是代表什么的,虎又是代表什么的。

龙是代表什么的呢?

我们看《春秋左传正义》:“太昊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而太昊就是伏羲氏,又名庖牺氏或宓牺氏。

所以,龙就是代表太昊伏羲氏部族的神灵的。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3)

那么,虎又是代表什么的呢?

我们看《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所以,虎,白虎,就是代表西王母所崇拜的神灵。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4)

那么,西王母和太昊伏羲氏,又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看《三皇本纪》之介绍:

“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伏羲氏、庖牺氏、宓牺氏,其实是同一个部族的不同时代。

宓牺氏是生活在渔猎时代。那时,他们在成纪地区(今甘肃天水秦安县)。

庖牺氏就生活在畜牧时代。那时,他们在草原上。

伏羲氏就生活在农业时代。这时,他们就到了中原、甚至是南郡(今湖北湖南地区)。

而生活在畜牧时代的庖牺氏,是如何从草原进入中原,变成伏羲氏的呢?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到东北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这两个文化前后相接,她们的图腾,都是龙,说明他们就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庖牺氏或伏羲氏。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5)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6)

而这两个文化都有农业,却又不完全是农业,是属于半农半牧。伏羲氏的“羲”字,也提示了这一点。

所以,这两个文化就是正处在庖牺氏向伏羲氏转化的阶段。

那么,很明显,庖牺氏为母,伏羲氏为子。

这样,庖牺氏的王,肯定就被伏羲氏称为王母。

或者,伏羲氏为“木德王”,他的母系庖牺氏部族的领袖,就肯定是“王母”。

那么,庖牺氏部族的领袖,是不是在东北辽西呢?

不,庖牺氏部族的领袖,不可能在东北辽西,而应该是在西北昆仑山。

因为,昆仑山是整个北方草原的中心,庖牺氏的领袖,就肯定是生活在昆仑山一带,以协调和领导整个草原上的庖牺氏部族。

而伏羲氏在东北辽西地区,只不过是属于庖牺氏部族中的一部分而已。

因为,伏羲氏相对在东方,他们的母系部族的领袖相对在西方,所以,伏羲氏就称他们母系部族的领袖为“西王母”。

有一件很著名的文物,官方称其为“虎食人卣”,而民间学者们称其为“西王母育帝卣”。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7)

这件文物中的虎,就是西王母之神;人,就是伏羲氏;虎的背上有一只鹿,就是麒麟,寓意“麒麟送子”。

这就是揭示了西王母和伏羲氏的母子关系。

而河南濮阳西水坡“天盖墓”中的墓主之左右,有龙虎,表明这个墓主,就是伏羲氏部族的王。

龙和虎分列于左右,就是表示,伏羲氏的祖先庖牺氏部族的神灵白虎,和伏羲氏本部族的神灵青龙,都来保佑墓主归天。

那么,为什么当初的“左青龙,右白虎”两个神灵,发展到后来,又加入了“南朱雀、北玄武”,变成了四个神灵呢?

这还是要从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这个“天盖墓”说起。

《三皇本纪》记载:太昊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女娲氏“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女娲氏)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先熟悉一下这段史籍记载,然后,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我们今天的考古发现:

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这座“天盖墓”,落成于距今6500年左右。

而在这之前的距今7100年左右,和距今7000年左右,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以及河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相继消失。

这座“天盖墓”的上层,也就是这座“天盖墓”落成之后,她的上面(后面),就是仰韶文化。

并且,几乎同时期,除了这座“天盖墓”是属于赵宝沟文化,中原地区的其它文化遗址,都是属于仰韶文化。

而同时期的东北地区,赵宝沟文化转变成了红山文化;长江流域,产生了继承于赵宝沟文化的大溪文化;山东地区,原先的北辛文化,转变成了大汶口第一期文化。

我们将这些考古发现,对应于前面的史籍记载,那么:

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是否就是对应于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消失呢?

庖牺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是否就是对应于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这座“天盖墓”的落成呢?

“女娲氏没,神农氏作”,是否就是对应于赵宝沟文化消失,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兴起,以及北辛文化消失,大汶口第一期文化兴起,和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大规模向中原地区扩张呢?

而祝融氏,其实就是统治中原后的庖牺氏或伏羲氏,是吧?

共工氏,其实就是被庖牺氏“继天而王”、取而代之的燧人氏之后裔,就是中原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吧?

女娲氏,就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主人;神农氏,就是“以济冀州”之后,领导天下“断鼇足以立四极”,从而将仰韶文化扩展到中原地区的女娲氏,是吧?

女娲氏“以济冀州”,就是冒着洪水过河,去河北帮助共工氏打击祝融氏,是吧?

而共工氏之所以“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是因为,庖牺氏“都于陈,东封太山”,从而与泰山地区的土著居民——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势均力敌,相争不下。

而庖牺氏之所以要“都于陈,东封太山”,则是因为,当时的“五行”学说中,有“金(石)木轮环”之说。

庖牺氏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就是因为,燧人氏是“水德”,他们是“木德”,在时代的转换中,他们由“水生木”,从而“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又因为“木驻于东”,“主春季”,所以,他们就要“东封泰山”,以让他们部族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

而由于泰山本来就是北辛文化之主人们的神山,所以,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就依仗泰山上的“石神” (当时的五行学说中没有“金”,是“石生水,石克木,火克石,土生石”),来抵挡庖牺氏的“木神”,这样,就有“泰山石敢当”。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8)

在因为北辛文化的主人们“泰山石敢当”,而与伏羲氏相争不下的情况下,共工氏,又来“乃与祝融战”,“乃头触不周山崩”,而女娲氏,再来“以济冀州”。

于是,伏羲氏部族,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了,就“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了。

“冢在山阳高平之西”,其实就是伏羲氏部族的老王战死,匆忙地被埋葬在山阳高平之西——就是现在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这座“天盖墓”。

“葬南郡”,就是伏羲氏部族的新王带领大家逃到了长江流域,创建了大溪文化,伏羲氏部族的新王因此死后就葬在南方湖南湖北地区。

在伏羲氏部族战败,其主力部队逃到长江流域之后,女娲氏就提倡“断鳌足以立四极”。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9)

就是四大部族划分势力范围,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权与神权,大家互相尊重,不再互相征伐。

女娲氏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时代就来临了。

神农氏时代,就是四大部族划定势力范围,各自为政的时代。

当然,为了大家真正持久地相互尊重,互不征伐,神农氏,就以淮阳为都邑,定时地走访各方,相互学习和传播各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增进大家的感情,避免大家产生矛盾。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0)

当时,除了伏羲氏部族的老家,东北辽西地区还有伏羲氏部族的旧部,转变赵宝沟文化为红山文化之外,伏羲氏部族的王族,就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与神权。他们的神山,就是湖南的衡山,称为南岳。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1)

而共工氏就在中原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与神权。

他们的神山就是恒山,称为北岳。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2)

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就在山东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与神权。

他们的神山就是泰山,称为东岳。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3)

女娲氏部族就在陕西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与神权。

他们的神山就是华山,称为西岳。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4)

这样,四方之神,就出来了。

到了距今5500年的时候,神农氏时代,就结束了;伏羲氏部族,重新入主了中原,并且,重新“东封泰山”了。

于是,四方之神,就由各个部族的神灵,转变成了伏羲氏部族一个部族的神灵,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一对“左青龙,右白虎”,前面已经介绍过。

那么,“南朱雀,北玄武”,又是怎么讲呢?

我们还是看《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还有《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又《山海经·大荒西经》:“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小鵹,一名曰青鸟。”

《楚辞·九叹》:“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洪兴祖补注:“《博物志》:‘王母来见武帝,有三青鸟如乌大,夹王母。’三鸟,王母使也,出《山海经》。”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5)

所谓的“三青鸟”,实际上就是冬去春来的候鸟。

西王母所在的庖牺氏部族,是游牧部族。

她们逐草而居,随季节迁徙,所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对她们就很重要。

而候鸟的冬去春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掌握季节变化的指征。

青色就是春色。

候鸟在春天回归,所以,就是“青鸟”。

它们冬去春来,去来一次,就变换一次颜色,所以,它们就又名“三青鸟”。

“三青鸟”作为候鸟,对作为游牧民族的庖牺氏部族很重要,所以,它就成为庖牺氏部族的图腾之一,就变成了为西王母取食的神鸟。

为什么我们这里要提到“三青鸟”呢?

因为,“朱雀”就是“三青鸟”。

“三青鸟”作为候鸟,到北方就是到了春天,春色是青色,所以,它们就是“青鸟”。

那么,它们在南方呢?

南方属火,颜色为红色,所以,“三青鸟”作为候鸟,在南方就是“朱雀”。

也就是说,“朱雀”和“青鸟”都是西王母身边的神鸟,只不过是,随着季节以及方位的不同,它们的颜色不同而已。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这“玄武”又是怎么来的呢?

朱雀玄武青龙四象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16)

玄武,是龟和蛇两种图腾的合二为一。其中,龟是燧人氏和共工氏部族的图腾,蛇是伏羲氏部族在宓牺氏时代,也就是渔猎时代的图腾。

为什么这两种图腾,而且是两个部族的图腾,搞到一起去了呢?

这就要我们先知道,在农业社会来临之前,我们人类社会是经历了一个渔猎时代的。

而在这个渔猎时代,华胥氏、宓牺氏是生活在甘肃天水地区,燧人氏则是生活在中原地区。

显然,燧人氏是那个时候的天下之王,华胥氏和宓牺氏,是被驱赶到甘肃天水地区去的。

在了解了这么一段历史之后,我们还要了解以五行文化为基础的“金木轮环”之说。

这个“金木轮环”,就是说,每一个时代,比如农业时代,渔猎时代,都有春、夏、秋、冬四季,而每一季,都有一个神灵值班主持其运行,每一个神灵,也各自都有自己的德性。

春季的神灵就是“木德”,夏季的神灵就是“火德”,秋季的神灵就是“金德”,冬季的神灵就是“水德”。

而燧人氏是渔猎时代的天下之王,伏羲氏是农业时代的天下之王;燧人氏在渔猎时代之末,伏羲氏在农业时代之首;所以,燧人氏部族的神灵就是“水德”,伏羲氏部族的神灵就是“木德”。

而“水生木”,伏羲氏部族的神灵,就是寄生于燧人氏部族的神灵的。

虽然伏羲氏部族的神灵到了农业时代变成了龙,但是,在渔猎时代,伏羲氏部族的神灵是蛇。

所以,龟和蛇在一起,就是“水生木”,就是龟生蛇。

这样,我们理解了“玄武”的含义来吗?

而我们这样理解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四灵”与“四象”,是5000多年前的“四灵”“四象”。

至于后来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四灵”与“四象”又会发展出什么新的含义,这就不是能够一一细说的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