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

“码头路”的来历

文/王勇峰

在蒙城,要是有外地人问起码头路在哪,谁都会告诉他准确位置。可要是打听起码头路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熟悉。不过,从字面上来揣摩,这路肯定跟码头有关,但站在又宽又直的逍遥南北大街(原码头路)上,却看不到半丝的码头景像或过去的台阶呀、桩木什么样的痕迹,只看见两边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码头到底在哪儿呢?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1)

傻瓜!大街上怎么会有码头呢?要找码头,肯定得先到河边去寻。于是我就顺着逍遥街往北到底,越过周元路往西错点叉路口,朝北就看见一条大胡同子街,人也少了许多,不过,墙上钉的路牌写着码头路,约三百来米,再越过淝河路,继续往北,直到坝子(顺河路),可眼前却是一片拆迁的景象。路口有几个老头在小店门口正下象棋,走过去,打扰一下,我们聊了起来。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2)

原来这码头就在过了拆迁区前面下坡的涡河边上。这一带(沿码头)曾一度兴旺发达,船桅林立,整个河面(码头)船连着船,船挨着船,(涡)河南到(涡)河北,像搭了浮桥一样,人都能直接从船上走过去。涡河码头客来货往,热闹非凡。

过去水路发达,蒙城上蚌埠就是个例子。

当时涡河跑客运的是小型客轮(红星1号和红星2号,每天双向对发,两天一个来回趟),船高两层,坐椅非常简陋(木排条椅样),但也能挤挤坐坐好几十个人。

从蒙城到蚌埠,清晨5:30准时拉笛起航,到蚌埠大约得下午四点来钟,将近一天的时辰,不像现在坐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3)

虽说解放后期(六十年代),蒙城到蚌埠开始通车,但路实在太孬(砂礓路),车子跑起来气楞子杠烟的,人坐上去也颠得慌。坐船虽慢,但(河湾)一路风景好,太慢主要是因为沿途得停靠十好几个码头,并设有售票处(蒙首发站在航运站设有售票窗口)。

途经全集、双涧、移村、界沟、尤亢、河溜、烟集、双沟、沙沟、怀远、最后到蚌埠一号码头。大小集镇(码头)都得停,就像我们坐的绿皮火车那样,站站停,所以,非常耽误时间。

但船票起初只有块把来钱,后来大概才陆续涨到一块七左右,就那也比坐汽车便宜。

七十年代后期,公路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人们逐渐弃船改坐汽车去蚌埠,这样主要可以节省时间。坐早头班去,办事快点,下午还可以赶上晚(末)班车回来。

不像过去坐船,上午从蒙城一号码头登船,下午挨傍晚才能到(蚌埠淮河局),下了船得先找个客栈住下,等第二天办完事,后天才能回来,前后三天的时间,(走水路)路上得耽误两天,下了码头急赶慢赶到家得天黑。

陆路虽贵(当时票价2块3左右),但速度快,一开始,人们光疼(算)钱,后来,就慢慢得转过来弯,大家也都习惯坐客车出远门了。这水路一下子就冷清了许多,八十年代初就干脆停摆(航)了。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4)

客运停航,但货运依然兴旺。木材公司、航运站、航运公司、商贸公司(糖、烟、酒、醋、皮革、药材)、苇子行、粮食仓库、石油公司、燃料(煤)公司、老煤建等都在这岸上(涡河)坝子坡两边。听几位老船民介绍,(涡)河边码头不但停满了客货船,还停有很多竹排、木排。竹排就是大毛竹、木排就是木头,这两样建材既笨重又很难装御,所以都是用竹(荆)绳捆绑扎牢,直接放水里像船一样用纤夫拉过来的。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5)

“木材公司院里那木头都成抱粗,甚至几搂,那都是怎么运上岸的呢?”我问。

“用人抬,小点的木头俩人用肩扛,再大的,前面四个人(抬大头),后面俩人摽着杠子抬,从码头抬上岸,都得歇几歇子,大很的,那就得先把一头撬上岸(码头),然后在前面先铺好一排木滚,众人合力从两边推,后面再用铁棍撬着,大木头就像安了腿样,开始缓慢得动起来,跟着木滚向前走,后边的木棍出来,再赶紧铺前面去,这样前后循环地倒着铺,跟娶媳妇迎亲铺席的样,走的很慢,关键还有大上坡,这样从卸船码头推到木材公司院子,小里把路,都得费好半天的劲,特别是刚卸上码头费时又费力,大家打着号子,加把油了……使劲地干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接着跟我说。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6)

“那这些大木材又都是从哪儿发来的,什么木头,这么重?木材公司又是怎样出售(卖)出去的,必定这么大、这么重。”我打破砂锅到底问。

正好一位船民五十多岁,他曾拉过纤,就接过话说:过去听他父亲讲,有些木头是从大别山那边发运过来的,光蚌埠到蒙城路上都得小半个月。何况是从其它更远的地方呢?

那不得好几个月才能运到咱这儿(蒙城)。

那可得,咋不得半年几个月的,你算算唉。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7)

唉!那这不对。大别山在蒙城西南,怎么会从蚌埠过来呢?我仔细一琢磨,对!大别山靠近淠河,淠河连着淮河。可蒙城朝南不通淮河啊,于是,从淠河放排顺淮河东下,过淮南进入怀远,然后从涡河与淮河的入口处再折向西来,这样一路飘淮入涡兜(绕)了一大圈子,才到达蒙城码头。他们(纤夫)白天黑夜吃住就在木头(木排)上。他还说:要不是前两年拆迁房屋,我那纤绳(拉船的,绳子穿在纤板上,放在胸前拉),还有来,后来都扔了。

作者:你们(船民)的祖籍原先都是蒙城的吗?

大部分都不是,包括航运公司的。山东、河南、淮北,哪里的都有。

作者:但我听你们说的都是地道蒙城话啊。

那都是老一辈就过来在这跑船了,再说,跑船的都是四海为家,我们都是后来跟着来上岸才安家的,安家早了,所以就是这里人了。

噢!……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8)

其他船民接着刚才的话讲:当时运的有松木、美木、杉木、杂木、毛竹等木材。杂木大多是从东北用火车运过来的,到蚌埠火车站改用水路拉纤才到蒙城的;美木多是从国外进口过来(蚌埠)的。木材公司后来改用炮车(吊车,架车子底盘杠)拉,然后根据买方用途就人工用大锯解(锯开),再后来有车床大电锯刺,那就方便省力多了。你看,木制厂,就紧挨着木材公司;这样省力、方便。

作者:原先码头路是这样(直)的吗?

不是的,这路是后来改直的。原先我家就在现在这条路上,你不看吗,我那房子拆的半截砖茬还在屋上呢。当初这段没有路(往南刚下坝坡),木头上了坝子顺坝坡斜着往西南下坡,直接进入(木材公司)坝子北门,其他过往路人也是跟着从这条斜坡路弯道才转到现航运站门口码头路上的。为了方便取直,七十年代初,才打通的。这样从河底码头上岸一直到坝子,再往南穿过淝河路、周元路,一直到逍遥街(北段),都叫码头路。

蒙城风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码头路)(9)

听了街坊邻居(船民)说这么多,我终于知道了码头路命名的由来。怪不得全胜街(老北关外)有一位老人曾跟我兴奋地说过,最早(刚解放),这一片(北关外三阁街、石巷街、牛市街、龙王庙街以及上小街子、下小街子、涡河浮桥,还有江踏子),连码头带街市(茶馆、酒坊、布坊、鱼行、牛市、柴行、米行等),挑挑的卖菜的、炸馓子卖油条的,耍大刀卖唱的;码头工人麻似亮(天还未大亮)就起来踏着跳板卸船,有的船工半夜里就起来打着号子拉纤,因为排队船搁浅。男女都有,十分忙碌,一片繁荣景象,就跟现在电视里放的上海滩码头样……

这就是过去蒙城曾经辉煌的涡河一号码头,全县的物资几乎都在这里集散,包括我们日常用品:吃的、穿的、用的,就连出远门,基本上首选也是从这里出发。当初,涡河大闸还没修好,上游大坝往西蒙城到涡阳也是从水路坐船去的。所以,码头路至今叫起来都很响亮。

知道了码头路(名)的来历,了解了蒙城码头的历史,再看看现在逍遥街的商业繁华,我们仍为过去的蒙城一号涡河码头所创造的历史贡献而感到非常骄傲。 来源:蒙城在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