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

原标题:

一举首登龙虎榜 半生戎马归故里

广东历代六名武状元之一李威光故居成梅州特色旅游点

清晨,一缕阳光洒落在偌大的围龙屋,置身其中,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斑驳的痕迹仍掩盖不住它的雄伟。

这是李威光故居,位于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是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崇文尚武的梅州客家文化里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李威光是何许人也?

他文载五斗、武冠华夏,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武科状元,既是梅州唯一的状元,也是广东历代以来6名武状元之一。李威光半生戎马,从御前带刀侍卫至南澳总兵,为南疆海防作出巨大贡献,被诰封为“四世武功将军”。

先辈远行,土木安在。李威光的卓越功勋和高尚品格可从其故居的一物一景、一砖一瓦中窥见一斑。如今,黄埔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对其故居进行升级改造、内部布展和景点打造,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打响状元名声,擦亮文旅品牌。

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1)

李威光故居斗门正上方挂着“状元及第”匾,遒劲的字迹显示出昔日的荣光。

文能定国▷▷

先学文后学武 乾隆钦点武科状元及第

驱车来到黄埔村,从田间的乡村小路驶入状元大道,一座偌大的客家围龙屋映入眼帘,这就是李威光的故居。

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2)

李威光故居修缮后和周边美景融为一体。

该故居是五华县保存较完好的名人故(旧)居之一,全屋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秉承传统客家围龙屋布局,结构完整,功能齐备,规模宏大,是当地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典范之一。

故居门坪左侧有一个斗门,全屋仅此可供进出。斗门正上方的匾额令人眼前一亮,四个金色大字“状元及第”镌刻在匾额上,沧桑的字迹展示昔日的荣光。“这是当年乾隆皇帝钦点武状元时御赐的匾额。”黄埔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宪永说。

《梅州市志(1999)》对该事迹有记载:“威光先以学文,曾考取文秀才。其身长七尺,后投馆学武,膂力过人,尤精弓马。……三十七年壬辰(1772),赴京参加恩科会试,获第一名(会元),殿试钦点武科状元及第,授头等侍卫,任御前侍卫。”

相传,李威光赴京殿试时遭人暗算,有人将蜂蜡涂抹在武石和关刀上,但他机智过人,以脚踢武石化解为“狮子滚球”、关刀释手化解为“捺地割葱”,引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悦,钦点为武状元,并授予御前侍卫。

过斗门,至门坪,进大门。刚进大门内,就被眼前的一把大刀所吸引,刀长2.5米,重量达到64公斤。据介绍,这是李威光的铁柄关刀,当年专门用来练武,一直保存至今。

除了铁柄关刀,李威光当年自制的练武石也在故居内陈列。练武石重三四百斤,李威光朝夕抱举,以练臂力。他还自制石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带,重达四五十斤,常脚穿石屐行走,以练腿力。

故居内展示的关刀、练武石以及各式器材,让人仿佛看到了李威光在这里习武的身影。

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3)

李威光故居是客家围龙屋的典范之一。

“听长辈说,我刚学会走路时,就经常去摸、去抱李威光的铁柄关刀和武石,拿是拿不动的,但我就是不愿意撒手。”李威光武术传人李春娇说,她的父亲和李威光在同一个祖屋生活,父亲受李威光的影响,李春娇则受他们俩的影响,走上练武之路。

李春娇回忆道,李威光故居内的武学氛围十分浓厚,她从小就潜移默化,练武的信念已经透到了骨子里。“当时一个屋子的人,都非常崇拜李威光,不少人都受其教导,成为练武之人,整个黄埔村的人,多多少少也会点武术。”

笔者在故居内小游一圈,武学氛围依旧浓厚,而且匾额俯拾皆是。“状元及第”“御前侍卫”“会元”“进士”“世受国恩”“世受恩伦”等匾额是李威光光辉一生的见证。这些字用遒劲的外形喻示李威光的功勋卓著,为这座故居增添了几分神韵,彰显出武状元文化的力量。

武可安邦▷▷

一生精于海战 诰封为“四世武功将军”

游览李威光故居,犹如一场与李威光真实而生动的古今对话,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李威光半生戎马。据记载,李威光被钦点为状元后,随侍左右,南巡秋猎,朝夕在侧,在京任头等侍卫计五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威光授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熟悉沿海情形,改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后升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围攻台湾府城(今台南),朝廷派兵镇压。李威光立即领兵征讨,清兵反败为胜,平息了事端。朝廷授李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功二次,并命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平安协水师副将,掌管水军,守卫台湾岛屿。

而后李威光又调任闽安副将,署理海坛、南澳。李威光出任南澳总兵,为时数年,经略海疆,对闽粤两省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贡献颇大。

“这个是李威光在汕头市南澳县任南澳总兵时,悬挂于总镇府‘二进门’上面的匾,现在这个匾的原件就挂在南澳的总镇府。”李宪永指着“闽粤南澳总镇府”匾的图片说,这是一大重要的文物发现。

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4)

李威光的雕像坐落在故居门坪前,一展文武双全、智慧超群的风采。

李威光一生精于海战,为平叛天地会台湾首领林爽文之乱,抗击倭寇、守卫边陲等立下汗马之功。

为激励李威光在台抗倭,皇帝特颁圣旨,诰封李威光为“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并对李威光的父母加爵诰封。《五华县志(2010)》大事记记载:“2001年,在华城清武状元李威光故乡,首次发现乾隆皇帝加封李威光之父李资治为武功将军、其母卢氏加封夫人之诰封圣旨诏书原件。原件用套彩花绸绢布书写,黑字红印,长1.5米,宽35厘米,文字内容部分残缺。诰封日期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月初一。”

雁阵惊寒,声断长乐,一代将星陨落。《梅州市志(1999)》记载:李威光后因病辞归,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卒于乡。

“李威光是受客家文化滋养、勤政为民的典型,在崇文尚武的梅州客家文化里具有极大的代表性。”李宪永说,其故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名人故(旧)居的修缮保护,早在1994年9月,李威光故居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尽管故居重新修缮,但铺在化胎地板上的鹅卵石,仍旧呈现着昨日岁月的履痕,窗棂、门楣、白墙黑瓦,彰显浓郁客家韵味。

“单靠房子留不住人,要让故居‘活起来’,就得把名人的生平、事迹、相关文物展示出来,并与当下进行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效益。”李宪永说,故居上堂左侧设有“李威光状元故居文物陈列室”,用来珍藏文物,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让整座故居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

焕发新貌▷▷

故居全面改造 擦亮状元文化品牌

住在李威光故居隔壁的张大娘,正在开心地吃着豆腐花,但更让她开心的是新修建的状元路通到了家门口,还进行了道路硬底化。不仅如此,屋后臭烘烘的猪舍被拆除了,密密麻麻的竹林被清理了,这些都是李威光故居修缮带来的变化。

“黄埔村能成为状元福地,多亏了李威光故居,这才是真正的名人。如今斯人远去,故居还在为我们当地百姓造福,他是五华人民的骄傲。”提起李威光,张大娘和村民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原来,黄埔村依托李威光故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通过深入挖掘状元文化内涵,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对李威光故居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内部布展和景点打造,为擦亮状元文化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笔者迎着火辣的太阳走在状元路上,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修缮完好的李威光故居,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丽,成为村里最美的风景。一年前故居周边“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休闲小公园和小广场,

“我们通过修缮故居,大大提升了周边人居环境,包括修整道路约6公里,环境提升面积近3000平方米。”李宪永说,人气旺了起来,这也是黄埔村最大的变化。

近代广东梅州出名人物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5)

图为李威光曾经居住的卧室,房间陈设简朴。(张炳锋 摄)

故居不远处正在施工,钢筋碰撞乒乓作响,李宪永指着该工地介绍道,“为适应发展需要,我们在故居旁边建设了状元游客服务中心,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国庆期间弄好。”

在李宪永看来,李威光故居修缮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很多人都被李威光的事迹所吸引,特别是他当年练武的一些故事,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节假日也有来自河源、汕头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李宪永说,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感受浓厚的状元文化。

一方状元之乡,一片故里土地。

当地人深刻意识到,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让故居里的状元文化内涵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才能算名人故(旧)居“活起来”。去年夏天,当地政府在李威光故居布展,展示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物著作,真实生动反映了李威光少小立志、文载五斗、武冠华夏、精忠报国的一生。

“李威光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和骄傲,故居室内开展陈列展示与活化利用,这对于故居新生来说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李春娇说,故居那块“状元及第”匾额,是他们永远讲不完的状元佳话。

故居名片

李威光故居始建于清初,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坐南向北,面宽60米,进深43米,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布局为三堂四横屋一围龙,面宽五间,泥砖结构,灰沙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门前设晒坪、照壁、斗门、一半月形池塘。下堂、中堂是圆石柱木屏风(已毁),上堂是圆木柱镶嵌木屏风。

现故居内存放有李威光练武用过的铁柄关刀,御赐的“状元及第”“御前侍卫”和名家馈赠的金木雕匾额。1994年9月,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夏,五华县在李威光故居布展,宣传李威光少小立志、文载五斗、武冠华夏、精忠报国的一生。在李威光故居室内开展陈列展示与活化利用,展示李威光生平事迹,充分发挥其爱国忧民精神之教育作用,激发后人发奋读书、热爱祖国。

人物传说

贤母良言壮儿心

李威光的母亲聪明开通、才思敏捷、口才很好。常常一言半语,就能给李威光很大的鼓励。李威光的成功,有母亲的大半功劳。

李威光中了武举后,准备上京参加会试。这天,他清早启程,谁知才踏出大门,就一脚把小鸡踩死了。李威光心里一怔,认为不吉利,便对母亲说:“今天不吉利,不走吧!”李母见状笑了一笑说:“脚踏金阶(鸡)殿上行,大吉呢!”李威光一听,疑虑全消,便又上路。

谁知穿过门前菜园小径时,上衣又被荆棘钩破。李威光才想转身,李母又说;“钩烂青衣换龙袍。孩子,走吧。”走了一阵,来到溪边,一座小木桥年久失修,李威光身材高大,步势又猛,一脚踏去,只听“咔嚓”一声,断了一块桥板。

这时,李威光心里一冷,想到刚出门就出这么多岔子,总觉得不太吉利。母亲拍着李威光的肩膀说:“一脚踏死门前鸡,两脚踏断溪面桥,自古英雄走险道,踏坏木桥换石桥。孩子,大丈夫决心如山,择日不如撞日,吉人天相,上京去吧!”李威光望着母亲,心头十分温暖,便不再犹豫,拜别母亲上京去了。

相关

“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唔娶都随便”

“五华阿哥硬打硬”,一语道出了“为人以正硬打硬、为事以敬实打实”的五华人精神和五华文化。

李威光从小受到当地习武氛围的熏陶。彼时,五华民风强悍,武馆众多,男儿素有打石习武之风,有尚武传统。据传旧时五华人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唔娶都随便”之口语自誓,彰显崇文尚武的传统。经查县志,对县邑民众练武之风亦有记载。

《五华县志(1991)》第562页农民体育篇载:“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崇尚武术,每逢农闲,不少农民聚于武馆,练习拳、刀、矛、剑、棍之术,其中以练拳、棍最为普遍,习武之风浓浓厚。明清两代有武进士14人、武举人10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华城李威光钦点武科状元。”

从县志可观,五华明清登武科、中举者共达百人,这源于民间尚武之传统,农民习武之基础。更因李威光钦点武科状元、曾琼琲钦点武科榜眼,后人树其榜样,习武之风愈加浓厚。

五华县当地的长乐学宫,曾为李威光、曾琼琲开启过状元门、榜眼门。

五华县古称长乐县,该学宫故此得名。长乐学宫的建筑颇为考究,值得一提的是三扇牌坊样式的门,门身由石料砌成,中间门稍高于两侧。

中间最高的门是状元门,两侧分别为榜眼门和探花门,三扇门对应着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前三名。这三扇门不能随意开启,平日只能从偏门出入,只有当地学子高中了殿试前三名才能打开相对应的大门。

在清乾隆年间,五华县相继中了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过一次。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汪思婷

【图】何森垚(除署名外)

【通讯员】张炳锋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