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满分答卷的一道败笔(我的人生感悟九题)
序言:
人生行走江湖四十余载,一路充满欢快和艰辛,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亦收获无数,但是自始至终,我所坚持和追求的、在我而言最引以自豪和骄傲的,既非功名,亦非利禄,而是,我,黄建璋,自始至终,都仍然是黄建璋。
我在这几十年中,接触过不少各种各样的人,也遇到不少愉快及不愉快的事,并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有些想法有时候也一闪而过,但有些事情却难以忘怀。亲情、友情、爱情、感恩,让我真实感悟到的是,像一缕阳光一路照亮着我,让我温暖。
我年轻时,身上扛着家庭和事业的担子,承受着一些压力,同时也受过许许多多的委屈,吃过了许许多多的亏,走过了一些人生曲折的路。
但经历过了千锤百炼,长了见识,有了经验,增了智慧。后来,学会了放下,达成了自己与人生追求目标的和解。
一位师傅告诉我,“人的前半生要不停地做加法,后半生要不断地做减法。”这句话长期让我记忆,也给了我很大感触和领悟。
我学会了将一些事放下,但毕竟有些无论是错了的,还是过了的,都留在了回不去的昨天。无论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是如此,我想不如把往事清零,轻装前行,将前事总结,留下感言。于是,我把人生所获取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人生感悟九题”。作为回忆与收藏。
【第一感悟,我对父母大人的感言:我的父母是无私的,是公平的,是伟大的。】
我要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是他们把我抚养长大,是他们教我学走路,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他们给了我温暖的生活,亲情如涓涓溪流无声无息,从不张扬,却永恒如初,也许他们没有太多感天动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偶尔一句“路上慢点,小心点,”就足以说明一切,令我感动,亲情从来不需要刻意地去想起,却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亲情的力量,让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永远不会是孤立无助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遭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记得这身后有亲情注视的目光,这目光中蕴含着太阳的光辉,给了春天般的温暖。
我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在我成长中,他们没有教我什么大理论,但是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在当时那么贫困的日子里,他们把我们七位兄弟姐妹养大,还要兼顾着对他们父母兄弟及其他亲戚的责任分担,并把我们兄弟分好家。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不容易的。
我说,我的父亲是无私的,我的母亲是伟大的,他们对子女是平心的,对上辈是良心的,对亲戚是欢心的,对朋友是诚心的,对社会是宽心的,他们的心宽到连乞丐都爱到我家讨食,他们的心是真正的善心,他们长期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心态,特别是我母亲她怀有那种慈悲心,助人为乐,关怀他人,是真正能够让人感动的善心。
我的父母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最无私的最伟大的。我对待父母的心当然也绝对是孝敬的顺从的。但是我一生遗憾的是无法做到尽孝、无法事事顺从。因为我的父亲早逝,树大分叉,子女大分家,分开生活;因为后期我的事业发展遭遇挫折,我的家庭住宿条件局限,我的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也无法做到尽孝母亲,不过我是永远把父母亲记在心中。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安居乐业,都会把父母的肖像随带妥善安置一处早晚供奉,这也是我能做到的一种敬仰之心。
父母在世言:是男是女都是爱,男女有别难言平等。要想发展转为神仙,就得生子育儿女。钱不比人好,有人就有一切。兄弟姐妹不管谁,都要团结一条心。这简简单单几句话,让我读懂父母的真爱。
【第二感悟,我对兄弟姐妹的感言:兄弟同胞鱼水情,兄弟永远一条心。】
我们兄弟姐妹个个耿直坦诚情深团结一心。这是我发自内心感言。
对兄弟,我自己也有一种自豪感。时在我成家之后,家父因身体劳累过度,疲劳病重直至病危,父母亲采取给我们三位成家的兄长分家,在那一刻起,我就持有一种兄弟“帮带式”的责任感。我们兄弟分家的第二年父亲往生,不久之后我的四弟因在学校参加县体育篮球大赛,在比赛中被对方包裹跌倒受伤至病休学,为了彻底治疗弟弟的脚伤并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就向大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将弟弟随带身边在异地疗养治伤,经兄弟商议决定,由我先带一年,于是我就把弟弟带上异乡黑龙江哈尔滨,次年又带到广东韶关生活,边疗养边学习,随后又陆续带出五弟六弟到广东谋生发展。现在他们都已建家立业,社交能力及生意事业都居我之上,这值得欣慰。我曾一度发展不顺遇到挫折,我的兄弟也伸出援助之手来关心。所以我说,我们兄弟姐妹情深团结一心。
“团结”就是力量,兄弟如手足,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情同手足肝胆相照。这是古言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真情表现。我们兄弟姐妹坚守着一种原则:善有尺,让有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我们兄弟姐妹虽然有时也会有小矛盾小吵架,但不记仇,今天吵明天好,如遇有外人想伤害我们兄弟姐妹任何一家,那是绝对要打回去的。当然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有一些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但是都一笑而过。我与我的兄弟姐妹有个不同之处是“较执着”“较个性”“较护亲”。我不善于去求人,偏财与我很无缘。
有人问:你当时经济落难,为什么不求兄弟扶一把?也有人问:兄弟早期不扶你,现在你怎还会处处在为他们呢?他们好过会想你吗?我说:兄弟钱财分家,血缘关系不分离,我有我的原则和底线,自尊和自爱,自强和自立。以德量得失为正可无忧,这是我的观点。
世间事,人生情,看开随意,看淡无虑。人性本有善恶两面性,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亲情绝对不能无情,亲情不要冷漠无情。这句话我曾对兄弟提出警告。人是不能不善良的,但如果太过于善良,会容易在无意间被他人伤害,如果太过于为人着想,也会被人认为你是一种自作多情。古诗句:“自古多情总被无情伤,忠义常被奸诈害。”你的无私往往换来了他人的自私,你的真心常常遇不到他人的实意。网上一段文:人生就像一场生意,并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有时更要承担被人坑骗的后果;并不是你做的有什么不对,而是社会有时太残酷,人心有时太冷漠。历史上确实有存在这样让人难以想象却真实发生的事,当今社会大环境文化碰撞在交叉路口也是常见。人的一生不怕冷淡就怕被伤害,所以我坚持自己的原则,止底线,凡伤人心的事我不做,伤人的话也少说。因为伤人到头来就是伤害自己,爱惜别人就是爱惜自己。
“兄弟姐妹要团结一心”,这是父母言。我对兄弟对堂亲兄弟经常警示:兄弟不团结,搞分裂是家族的最大障碍,是家业发展的严重隐患。兄弟不团结为一己之私,勾连外部势力进行搞不团结搞挑衅,蓄意挑动兄弟对立,肆意破坏家族和谐,为己而伤害兄弟这种谋“私”本性,他的最终必自讨苦吃。做兄弟的我态度很明确,绝不容忍一些分裂至亲的行径,绝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我兄弟内部的和谐,绝不为任何形式的“不团结”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这是我人生对待兄弟的一份交心相知。
【第三感悟,我对子女的感言:对待子女是尊严的,相信的;养育子女虽然很辛苦,但是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最幸福感。】
人生若要讲输赢,我的输赢尽在子女。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子女特别多。对待子女,早期我给子女的话是“再大的困难,也必须给书读”。其实,子女能读书也是父母亲的一种享受。现在我给子女的话是“男儿当自强,女人应厚德,承先启后,负起自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之理。
培育子女方式。我坚持一个理念,守纪律讲规矩,信先天从后天,仰高线止底线,有尊严守原则。
我对孩子说,人一定要能接受批评,也要拒绝侮辱;可以不被重视,但要杜绝藐视;不怕有人误解,但绝不能让人泼脏水;能接受当面指责,但绝不允许背后使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底线,就会失去尊严。
我告诉子女,为人别触碰别人的底线,说话别戳短,否则会令自己难堪。朋友别拆穿,否则会让自己没有伙伴。这个世上的我们,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骄傲。你有你的决绝,我有我的凛冽。
我对子女讲,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身处在逆境,也不乞求人怜悯;人居在高位,也不瞧不起别人。心有宽度,人生才有厚度。被人欺骗过,也不伺机报复;被人伤害过,也不一蹶不振,心有忍让,才会有肚量。这是我给子女的指路明灯。
我这样做,其目的是让子女从小明白,人人都有原则别轻易违反,人人都有尊严别肆意践踏,人心换人心才能暖,善待换情义才能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忍让,才能有人伴、有心念;让孩子读懂一种理念和信念,当没钱的时候,把勤奋舍出去,钱就来了,懂得天道酬勤;当有钱的时候,把钱舍出去,人就来了,懂得财散人聚;当有人的时候,把爱舍出去,事业就来了,懂得厚德载物。让子女从小能够守好自己的原则,守着自己的底线。做好事事为自己的幸福,尊重人人为自己得尊重。
培育子女条件,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子女尊重、无条件的爱,是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同时父母恩爱,能够提供一个快乐无忧、充满安全感的家,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为人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把美好的感情分享给孩子,孩子自然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爱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内心充满力量,更有自信。
而我更坚信,尊重孩子是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是尊重他童年的天性和选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礼物和玩具,而是来自于父母的尊重。一个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不会有逆反心理,而是会有更好的掌控能力。在孩子生气、哭泣的时候,父母要付出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处理情绪,这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尊重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拿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而是尊重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和赞美更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也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培养子女成长,父母之爱,计之长远。我对子女培养的重心是让他们从小树立“上进心,自信心,自尊心”,懂得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在给孩子的爱,不是因为他们的调皮、发脾气,就对他们的爱有所减少,而惩罚、体罚他们,是接纳他们本性的样子,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让他们得到这样爱,感应到陪伴和支持,他们自然就会感受到世界的善意与美好,长大后变成善良、有爱的人。这样做能够给孩子底气,让子女在未来人生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养育子女成长,我感受到创造家庭和睦是最为重要的。和睦的家庭养育的孩子,懂礼,性格温和,为人友好,有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是孩子一辈子都需要用的优质资源。如果出现了有这样那样的难以和谐的困局,为着子女教育着想,父母是需要忍住的,让孩子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茁壮成长。我认为这是万计之策。
我感受到养育孩子虽然很辛苦,但是最终的收获是很幸福的。我在结婚后有了孩子,家里的气氛很欢快,我和太太每天逗孩子开心,感觉家庭特别温馨。孩子多,家里就很热闹,有时人们问:“你们家很多孩子吗?”我说:“是的,半个足球队有多”。子女多在当时是个典型的“超生游击队大户”,而现在则成为“社会劳动力大户”;那时候生孩子有所谓的“一个一个好”,而现在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孩子多也给我的事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这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在九十年代中期,我的企业发展迎上一个高点,家乡政府鼓舞我回乡投资办厂。在投资中遇到市场广州内环建设拆迁,接连着我身体出现问题,又遇到金融风暴,产生了资金链断裂,导致事业发展不前,临近破产之际,正当子女是教育成长的养育期,此时有的小学有的初中有的高中,还有一个正要上大学。那时候是人生真正经历了一段煎熬日子,家庭子女生活读书所需,经济债务各方面困难重重,求人家帮无人可帮。2000至2003年,家里妻子太太经常为着这经济的危难而“哭”,哭又不敢让人知道只能关起门偷偷哭。那时候向人借钱买菜买米、买油买盐是常见;那时候在学校读书的六个小孩,拖欠学费也是常见之事,学费之小事,外来户籍要收大笔赞助费才吃力,好在那些学校领导非常同情,可以给予分次交纳。庆幸的是子女个个听话,安分守己,在学校、在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良现象的行为问题。那时候人们常夸赞我家子女个个很懂事,读书认真,礼貌对人。现在人们评说我家子女个个都很优秀。听到这话,作为父母的我在内心自然是非常舒服的。
我曾说“人生输赢都在子女”。现在我的子女都长大了,陆陆续续在建家立业。这时的我是需要给他们传递传统美德孝道文化。让他们明白,人的生命是从父母而来,父母之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浇水的时候,要连根一起浇,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家族才能兴旺。有句老话“福报来自于哪儿?”福报来自于孝顺父母,思祖先之恩。这是人生之要事,凡夫子一定要铭记,懂得感念先贤祖恩,才能得到最大的福报。
我黄氏泉州紫雲先祖传下一首《认亲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常垂佑,俾我儿孙永炽昌。”这首认亲诗流传千古传千万里,我也专门敬请书法家书写二幅,一幅放乡下,一幅随客地流传,以求繁荣昌盛。
【第四感悟,我对妻子的感言:亏待她的事,许多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她一直是勤劳的智慧的,这是我人生的幸福。】
讲夫妻。从因缘而言,那只能说她“上辈子欠的,这辈子来还”。
我们的终身大事只能说是一种情缘。妻子自从来到我家,一直担任着一个勤恳持家的贤惠妻子的角色。如果要以一句话概括:她是从一位贤惠妻子角色进入到一位贤妻良母的狠角色。
我们在一起的点点生活有开心的,有快乐的,有责备的,有埋怨的,但无论怎说,她是贤惠的。我每个阶段努力奋斗无论回家与否,她对我都是关爱有加。对我的父母,她虽不能算百般孝顺,但在大家眼里我们还是模范夫妻。我们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帮互助,至诚至情。
我的妻子教导子女有她自己的一套方式:守好嘴,走好路,自尊自爱,活得有尊严。心与心之间诚信为本,对秘密守口如瓶,对朋友信任不变,信任你的人不辜负;你信任的人不马虎,认真守住自己的底线。不骗人,不负人,顶天立地,做一个好人。这是她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可。这与我主张的人要有“底线”,不谋而合。我的子女值得人们所赞美的“很优秀”,这与我妻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关系。
人生妻子之情,“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是我真情实言的感悟。这辈子能得到如此的妻子太太,我只能说“上辈子修来的福”。
【第五感悟,我对亲朋好友的感言:对待亲朋好友,我一贯坚守着以“仁义”为原则的态度。】
亲朋好友讲仁义。仁为仁爱,义为正义;仁为孝慈,义为善情;尊孝道,为人慈悲,重情义,以善为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伦理范畴。《道德经》里有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闻道。民间俗语:朋友能交交深点,不能交交浅点,再不能交各走一道。孟子曰: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庄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以上这些,早已形成我的交往文化背书和标准,这也是我人生处事的一种态度。
在亲戚领域里,我没有什么特别伤感,反而是感受到亲戚的关怀,得以我想念的有:我的外祖母,我的亲伯父伯母,我的岳父岳母。他们对我的成长及家人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在我的心中可以说是情深义重。当然我的一些叔叔婶娘包括一些至亲至爱的亲人,我们的关系也很不错,记得在九十年代时,我一旦从外省回到乡下家里,各位婶娘都要做好吃的,早早来到我家叫我去吃。这都是我无法忘怀的亲情。
在朋友范围内,我是经历过不少的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最后留下的永远都是知己。有古辞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有句话,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这都是历史现实的情缘与势利。当今社会人群中,有些人是靠名利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专靠权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人靠为家庭的付出而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人靠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三观境界,高层次的人也并非名利地位高人一等。相交易得,知友难求。
对待亲朋好友,我的立场很坚定,有些事有些人可以扶必须帮值得支持的,哪怕是会背负骂名,我也会去帮助支持。当然我的帮不会是仅为着利益回报,而是由于认为这个有值及有可爱,因为他是正能量的,因为他确实很有这个需要,而且他是一个可信赖的人。
其实我这人喜欢广交朋友,在社会特别是茶业界朋友不少。但是这些年来,我选择闭门不出,辞掉几个社团要职。
有人问:怎回事?原因很简单,一是社会乱象,有钱则友。二是社团失去公信力,优缺好坏难辨真伪,大师专家教授犹如春秋战国,座上客里三教九流比比皆是,人人各有一套,忽悠社会,背道而驰、背信弃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相互揭露、指责、谴责,各说各话,毫无章法;三是三六九差异化,一个站在山顶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去跟一个在山脚下的人说我看到了什么,他们信吗?对方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你即便告诉他们事物本质,这不是对牛弹琴吗?一个不同层次,方向不同,事与你无关了,你去说真话,说实话,这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吗?所以,我把时间拿来喝茶,以茶会友,清净听禅,静养心态,愿者来惧者去,放来者来,让去者去。有人言可惜,我认为一点不可惜。
我交友如孔子所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平生好友虽不多,但亦有一二。如,海南刘秋贤、深圳杜长君,安溪易长青……
在广东我较早认识及印象较深茶友有法国陈顺源,台湾李瑞河,香港陈国义、陈国璋、广东吴劳一、张宏波、余鸿、罗国武、梁昆伦父子、魏顶国、陈伟忠、林荣坤、李福真、连俊江、江绍楼、林定泽、唐锦全、刘向阳,司徒明、陈瑾、彭德赞、徐文针、吴文华;闽藉王清通父子、林型标、刘渊辉、高泉一、高海利、王平顶、黄文柜、杨全木、林民族、林瑞珍、王坤福、吴传家、刘梅林、魏月德、王超凡、吴桂海、高文树、高金忠、刘瑞腾、刘山地兄弟、王水电、林水良、李庆忠、颜艺明、徐福金、张庆玉、王明水、张移质、王金山、张木林、郑志雄,武夷黄圣辉兄弟、云南的魏晓峰和田荣刚、湖南吕小雄,还有陈维靖兄弟、黄溢锯、林小娟…
【第六感悟,我对领导长辈同事的感言:领导长辈得以敬爱,同事得以信任,身边的人得以老师。】
人的一生离不开成长,岁月虽然无情,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它比容颜更具有魅力。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则感悟。
我在茶的三十年人生风雨中,最能得以感染的长者首先是我的亲伯父(李)冬水,他教导我“低调做人”,推进“饮茶康乐”,引发了我深刻感悟,让我敬爱。
最能得以感叹的是茶界泰斗己故的张天福老先生,他将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小种红茶推向了颠峰,创立了中国茶礼的内涵结构,践诺了“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精神,让我感动,值得传扬;
最能得以感怀的是茶学大师,己故的张宏达先生,所言的“文章写好不急于发表”,张大为的“讲话尽量不要重复”。姚月明夫妇的“茶如其人”,吴启英的“真普洱三味”,黄柏梓的“别人不能做到的事,你做到了”,吴智民的“自当小人,年龄优势”,他们让我启发调整思维,感慨万分;
最能得以感激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已故的江惠生书记,茶教育家杨江帆,经济学家李新家,他们让我学有所悟,难以忘怀;
最能得以感触的是茶学大家程启坤,茶界院士陈宗懋,茶行业权威王庆、郑国健、吴甲选,于观亭,姚国坤,他们是茶界权威者,值得尊敬;
最能得以感动的是安溪早期茶官陈水潮、李文通,茶师李宗垣和滃建业、武夷茶家陈德华和黄贤庚,潮州茶家黄瑞光,云南茶家周红杰和黄桂枢,泉州茶者陈文山,厦门茶者张荣生,福建茶家陈金水,昆明吴建辉、大渡岗唐海明,湖南茶官胡文峰,北京张一元、吴裕泰、老舍茶馆的主人,他们对茶的执着创造,让我真实感动;
最能得以感受的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原会长梅峰、台湾茶家阮逸明、浙江茶家童启庆,上海茶家刘启贵、福建茶家冯廷佺,四川茶家刘勤晋,包括台湾李瑞河和范增平,法国陈顺源等,他们对茶的热爱奉献,令我有所感叹而敬畏;
最能得以感想的是茶文化学者陈文华、余悦、江万绪、陆尧、舒曼等五位老兄,我们西北行结义君子;
最能得以感情的广东茶家有方金福、袁学培、郑荣兴、江载宝、林充,黄柏梓等,他们对茶的执着追求,让我感动形成深情友情。
在广东较早认识得以记忆的茶家还有吴子先、吴定新、王登良、丁俊之、赵鸣慧、戴素贤、陈国本、曾佛桂、黄瑞光、余宗泽、谢振伦、陈冻、曹藩荣、操君喜、刘少群、陈文品,茶记梁正杰、余毅儿、曾卫康、林岗,他们值得我信赖。得以感伤的是邬*兆、郑*球、王*生、陈*白、叶*兴,他们的作为,让我遗憾也让我精进;
最能得以感恩的领导有广东省社科界与教育界的张磊、颜泽贤、田丰、李权时、李明华、李新家、尹北晖、杨运东、章扬定、周建平、冯胜平、赵红等,他们给我位置及信任,助我发挥领导才能。
人生相识就是缘分,良师良友良机难忘。我的茶学老师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和张宏达两位前辈,以及程启坤老师,让我茶文化升华!我的禅学导师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让我照见智慧。
【第七感悟,我对社团组织的感言:社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群体;社团组织工作可以发挥大本营作用。】
我的人生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社团的舞台上。社团的性质是一个自愿组织、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他的职能和作用是如何发挥民建、搭桥梁和纽带、发展经济、集中促进、发挥维权作用,如何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重中之重。社团组织给我的最大感触:它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可以发挥大本营作用的平台,更是一个能让社会人士展现自身风采的舞台。
我说社团组织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展现的平台和舞台,这一点不虚空。我本是一位平民百姓,一位普通商人,后来进入一个文化平台的社团组织,是这个社团发挥大本营作用,让我创造奇迹,展现自身风采。
广东省有位著名经济学家、社科界领导,李新家院长,曾对我的工作业绩做了一份高度的评价评语。他在评语中说,“黄建璋是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茶文化专家。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茶书。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始终以一个茶农、茶商、学者的身份,以身许茶,以茶为业,一直致力于发展茶业经济和茶叶科技,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他既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茶文化,又根据时代特色和自身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在茶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还为了进一步发展、创新和传承中国茶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创立了黄建璋讲茶堂并招收弟子,为岭南茶文化建立一个传承与交流的新平台。”
还评说,“黄建璋在茶叶经济各个环节不断开拓进取,同时在茶叶科技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为在理论上组编《广东茶文化经典》,编著(《安溪茶经》上下册),倡编《饶平茶叶三百年》和《英德茶韵》,协助编辑《方金福文选》,支持再版《梅州茶叶》,出版《梅州茶文化》,参编中国《茶业蓝皮书》,以及写作大量茶叶相关论文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并评说,“黄建璋是茶文化领域的专家,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茶文化、茶经济、茶科技的良性互动和结合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平台。他先后创立满堂香茶艺馆及满堂香茶艺表演队,独立创作了“龙凤茶艺”表演程式,协助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满堂香茶艺表演团,合作创作了“岭南茶艺和潮式功夫茶艺”的表演程式,创建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助建立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协助建立广东省情调研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发起创建岭南茶叶经济研究院,发起创建广州茶业协会,协助创建安溪乌龙茶研究会。创办《茶艺》杂志,创办《岭南茶叶》杂志。”
还评价说,“黄建璋是茶文化领域和茶叶业界的策划大师和积极的活动家。协助组织96’广州安溪茶王邀请赛广州筹备活动组,策划举办广州满堂香“茶人一家”活动,指导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举办“红满堂满堂香”茶文化节,策划举办首届广东茶文化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暨茶王大赛,举办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暨(鲁迅)清宫普洱茶鉴赏会,举办广东茶产业企业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研究活动,举办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讨会暨岭南杯茶王邀请赛,举办首届、第二届及第三届中国铁观音民间斗茶公开赛,先后策划协办首届、第二届兰州中国茶叶博览会,举办《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暨茶文化经济多边论坛,举办广州茶业协会安溪茶文化之旅,协助广州图书馆举行“一杯茶香一城”故事”茶文化主题摄影展,多次带领广东省顺德茶艺协会茶乡游等等这些活动的策划成功,使黄建璋的茶业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这位领导给我的这些评价鉴定真实吗?从社团的角度,这个评语是真实的,而且是客观公正的。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还需要正视领导的评价,需要保持一个自我认知,作出分辨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不以“我认为”为先,也不以“领导认为”为先,保持着一种对自己严谨负责的态度。我真正参加社团组织工作时间将近三十年,在社团担任专职秘书长工作时间也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我虽然扛着很重的担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受过很多的委屈,但我很开心,一路来得到许多领导、学者、专家、单位和同事的支持、拥护及帮助,在工作上自我满意。所以我要说,这位领导所评说的一点都不虚夸,我确实给社会和茶人创造了幸福和谐的茶生活。
我在社团组织活动是坚持着“茶人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要求。我不但坚守使命,担当责任,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的战果累累,成绩满满,共创建有五个社团组织,二本省级刊物杂志,十几个有影响的活动,著作文章多多。我还担任了一些相关社团组织和企业的顾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社团工作给我一个很大的启迪,天下万事万物虽错综复杂、变动不居,但守正之理都是一样的,是事物发展的常道。社团工作又给我明白了古人所说的“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一个道理,让我增长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使我学会了放下,放下一些人,放下一些事。当然我的放下不是无缘,也不是告别,而是不想死死纠缠。放下也是在宽待自己,也是在为自己的心减负,放下一段路途走下一段风暴,人的一生本不必固守在一个走不出的死角中,心生悲凉;也不必待在原地,执意跟自己过不去,转一个弯,绕一个道,豁然开朗,其实放下也是为了更好拿起。我想了好久,学会了如何放下,也学会了如何重新开始,学会了释然,也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活出更轻松更简单更精彩的人生。
社团给我一个平台也是我舞台。我在这舞台担任秘书长二十年如一日,叱咤风云,将汗水都挥洒在了社团舞台上,春风化雨,启迪心智;几十年茶韵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奋斗了人生,笑傲了人生,搏击了人生。这是我人生的一段精彩时光。
【第八感悟,我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感言:学习无处不在,知行合一;工作不能虚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生活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
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涉及到人的一生。我在这几十年来的人生中,一直是坚持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学习本能,是以一种责任心、忠诚度、使命感,知责、担责、履责,真诚、担当、耿直、不虚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生活不太复杂,做人坦荡,待人坦诚,明白做人,坦荡做事,行事光明磊落,不遮遮掩掩,做无愧于心,无愧他人,无愧于天地的事情。
我在学习上,读书学习,追求未来,进入社会学习经商,无论水暖行业,还是茶叶行业,我都是认真学习做事,勤奋刻苦,努力奋战,提高自己能力,步步高升,蒸蒸日上。
在2001年到2012年这十一年,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学习如何做好茶文化,我开始在神州大地上遍寻茶文化“秘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时光荏苒,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西、云南等等各地茶乡,都印上了我的足迹。其余时间则在广东各大学院校交流文化和经济学。在研究茶文化和发行杂志的过程中,我养成了随行随记、积累素材的习惯,而今不仅能够独立运营个人文化馆,还走入了学术领域,构建了五大茶业体系版图,与此同时,我的中国国学体系版图也在积极筹备中。
我在工作中,经常扪心自问,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一旦给我确定了,我就坚持不懈地努力,笃定前行,自食其力,赚取财富,我创造的业绩,靠的是一种真诚、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心,一种忠诚度,一种使命感。
在2001年到2016年这十五年,我为的是茶行业,全社会,所有的爱茶人。在工作中,我一直从事以一种安全性和效应性为中心的工作活动。夺人所爱的事,我是绝不干的。我为了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茶文化事业的活动,我碰到一些压力,受到一些委屈,但我学会了化解小人,领悟到一切恶缘皆有因果,用忍辱去化解;领悟到小人都是来渡你的,将在逆境中成为你的贵人。例如,当时组织创建“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先是福建当地的限制,后受到广东当地茶行业组织和个别专家的抵制,再后添上张宏达茶学思想又受到原来团队上海福建等个别专家的克制,但最后经过三战鼓才终于把事圆通,形成了张天福的精神和张宏达的思想融汇一体,成就了“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召开了二届“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研讨会”,奠定了张天福茶界泰斗的江湖地位,奠定了张宏达茶学大师称号的实至名归。张天福泰斗受之无愧,张宏达大师得之无愧。我经历过这一段磨练,自己也获取了成功,创造出无数个案,获得社会各界认可,我有了实际的成绩,自然就会得到应有的名誉。
我在生活里,对生活的追求和态度永远是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态,现在孩子长大后,我追求的是能够自由体验生活。
有句话,辛苦活着叫生存,体面活着叫生活,明白活着叫生命。生命与生活,在我的理解上,生命是当人生到达一定境界时对于生活的认识,生活是有生命的前提下体现人生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也包括人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
生命是基础,人生是意识,生活是行为,我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要求很简单,不怕苦、不怕累,身边有懂我的人;我不要求有太多的奢求,不要求有太多的期望。因为我知道,世事往往会有与你的期盼相反,生活也会有很多让你不如意,人活着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所以人应该尽量不要天天把伤心的事挂在嘴边,不要太天真地认为每个人都会对你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家。
我对生活有个很大的感触,生活它源于热爱,也源于生存,热爱者的人会懂得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生活在我的认知,生存是生活存在,你在生活,你得存在,你就生存。生活离不开生存,生活为了更好的生存。你要生存,你就离不开吃穿住行,所以人还得学会照顾自己,关心自己,爱惜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我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活着自己。
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人生修行与活法的自然阶段过程。人生本着经历过“我依赖他人,他人依赖我,自由体验生活”的这种自然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人生中,有些人可能一直活在学习阶段,有些人可能上升到工作并维持着,有些人可能步入到生活阶段。我的认为,人,既然来了,那就应把每个阶段过程都体验一把,这样人生才能算为完美。我现在过的是在生活阶段中。
当然有些人不是这样认为,他们仅是在追求“名、利、欲”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更甚至有些人一辈子成为金钱物质的奴隶。名和利、欲这三个虽然也需要,但我不得不劝告这类的追求者,当你在得福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得意,因为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祸福相依。事实的存在,我目睹自己家乡村里,有好多曾是村里富人,总是富不过十年或十五年,有许多所谓的富翁由于一件事在一夜之间破败,甚而一落千丈,永不翻身。这是什么原因,我也解释不了,但这是事实。
中国有句古话“天助自助者”。天助之人,必先自助;人助之人,必先自强。《易经》开篇的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欲得他助,必先自助;欲图共强,必先自强。必须学会隐忍,当你还很弱小的时候,没人会在乎你的悲喜,你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拼尽全力,做出一些成绩,并达到足够的高度,让自己变得很强,才能有无所畏惧的底气,才能蔑视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我深以为然,人生路上,若要前行,就要做好只身一人的准备,活出自己的节奏。回首过去,我得到一种感受,只要围绕着努力、学习、自立、诚实、信用、勇气、个人品格以及奋斗精神等的路途,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人生应该本着自食其力的态度,严格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去生活,自得其乐。我在自己的书库里悬挂着一个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这是清代高人张英给自己定一个严格底线的对联。此联充满人生的正能量,我把他作为一个座佑铭。
【第九感悟,我对学徒弟子的感言:对待弟子我是视以亲情和缘分;传承师德,坚守做人的尊严、良知、骨气和品格。】
我的人生已与茶建立忘年之交,视茶为至爱,将茶融入生活和生命之中。十年磨一剑,廿年创茶堂。而步入第三个“十年”茶业国学人生路上,重创“岭南茶艺体验馆”,建立起“黄建璋讲茶堂”。新成立的讲茶堂是按照自己十多年来独立绘制“中国茶文化和谐图”、“中国茶产业体系图”、“中国茶业发展观版图”以及“茶科技和茶旅游版图”的基本思路;视和谐为茶的灵魂,以“知茗知味知功夫,识人识理识天下”为真谛,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座右铭;讲茶育人,积极探索先进茶科技,创新发展现代茶经济,传承创新优秀茶文化,立志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幸福和谐的茶生活。
我办讲茶堂收弟子有人问我,黄建璋你不好好利用原来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去创收经济,干嘛搞这偏门收徒弟,图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收徒首先追求的是情缘,收徒的本质是传承自己的爱好和本领。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为了渡人,培育人。如果把收徒当作是偏门,那这世界上就没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的存在。收徒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身份关系、社会关系,更重要的,这还是一种伦理关系。收徒的教育模式是师父教徒弟,老师教学生的一种传授传承关系。
先不讲收徒的关系问题,就说带领学徒的话题。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甚至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种自豪感。
虽然我不是什么高人,也称不上大老板,但是我可以毫不夸张不虚假地告诉人们。我这一生中渡过的人不少,培育发家致富的人也不少。我在培育人的过程中,我是沥尽心血,真心实意的,这一点不虚伪。
我对待学徒,平心而论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支持他们,期望他们早点成熟成家。在八九十年代时期,我以一种“传帮带”的带法,带着一个接一个徒弟发家起来,这是众亲好友皆知的事。
事实根据,当时我做生意开公司办企业的时候,来我公司企业干活的人,不是从社会上招来的,而全部是亲戚朋友关系要求到我身边来的,甚至大部分都是不超二十岁的姑娘和年纪小伙子,来的都是一片空白,一张白纸,从学徒做起。在那时候,他们不懂量重我教他们量重,不识人民币我教他们辨别人民币,不懂开单记帐我教他们学开单学记帐,不懂签合同我教他们怎样签合同,过年回家时有些年龄小我还要委托成熟的亲友帮带坐车回家去,有的家庭经济困难需要我帮的我先借钱给他们,有的弃学不读书的我劝他回去继续读书,甚至有个别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做点小动作,我是以教育为主包容他们,让他们成功自立门户。这是真实过程,一点不虚夸。
在收弟子时有人在问,带学徒与收弟子有什么不同的区分?按古代“学徒弟子”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而现在通常叫法是徒弟,徒弟顾名思义就是跟着前辈跟师傅一起学习东西的新手。如果要区分他们,那学徒入门相对简单些,他不需要行礼,双方也没有什么责任和牵挂,学徒对师傅只称老师即可,不需要称叫“师父”;而弟子则需要行过拜师大礼,弟子的分类有入门、入室、嫡传、关门等。
我的收徒分类是“入门弟子,弟子入门,记名弟子”这三类,嫡传及关门尚未到时候,但从茶而言也没有这个必要。学徒与弟子有个特殊区别,弟子享有师门的权利,其权利对应的是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关系。徒弟对师父有尊,师父自然对徒弟有教。弟子不懂尊敬师父,师者只有让其自生自灭,顺其自然,随缘而至。
我对弟子的看待是视以一种不是亲情的亲人关系对待。传承师德,我坚守的是人的尊严、良知、骨气。我贯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能量传承。在教育上,我坚持着以教育本心,不忘教育的初心,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为教学主线,引导弟子向往着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知交良友,把握良机,开启智慧,发挥潜能。
我对弟子的要求。首先教导的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尊严、良知和骨气的风格;其次教导的是做事要坚守自己的底线,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天地君亲师。有句话,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感恩是做人的根本,不懂感恩的人,再优秀也没用。不懂感恩的人,早已把师父的付出诠释成理所应当,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忽视师父的艰辛,同时,也丧失了良知。如遇这样的弟子,其学历再高,我认为他也是没用的;再者教导的是做生意,买卖宁可没收益或少收益,也不要放弃为人的底线,违背道德,危害社会,欺骗消费者。这是为师教导弟子的一种师德。
据传说,李耳求学,他师傅给他六句话让他自己参悟:一是“治心”,为清静无欲;二是“治身”,为皈原真柔;三是“治世”,为自然无为;四是“治家”,为合和恒一;五是“治神”,为抱一还元;六是“治万物”,为得一而生啊!
我的弟子入门求学我告诉他们是这么六句话:一是“勤奋”,二是“信已”,三是“学习”,四是“立刻”,五是“知识“,六是“创造”。我给弟子立下的行为守则:一是“爱国爱茶,守法遵规”;二是“以学为师,传承国风”;三是“勤修茶学,提升素质”。四是“践行茶礼,增进团结”。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六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七是“固守本心,牢记使命”。八是“服务社会,利乐万帮”。为师之道,立德树人。
我真心寄望我的弟子,以后在社会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利己利他,传承国风。希望他们多做一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行业,有利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希望他们在工作事业发展中能大能小,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伸能屈,为构建和谐,做一个有用的人。当然我更希望他们能为人类谋福。
【后记】
世界纷繁复杂,诱惑无处不在。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坚守初心、安守本分,决不能迷失方向、迷失道路、迷失自我,更不能违背道德、良心和正行。
我告诉我的子弟:当今地球村时代,大家最期待的,莫过于“新久接轨,中西定位”的目标,持着不易法则,变易方式,和平交易的一种思维。未来会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生下来就有命,一切有定数,命运是自己选择的历程。
我告诉我的子弟:以德为本,德除了本能,还有仁义。永续经营即为生生不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无三不成礼。
我告诉我的子弟:读懂本堂弟子规,读懂本堂国学真言,遵守本堂行为守则;捧行以人为本,关爱家人,合为先,和为贵的家和万事兴。
我告诉我的子弟:自我定位,人人都有自主性,我们都应该加以尊重。生活要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告诉我的子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凡事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让社会愈变愈好。
我告诉我的子弟:历史会不断重现,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平衡时破平衡,不平衡时谋求平衡,只要人活着,就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我告诉我的子弟:二十一世纪是突变的时代,对上天要有信心。道德人格是主要关健,合乎正道为吉,离经叛道即凶。
我告诉我的子弟:现实生活中,一切都要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
我告诉我的子弟:人生在世,要有底线。底线,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根基。底线,是绝对不能超越和突破的。底线失守,后患无穷。底线坚守,行稳致远。
我告诉我的子弟:坚守底线,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影响和后果,始终警醒、敬畏和坚守自己应该坚守的底线,坚守做人的尊严、良知、骨气和品格。
我告诉我的子弟:贫穷可以靠努力去改变,争吵可以由冷静来缓解,而不懂感恩的子弟,他永远是学不会孝顺,也永远是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告诉我的子弟:思考人生“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拥有…”,男人“五关卡”,女人“三关卡”的经典语录。
人生行走江湖四十载步入花甲,弃商从文成就了一位文化商人。我是很富有,我拥有六七个子女几十个弟子;但是我很穷,我穷到连社保都没有买;我很穷,哪怕囊中羞涩,但是我依然富有,因为我长期有好茶喝,有良师,有良友,我的人脉非常棒,这是业界人们所羡慕的。
(黄建璋壬寅年2022年8月广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