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阎家窝堡村的由来 法库县李祥堡聚龙泉的传说
李祥堡聚龙泉,坐落在长白山山脉与阴山山脉交汇处,在法库县四家子乡李祥堡村落正中小东沟内,山泉水顺流贴身而下。聚龙泉老井属山泉直饮水,是石砌敞口圈沿构造的老井,井口直径二尺半,井深九尺九,平时水面到井口距离不足三尺,井底泉源三处,一年四季从不干涸;每逢严冬季节,井水偶尔自然外溢至沟内结冰成溜冰场,总有小伙伴在此嬉戏玩耍,好不自在。井口结冰时只能放进一个水桶,冬日初起,时常会看见井口有氤氲的白雾。
聚龙泉,百年老井水质甘甜远近闻名。村落里农家老式豆腐坊都要到此取水,比普通水做出来的豆腐要鲜嫩甜滑,而且相对多出豆腐,附近酒厂仍沿袭用这口井水在酿酒。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打这口井水留作春节待客和家人过年饮用。上个世纪末,由于压水井在村内并未普及,来这井挑水的人络绎不绝,老井旁的小路总是湿漉漉的,水桶与扁担沟碰撞的声音就是独特的乡间小调,和谐悦耳,东沟担水这俨然成了李祥堡村一条独特的风景。
打水的热闹场面
附:
李祥堡历史遗迹丰富。曾经出土过原始部落使用的彩陶的残片,村西方田地有古人建的古方城遗迹。据史料记载,巴尔虎山有前秦燕国的长城和辽金时期的城址,是进入蒙古科尔沁军事要地;在辽代,李祥堡这片区域归宗州城管辖,也就是辽代北府宰相韩德让的封地。在李祥堡西北部大鼓包耕地里就出土过辽代生活用品,也有行军用的大铁锅、铁马镫子,从李祥堡村附近出土的辽代窖藏铜钱来看,辽代的李祥堡是有人居住的,甚至在青铜时代就有人居住。
明朝末期,朝政荒废,社会动荡,有人推算要出真龙天子,皇帝就找道士实处割龙脉镇风水,巴尔虎山有斩妖除魔的锁龙井和王八石,在山下九龙沟建道观在辽代就有,但后来把道观废弃了,辽代人既崇尚佛教也崇尚道教。村里老人传说聚龙泉在龙脉上,是龙脉上精华之水,所以水质甘甜,久不干涸。巴尔虎山风水较好,是皇家贵族的墓地,现在还有遗留建筑物僧格林沁亲王、齐默特多尔济郡王、硕端柔公主等几位王爷、公主就埋于此,巴尔虎山下就有公主陵村和王爷陵村,为历代护陵家族温氏、白氏等繁衍生息,逐步形成村落。
清朝嘉道年间,关内流民大迁徙,到关外开荒种地,关内流民可以交租开荒,有一个叫李祥的人给王爷陵姓温的大户人家放马,距离王爷陵10里地的地方也就是现李祥堡西南有个大水坑泡子,草木茂盛,李祥总去这里放马,可是这些马吃这里的草却不喝这里的水,总要在回家的路上到小东沟泉源处饮水,那里有一个不知是谁用石头围的小井坑,马群畅饮之后轻松溜达回王爷陵的马厩里。时间久了,为了便于夏季乘凉、阴天下雨、冬季保暖防雪等,李祥就在泉源井坑旁盖了一间大草窝棚作为临时看护马群的小小看护房,至今外乡人仍然习惯称此为李祥窝堡。后来娶妻成家立业,于是就决定在此山坳处落脚安家,当时北靠缓坡山面朝南阳,便于冬季御寒,在山坡西侧是自然形成的淌水沟,山泉水自然流淌,清澈透明,常年不息,于是就选择这个水量最丰富、口感最佳的泉源井坑,简单挖掘石砌成小井,据李氏族谱记载此事发生在1862年。有山有水加上土壤肥沃,就适合人的居住生活,后来又有异姓家族慕名迁居这里,主要有张姓、刘姓、乔姓等大户人家聚居逐渐形成村落,通过一个半世纪繁衍生息现如今已经发展到近两千人口的庞大聚居村落,绿树成荫,土壤肥沃,牛马肥壮,人杰地灵。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有位姓张的大户人家哥俩,大哥叫张永方,二弟叫张永生,思想比较前卫,有经济头脑,就住在小井的前院,对泉水的甘甜有了一个想法,决定利用山泉水开办了一家酿酒厂,水为酒之血,于是便将亲朋好友召集到一起研究相关事宜,首先修缮了这口老井保证用水量与使用方便,之后利用井泉名称“聚龙泉”作为酒厂的招牌,寓意“汇集海龙王之水”清爽甘甜、永不干涸。村里当时很多人帮助酿过酒,品尝过聚龙泉酒厂的陈酿,酿出来的酒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如今张氏后人仍然继续使用老井水在酿酒,酒水销往各地,远近闻名,老少皆知,由此聚龙泉也随之流传开来。
有人问:这个泉水为什么叫“聚龙泉”呢?这里还有个代代老人在传诵的美丽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个小山村西侧为无垠沃土、谷实丰满,东侧为峻岭高山、绿树成荫,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凭勤劳的双手,使草原上牛羊成群、鲜花盛开,果实累累,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突然有一年天降大旱,百草枯萎,牛羊饿死,人们只能眼看着无助叹息。人间大旱的消息传到天庭后,玉皇大帝当即指派四位海龙王前往人间「兴云布雨」解除旱灾,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四位海龙王受命后,腾云驾雾飞降九天,视察旱情后,立即向玉皇大帝呈递奏章,要求拨水降福人间,玉皇大帝命令海龙王就地快速解决。海龙王们便将大海之水吸在口中飞上天空,霎时乌云密布,吐出海水形成雨露普降大地。海龙王们吸水降雨,使千里草原山川得救,然而当时,普天之下均遭恶旱,其他江海大地亦需救援,那么以后此处再旱怎么办呢?于是四位海龙王围坐在山脚下商议,东海龙王提议在这块地下挖个长长的大地洞,直接与东海龙宫连在一起,将龙宫之水引到此处,向东可以滋润高山使其绿树成荫,向西可以浇灌田地使其粮食富足,大家都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就这样东海龙宫水从此处地洞内源源不断地流出,形成了泉源,川流不息,就算在大旱之年亦不干涸,百姓可以直接到此取水饮用和田间灌溉等,不用四位神仙千里迢迢再来了。从此,百姓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风调雨顺。 庄稼、树木、牛羊都得救了,百姓为了纪念四位海龙王的功绩,便在他们围坐的泉眼处修建了一口石井,取名为“聚龙泉”,寓意“汇集海龙王之水”清爽甘甜、永不干涸。百姓围泉而居,世代感激四位海龙王的盛恩。
此聚龙泉老井因位于东山西部山脚下,到每年汛期就会被山洪冲刷,为了保护这口聚龙泉老井村民一代又一代自发维护、修缮、改造后逐渐成为一口石砌较为坚固的老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祥堡村民自发筹款对老井第三次加以保护,修筑防洪石墙,进行淘洗,重新修砌井壁,老井虽老活力仍在。
维修前的聚龙泉
2017年7月5日进行第四次修缮结束,聚龙泉设计黑白点花岗岩基调。
附:
铺板:寸厚铺板并肩石,九九八十一方尺;
立柱:足寸方石尺半高,两枚门狮十平梢;
石栏:寸厚尺宽九尺长,躬身让得甘泉淌;
井院:铺板横卧、立柱护角、石栏围砌形成一处精美别致的聚龙泉井院.
井台:内缘口径二尺半,井沿加厚两寸三;
井沿:内径二尺半、外径三尺、纵深一尺、重三百三十斤、整体花岗岩剖制而成桶状井围。
柳板井盖:直径三尺,厚度一寸,柳木拼并而成。
聚龙碑:雕碑天然六尺花岗岩,朱红竖字篆体“聚龙泉”。倚靠东山挺胸昂望泉道,注视着诸位来此老井人。
谢龙台:机剖踏步石,七步玉阶三尺三,二尺长来九寸宽;
拴马桩:百年拴马石桩,百年沧桑,石狮蹲坐,注望井道,迎送宾朋,为老井人来此提水提供拴马停车之所;
避风柳:为聚龙泉遮风挡雨,像五位护法一样护佑着老井;
祈福垫石:立于井口北三尺石板之下,风调雨顺 永佑乡民。
提桶:胶皮提绳提桶,久置井院,方便百姓。
井深:九尺九寸,井底泉眼三处,东南方向为主泉,泉水如柱,深冬季节漫口而出,形成一道靓丽的银白丝带。
聚龙泉水清澈如镜,甘甜如蔗,水质轻柔,百年不干。
聚龙泉为山峦峻岭血液澎湃沿着石缝之间激流如柱,聚龙泉为杨柳花草之根系提纯哺育万物生灵,聚龙泉吸纳日月星辰之精华播散人间真爱。
不管天气多旱,别的井没水了,这口井依然井水充足,有人尝试在这口井旁边机械钻挖深井借借聚龙泉老井的光芒,但水质与水量和普通地表井水一样,根本无法和这口老井相媲美。他拥有深井水的清澈地表水的柔韧,如今李祥堡已经通上了安全合格的自来水,来此取水饮用的人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仍有附近老人来此取水,他们总觉得自来水不如聚龙泉老井的水口感好,沏出的茶清澈透明,也许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也许是对老井有一种独特的偏爱。
打水的村民络绎不绝
他乡游子归来总要到聚龙泉古井旁走上一趟,回忆童年、回忆儿时的玩伴,人们爱家乡、爱聚龙泉老井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如今很多人正在为建设家乡出钱出力,聚龙泉老井将所有人的心凝聚。聚龙泉老井将作为李祥堡历史文化遗产永远保留与呵护,形成自己独特的景点,作为一道靓丽的大自然风景线延续开来。
村民在泉旁洗衣纳凉
“山青水秀鸟儿鸣,祖居老井乡土情。”
“聚龙沟里聚龙泉,风调雨顺佑百年。”
聚龙泉老井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李祥堡子子孙孙,不管走到哪里,一提起聚龙泉老井你就想起了李祥堡,想起了自己生养的家乡与父老乡亲!
这就是李祥堡聚龙泉老井的美丽传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