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座亦庄新城滨河公园,因为临凉水河而建,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凉水河公园。公园里流水潺潺,不时有水鸟飞过,彩色健身步道上常有市民慢跑或健步走。一条条漂亮的花带穿过公园,法国梧桐叶开始泛黄,再过段时间,五角枫、黄栌将迎来最佳观赏季。

公园虽美,但很多市民不了解的是,这里其实暗藏着很多以露骨料透水混凝土为材质的“海绵”,它们是公园在雨天不出现积水的小秘密,起到“吸水”“存水”的作用。

赵闯从小就生活在凉水河边,曾经这里河水黑臭、垃圾遍地,鲜有市民光顾。随着凉水河河道治理持续开展,一条亮丽的生态河出现在赵闯家门口。2019年,亦庄新城滨河公园建成开园,里面随处可以看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说明牌。

“我们这儿曾经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下雨天到公园玩,路面也是干干净净的。”赵闯常常会跟孩子讲解这些藏在公园里的小秘密,孩子挺兴奋,“原来我们是站在‘海绵’上的。”

臭水河变清水河,建起美丽公园

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由凉水河、排干渠畔的带状绿地及通明湖三部分组成,河道长18.8公里。每到周末,赵闯便和妻子、孩子一起到公园里游玩,沿着河边漫步,身旁是绽放的鲜花,孩子尤其喜欢踩着小单车在骑行道上“飞驰”,或者看看雨水花园里的小鱼、小虾,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

赵闯挺羡慕现在的孩子,因为有那么好的公园可以玩耍,“我小时候,河道前面是个集市,有卖小猫、小狗、小鸽子的,虽然挺热闹,但垃圾遍地,有的商贩顺手就把垃圾扔河里,河道又脏又臭。”

早年间还没有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凉水河河道两旁别说好风景,就连路都是泥路或者石板路,下雨天雨水要么顺着石板流,要么在泥里形成积水,行人走过总会沾一脚泥。现在凉水河还清,还建起了滨河公园,一切都不一样了。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1)

凉水河河道治理。受访者供图

通明湖公园是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排干渠旁的两个人工湖组成,因为形似日、月而得名。通明湖拥有43万平方米的湖面,目前是经开区路东区最大的景观湿地。与此同时,它还肩负着雨水调蓄的重要功能,解决平原地区排水困难的问题。

在北京经开区城市运行局七级主办孙晶艳的印象中,多年以前的通明湖周边,环境并不理想,“晚上我们不太会过来,白天即使路过,也不会想着到河边走走。”如今,这里的环境大变样。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2)

曾经的通明湖。受访者供图

走在湖边,可以闻到阵阵荷叶清香。微风吹拂,芦苇摇曳,湖中央的浮岛错落有致,不时有水鸟掠过。公园面积狭长,部分区域有缓坡,蜿蜒的健身步道因此有了些起伏,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3)

10月11日,通明湖公园,湖中央的浮岛错落有致,不时有水鸟掠过。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藏在公园里的“吸水”小秘密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也为了“存水”、蓄洪,北京经开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目光所及的大部分区域里,其实都隐藏着吸水的“海绵”。

程芳是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设计师,曾参与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的设计工作,她告诉记者:“公园里我们看到的绿地、花带、树穴……几乎所有位置都藏有大大小小的‘海绵’,也就是建筑再生料。它们被放置在地下,下雨的时候,将雨水尽可能地贮存在土壤之中。”

以亦庄新城滨河公园二期为例,公园的健身步道和部分广场铺装了共计52645平方米的露骨料透水混凝土。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重量也很轻,是典型的功能性绿色混凝土。

从表面上看,这种混凝土呈蜂窝状结构,颗粒相对较大,存有一定的缝隙。程芳解释说:“使用这种路面材料,可以使雨水快速渗透,保证路面无积水。渗入地下的雨水部分被建筑再生料吸收过滤,土壤干燥时,再释放给周围植物,实现雨水的净化及利用。公园内的‘海绵’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具有明显作用。”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4)

10月11日,亦庄新城滨河公园,改造完成的凉水河步道。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除了铺设能“吸水”的特殊混凝土,公园乔木的周边也大有讲究。记者了解到,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大乔木周边挖沟填埋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约1.5万立方米,并插入导流管,利用骨料中砖瓦等的吸水性及蓄水性,提升绿地整体的雨水利用率。

大乔木周边的“海绵”厚度达到80厘米,其中最下层的再生骨料有50厘米,上面还铺有种植土及PVC管专用箅子,最上层才是草坪。

为了让市民在游览过程中了解这些藏于地下的小秘密,公园特意设计了说明牌。赵闯和很多家长一样,早就注意到公园里的这些细节,所以每当带着孩子经过说明牌时,他总要停下来,把绿地如何变身“海绵”给孩子讲一讲,“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亲子活动,不仅是孩子,我们家长也增长了很多知识。”

肖宁是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的绿化负责人,公园里很多服务牌上都有他的电话。每天,肖宁都要到公园巡查一遍,尤其是雨后,“有些老人知道我电话,下雨后想来公园逛逛,他们会提前来问我,公园能去吗?有积水吗?我都会跟他们说,您放心来,咱们公园能‘吸水’。”

既是湖泊,也是“蓄水盆”

在通明湖公园建设中,海绵城市项目是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对通明湖进行了整体清淤,深挖达1米左右,同时将公园中低洼内涝的草地改造成大型雨水花园或植草沟,让雨水层层渗透净化后流入通明湖。

从通明湖公园入口顺着步道向内走去,可以明显感受到地势渐行渐低。工作人员解释说,普通的湖常水位都会比较高,而通明湖被深挖,这样就有了2米左右的调蓄水位,以起到汛期调蓄的作用。资料显示,通明湖蓄洪量可达到70万立方米。

通明湖这个“大水盆”是如何实现调蓄功能的?据介绍,雨水因下游凉水河水位升高而无法排出时,可以排入通明湖内临时滞蓄,待下游河道洪水位降低后,再将滞蓄的雨水排入凉水河。

除了具有强大的调蓄能力,通明湖还是市民心仪的休闲公园。“公园有标配的健康步道,还有宽阔的观景台可以眺望整个湖面,春夏秋冬的景色都不一样,非常适合午休时来遛弯,我们单位很多同事都喜欢在这走走,缓解工作压力。”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市民说。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5)

10月11日,亦庄新城滨河公园,市民在种植的粉黛乱子草前拍照打卡。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在亦庄新城滨河公园,能蓄水的不仅有通明湖,还有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生态草沟。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沟下面也铺设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可将绿地提升为更有效的“海绵体”。

建在绿地低洼处的雨水花园,是雨水的渗透区。“我们会根据雨水收集渗透区不同的水位深度,种植不同的耐水植物。”程芳介绍,目前公园种了黄菖蒲、睡莲、荷花、千屈菜、水生鸢尾、美人蕉、梭鱼草、香蒲等植物,占地面积约8.5万平方米,“不仅可以让环境变美,还能利用植物根茎净化水质。”

“雨水花园是孩子们夏天戏水的好地方,它的位置相对较低,旁边还有很多人工修建的河沟,汛期的时候,雨水会在花园里形成小溪流。”闲暇时,赵闯常常带着孩子来这儿玩耍。

在工程项目中兼顾海绵城市建设

孙晶艳工作、生活都在经开区,多年来她见证着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由于从事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因此她更加关心海绵城市的话题。

“经开区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地势本身就比较低,所以从建设之初就特别关注城市排水等问题。”孙晶艳回忆说,以前还没有“海绵城市”这一提法,而是叫“雨水利用”,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将雨水存下来,减轻雨水管道、河湖等的行洪压力。

这些年,陆续可以看到几个大“海绵”与市民见面。2009年博大公园建成开园,这里被称为经开区的“绿色之肺”。红色的跑道、平坦的绿地、多彩的枝叶……随着秋日到来,公园亮丽的景色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它不仅是一座街心公园,更是一个大型的“海绵城市”项目。

博大公园所在的位置比周边道路低了4米多,所以因地制宜设置了透水铺装、植草沟、碎石下渗带、下沉式广场、雨水花园、雨水桶、蓄水池等海绵设施。汛期,周边的雨水很自然地就会流入湖中,人工湖的中心位置有防渗处理,雨水汇集到下渗区内可以反补城市地下水。

其实不仅是滨河公园、博大公园,在经开区,很多工厂厂区也具有“吸水”功能。比如,有一家汽车企业就建成了“花园工厂”,里面有11座雨水调蓄池、4座调蓄湖,总容积大于4万立方米,在全面提升防洪防涝能力的同时,还能减少绿化水资源的消耗,每年可减少自来水使用量35万吨,相当于6000余人一年的常规用水量。而在另一家“碳中和”智慧园区里,智慧水务系统已经实现了对污水、再生水、新生水、直饮水和雨水等多种水源的处理及循环利用。

“我们的很多‘海绵’项目都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海绵’项目与这些工程项目同步完成。”孙晶艳说,可持续发展主题公园、科创十七街这两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都是很好的代表。

以可持续发展主题公园为例,园区内曾经有个大沙坑,2007年起,经开区对这一园区进行治理,在大坑中清运出80余万立方米垃圾,对42万立方米污泥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同时就地建起了景观湖。如今,风光旖旎的景观湖展现出勃勃生机。周边工业生态园区在汛期收集的雨水,经过层层过滤形成了湖泊。公园还选种了1.5万株乔木、13万余株灌木苗木,草地覆盖面积达8.5万平方米。

经开区已建成海绵城市项目270余个

“河道大型海绵体、街区中型海绵体、厂区小型海绵体的三级‘海绵’处处吸水,让整个经开区如同一个巨大的海绵。”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经开区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涵盖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的综合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此外,通过加强行业监管,确保海绵城市措施有效实施,自2010年以来,经开区严格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地块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70%的贡献,形成了具有经开区特色的海绵城市之路。

目前,经开区已建成海绵城市项目270余个,透水铺装总面积约128.6公顷,下沉式绿地面积约172.3公顷,雨水调蓄池容积约10.7万立方米,源头总调蓄容积约19.3万立方米。

根据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海绵城市需要达成70%的降雨就地消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标准。记者了解到,目前经开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20.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0%,达标面积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非汛期保持河道长流水状态(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6)

10月11日,通明湖公园,赵闯在改造完成后的通明湖前拿着改造前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一个个“海绵”项目落地、一座座城市公园建起,河水清了、绿化多了、环境也好了……这些年来,经开区的每一次改变,都令赵闯十分欣喜,“看着自己家门口越变越美,科技范儿也越来越足,我们住着更舒心了。”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赵亚楠 李欣侗 陈超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杨许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