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

藏峄山碑拓片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1)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2)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3)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4)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 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

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 【明代书法家作品www.shufaai.com】,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

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  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5)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图5—2—28①是主体呈纵向的顺时针弧和逆时针弧。图5—2—28②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6)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7)

从人手的生理构造而言,曲线有时比直线更容易自然地写出。以腕为圆心,带动掌、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运动,可以写出刚劲而流畅的曲线来,如“威、伐”。但我们通常以右手写字.本身就有单向性,要写成左右上下完全对称的一组曲线,就有难度。须训练使运腕动作对称,达到左右弧的镜像效果。如“帝、六、万、无”。连曲弧须调整转动的方向,有相当的难度,在从顺到逆或从逆到顺的过渡中,尤须流畅而不失稳健,如“能、起、乃”。有时也可以用几笔相接来写。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8)

按曲的程度,有转折弧、大曲弧和微曲弧。相应的,它们的曲率半径由小而大。折是方形的,转则有一定的弧势。如“献”左上折,左下转,用笔方法就不同,“惠”上“田”用折,下“心”用转。所渭大曲弧,指一笔起、收有近90度或以上的方向改变,但整体是弧线而没有相对平直的线段,如“六、立、万、于、暴”。大曲弧难在不断变化行笔方向中把握位置的精准,使每一落点到达预定的坐标点,同时要保证线条的质量。大曲弧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字的结构。微曲弧是直中带曲,使字给人以婉约飘逸、流丽优雅之感,如“争、以、乱”,对称的如“帝、而、石”,横向的如“自、壹、威、伐”。一封闭形中,多上方下圆,如“动、日、莫、因”。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9)

3.接笔

我们知道,两线条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有三种情况:断、连和交。工整的秦篆,对笔画的衔接有较高的要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实”字。

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看似连贯的线条,有时用两笔相接,二是两个独立线条的相接。对应于这两种情况,须采用对接和侧接的方法。无论哪种接法,笔画都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对接,即笔画“头对头”的相接,一般应使前一笔的末端略收细,墨不能太足太湿,要较果断地抽提收笔,或谓空回,后一笔末端墨亦稍干,待准确地覆盖前笔末端即抽提离纸,如上“口”、“目”的下部。侧接,即“头顶腰”的相接,第二笔笔尖含墨不宜多,在前一笔墨线中快速逆锋起笔,旋即按笔铺毫行笔,不可在前笔墨线中多逗留,致使墨水洇开;若收笔插入前一笔中,亦须干脆地抽提,如“上、追”。接得好,让人感觉天衣无缝,也就无所谓笔顺的绝对规则了。

图5—2—39中,①为正确的接笔;②墨太湿或笔停得太久,致使墨水洇开;③对接位置欠准;④、⑤形不正,左右未能对称。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10)

清人作篆多显露笔意,接笔有时不求藏匿痕迹,收笔也常用空回法。

4.平行笔

因为追求端庄整饬,秦篆多平行笔,横平竖直。值得重视的是一组或几组相互

靠近的横线,如“义、康”,要严格地做到平行等距,这会给人造成一种秩序美感。除横画外,还有各种不I百1;8向、趋势的平行笔,如“暴、经、袭”。有些笔画,是用一种似乎平行,却又包含了微妙变化,或渐开、渐合趋向的形态合成线组。如“水’’旁、“火,,旁、“册”底、“辶”底、“萬”头、“阜”旁、“女”旁、“爪”头等,都包含了一种变化着的“平行”关系。

名家峄山碑(藏峄山碑拓片整体布局以及技法解析)(11)

5.笔顺

小篆虽然很规范、严谨,但当时有没有笔顺方面的要求,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用现代的楷书笔顺去推测篆书笔顺,实际上是愚蠢的。这样做,最多只能算是为了让今人学古字而架设的“桥”。今天的篆书家总结出的一些小篆笔顺,不是一种绝对的准则,各家说法也不全一致。一般来说,我们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因为是右手书写,通常须从左而右,自上而下。

②为方便将字写得匀整、对称而选择和应用笔顺,所以有时也会从下到上,从右到左。

③考虑笔画衔接上的因素。

④熟练后应能向各个方向上自如运笔,可减少接点,减少笔画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